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款用车感受
写在前面
这个车是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买车前并没有做很多的攻略和横向对比。只是限定了一个预算的范围在10-15w之间。另外,我是比较喜欢轿车的造型,所以不会考虑SUV车型。
对于买车,大家并不要抱着用最少的钱去买最好的车,只要主机厂还想盈利,这个想法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更应该做是用计划之内的预算去选一台最适合自己的车。
之所以选秦dmi,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纯电的驾驶质感+没有里程焦虑。至于油耗、底盘、操稳性、舒适性等方面,倒没有太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这款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
买车篇
我买的是120km领先型,官网标价129800,具体能谈下来多少优惠主要看脸皮厚度,多逛几家4s店做做对比,全款提车的话在谈的时候就突出一个不要脸,有惊喜。
保险懒得费劲直接买了4s店的,太平洋全险5100。
没有购置税,拍照自己上的,约200块钱。
又要了行车记录仪、贴膜、脚垫啥的,送了两次保养(官方商城500一次,略贵,能接受)。
行车记录仪和贴膜涉及行车安全,这里重点说下:
① 行车记录仪是原厂的,不清晰,但能用。TF卡自己买,卡建议买质量好点的,万一需要用视频进行责任判定,TF卡里视频的价值远比那几十块钱大得多。
② 贴膜我提车后跟销售表示如果是质量很差的黑膜我就不要了,回头自费贴质量好点的,但是销售说绝对不是纯黑膜。这个等有时间去贴了看看效果。据说网上很多被4s店坑了,如果效果很差建议还是自费贴质量好点的,毕竟老命要紧。
基本上有了这些东西如果不对车辆深度改装就没有什么额外投入了。
提车时需要检查的项目网上很全,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总支出 = 实际车款 + 全险(5100)+ TF卡(100) + 上牌 (200)。
动力篇
先简单说下这一套动力系统的逻辑:
EV模式:纯电,当电量下降到25%自动进入HEV,可手动强制切换至EV(不建议,长时间低电量对电池有损伤,而且磷酸铁锂一致性差,SOC标定可能不太准,小心路上趴窝)。
HEV模式:混动模式,有强制保电和智能保电,我一般是长途会用HEV模式。建议长途高速用HEV模式智能保电60%以上,如果发现电量低于40%,建议切换到强制保电60%以上(具体原因见个人感受2-②)。
以下是我对这套系统的一些个人感受:
1. 市区EV模式很舒服,电车的低扭不是燃油车能比的:电机的动力曲线和车辆行进时所需功率曲线基本一致,大多数电车都是只有一个减速器没有变速器,发动机的动力曲线刚好和车辆所需功率曲线相反,因此需要变速器的介入。简单说,起步加速很快,而且不会有换挡的顿挫感和发动机高转速带来的噪音。
2. 高速表现差强人意,大家驾驶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 高速行驶工况下时(110以上),加速时如果油门踩的狠一点,1.5L的发动机会像拖拉机一样突突突,主要是排量低还不带T。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定速巡航解决。我发现定速巡航可以很智能的控制你的发动机哪怕在高速爬长坡工况下也能稳住转速,保证不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② 高速行驶时,一定要保证电池电量高一点,如果低于25%,发动机既要发电,又要驱动车辆,也会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但对于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可以人为的避免。考虑到这个车只有1.5L的排量,自重还相对较大,这些问题其实不算什么缺点。
另外,因为不带T,不建议去高海拔地区自驾。
燃油经济篇
夏季用车,空调制冷一般是最大,没有刻意节能和控制车速,直接上数据:
总里程2872公里,HEV 1400公里(全高速,Normal模式),EV 1500公里(约500公里高速Normal模式和1000公里市区ECO模式)。
累计平均能耗:3.2度+3.2升/百公里
粗略估算下百公里成本:按照92的油价7.5元,充电快充1.6元(考虑到充电时能量损耗,按照1.8元),合计是约30元/百公里。
如果高速没有我这么多,家里有家用充电桩,成本可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整车工艺、可靠性
