【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 高危筛查
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接下来将根据《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下文中简称为”CACA指南”)中的研究证据,来专门了解一下我国五种高发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及其筛查策略。
肺癌是全球疾病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排第1位。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起肺癌相对危险度越大。
高危人群:
①具有吸烟史(吸烟量20包/年)或已戒烟但戒烟年限低于15年者。
②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或职业致癌物人群。
③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及既往肺结核等肺病患者。
④≥50岁的中老年人。
⑤具有肺癌家族史。
筛查方法:首选低剂量CT,不建议用胸部X线检查行肺癌筛查。建议筛查间隔时间为2年。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目前肝癌病因尚未清楚,但肝炎病毒、黄曲霉素和饮用水污染是肝癌发生的三大相关因素,酗酒在非病毒感染的肝癌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危人群:具有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筛查方法: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AFP检测和超声检查,必要时可用CT或磁共振进行确诊。
胃癌发病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食用烤制和炭化动物肉,高盐摄入等会促进胃癌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腺瘤型息肉、经久不愈的慢性胃溃疡等是具有胃癌发生风险的癌前病变。
高危人群: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1条者: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癌前疾病。
④胃癌病人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环境风险因素。
筛查方法:
①血清胃蛋白酶原(PG),我国采用PG I≤70μg/L且PG I /PG II≤3.0作为胃癌高危人群标准。
②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血清学检测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③内镜检查。
“CACA指南”推荐采用血清PG结合Hp检测筛查出高危人群后,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对边界不清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每年复查1次;对边界清晰、未行内镜治疗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每6个月复查1次。
目前结肠癌的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饮食、环境、遗传、精神等因素有关。
高危人群: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结直肠癌家族史、8-10年长期不愈的炎性肠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等人群。
筛查方法:内镜检查、血液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粪便潜血试验等检查。
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直肠镜检查;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每年进行肠镜检查;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结肠镜检,每2年1次,40岁之后每年1次。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死亡原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暴露因素有关。增加乳腺癌总体发病风险的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增殖性良性疾病史、乳腺致密度、辐射暴露、饮酒、体力活动少、绝经前瘦、绝经后肥胖、最近使用绝经后激素治疗、近期口服避孕药的使用。
高危人群:
①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②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2人及以上。
③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突变基因。
④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患者。
⑤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⑥Gail模型进行风险评估5年内发病风险≥1.67%。
注: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和姐妹;二级亲属:姑、姨、祖母和外祖母。
筛查方法:乳腺X线摄影和乳腺触诊。
40-44岁女性可每年1次筛查,45-69岁推荐每1-2年1次筛查,69岁以上可每2年1次筛查。
参考资料:
1.《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查询及下载链接:https://cacaguidelines.cacakp.com/
2.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Rongshou Zheng, Siwei Zhang, Hongmei Zeng, Shaoming Wang, Kexin Sun, Ru Chen, Li Li, Wenqiang Wei, Jie H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 (202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