工艺这个东西大家现在提的比较少,但其实对于传统整车厂来说,冲焊涂总四大工艺是根基一般的存在。这个东西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大家网上爆出来的一些偶发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于整车工艺问题。秦给我的感觉是10w的车,六七万的工艺水平,但其实考虑到增加的三电系统成本,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比亚迪不可能赔钱卖。
开了半个多月,主要发现两个典型工艺问题:
1. 四门玻璃与外侧水切贴合度不够,间隙过大,起不了切水效果。另外,间隙过大可能会导致四门玻璃在过颠簸路面时产生振动噪音。
2. 扬声器偶尔出现大电流冲击的刺耳噪音,无规律,具体原因不详,等保养的时候让4s店检查下,怀疑是搭铁螺栓布置不合理或是松动。
对于整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实网上的说法都不是特别的客观,一辆车的可靠性只有时间能证明。此处不敢妄言。
相对来说,目前我其实最担心的是这个车的车机系统稳定性,较为开放的系统一般来说稳定性不会太高,所以我没有敢在里面下载任何非车机版的软件。
NVH振动与噪音控制
两个字,拉胯。糟糕的NVH处理多少有点对不起这高级的内饰。
高速工况下,汽车后视镜位置会有很明显的风噪。
高速工况下,胎噪明显,据说换轮胎可以好很多。洗车时发现轮胎上方未粘贴隔音棉。
建议试驾时有条件的话可以高速感受下看能否接受,好在我对这方面本身也没报太高的期望。
高压油箱事件
秦用了常压油箱是实锤了,没得洗。但我是在高压油箱事件报出来之后才买的车,主要是当时感觉环保对小老百姓影响不大,另外,时不时的启动发动机烧一下碳罐里的汽油我也能接受,毕竟本身我对油耗这块的支出也不是特别敏感。
但是!!!
在EV模式下,发动机启动没有任何提示让我很恼火。而且发动机启动的时机是在满电满油的情况下(刚从加油站出来),相当于发动机是在啥也没干的空跑,而且还发出了突突突的声音,方向盘都在振,这就有点扯淡了。
秦的发动机启动逻辑(烧碳罐里的油)感觉就是简单粗暴的定期启动,并不是我预想的逻辑。正常的启动最起码的逻辑应该是:
① 传感器检查碳罐中容量达到限值(并不是极限,防止出现电池SOC过高同时碳罐憋不住的情况)
② 检查电池SOC在可接受发动机充电的上限值以下(总不能发动机空转)
③ 提示车主发动机在1min后自行启动(避免在涉水工况启动发动机)
后续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吧,当时我在事件发生后提车其实对比亚迪官方的信心还是蛮高的,没想到翻车了。
说点题外话,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讲,cc的举报其实我是力挺的,有问题被发现了举报你你就得兜着,能圆回来那是你有本事。我们也大可不必反过来去指责举报者,光明正大的举报从来都不能算作恶性竞争。另外,比亚迪官方的回复最后那几句话也确实够下头的,我一个打工仔攒12w买车还相当不易呢,也没见你给我打个五折;而且cc的举报在我看来就是有益于行业、有益于中国车企的事情,意思就是欢迎大家监督举报呗。
操稳性、外观内饰及其他
对于这些主观的指标,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上我觉得能符合我的要求。对于操稳性,之前我也开过很多品牌的车(没事好租车出去浪),并不会感觉有多出色或者多拉胯的地方。
后扭力梁的悬架系统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要考虑成本控制和较高的承重要求。后扭力梁的特性也注定车辆在过颠簸路面时会对操稳性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由于我主要是在铺装路面行驶,这块的感受倒不是很明显。
底部突出的电池组,开始我对这块的设计还挺不放心,但其实秦的离地间隙算是轿车里比较高的(应该是160mm?没具体量过),在驾驶过程中注意下地上突出的石头就问题不大,我之前也经过过一些有坑坑洼洼的路况,没有出现托底的情况。基本上别的轿车(不是SUV更不是越野)能过,秦都能过。
写在最后
总得来说,比亚迪秦是一款没有那么完美,但却够用的车。也希望大家在选车时不要被网上的牛鬼蛇神迷惑,明确自己的需求,毕竟市面上没有完美的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车。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有理有据的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