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ol.122 叫卖声

2023-02-07 17:53 作者:XiangziOfficial  | 我要投稿

“新鲜博农奶,营养更健康,酸奶鲜奶果味奶,欢迎订购!”
从院墙外传来这叫卖声,在断断续续的鞭炮声里显得有些不协调,卖奶的真是勤奋,大年初一的早上,零度左右的天气,还在走街串巷卖奶,应该是骑的是三轮车,车上放了不锈钢的奶缸,虽然这叫卖声多年前就听见过,但从来没出去买过,所以到底有没有奶缸,也不确定,应该是有的,可以旋打鲜奶。
听着远去的叫卖声,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叫卖声,不过现在早已听不到了。很多民国作家,都写过关于叫卖声的文章,关于北平、上海、重庆、昆明,每个地方的叫卖声都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想来,那些文字都是很个人的,因为用文字这种局限性很大的形式去表达声音,是很难的,加上各地方言不一,外地人更加无法通过文字体验到那各式各样的叫卖声,不过这些也还是有记下来的必要,即便那些叫卖声早已不存在了,却承载了一个时代市井生活的记忆,所以即便我要写的这些叫卖声很多已经不存在,看的人也未必能体会到,也是有记下来的必要的。
“打酱油打醋,豆瓣酱芝麻酱秦椒酱,洋火白糖洗衣粉大料碱……”,说起叫卖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其语调并不婉转,只是很长一大段喊下来,会觉得很厉害的样子,那时候小孩子们还会争相学着背这个,比谁背的长背的准。这个叫卖声其实很长,只是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前面的几句,而且也不是很准确。
这个卖酱油的开的是一个三轮车,车上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桶和箱子,里面装着各种酱、酱油,还有其他各种调料、日常用品。小时候家里经常让我去打酱油,我拎着壶跑出去的时候,他的三轮围着经常已经围着一圈人在买东西,小时候我分不清酱油和醋,总是轮到我打的时候,我已经忘了是打酱油还是醋了,虽然我出门时候嘴里一直念念有词的在背着“打酱油打酱油”,但到跟前还是忘了,所以还得重新跑回家问问,再跑回去打。他的车上有很多东西,像洗衣粉,我感觉和调料完全没有联系,但是也买得到,也融入在叫卖声中,所以我有记得清楚。车上还有一种吃的,叫山楂条,酸甜酸甜的,小时候经常让母亲买一些给我。我姑姑家在镇上,有一次去她家,我上到房顶上,忽然发现那辆卖酱油的三轮车就在隔壁的院子里,当时非常兴奋,没想到卖酱油这个人就在我姑姑家隔壁,想来我姑姑她们打酱油什么的是很方便的。
声音比较有特色的是卖豆腐的,印象里是个大爷,“豆腐”两个字声音拉的极长,“腐”拉的更长一些,感觉他每次喊之前应该都是长长吸一口气。卖豆腐的骑的是一辆二八自行车,车子后座上有一个放豆腐的带边沿的托盘,一米来长,豆腐用很大一张布盖着,布的材质和家里的抹布、蒸笼上放的布是一样的,现在好像已经不常见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用布盖着,现在想来应该是保湿和防尘。小时候村和村之间大部分都是土路,村子里也有一些路是土路,所以他拉了一车豆腐,车技应该是很高的,如果不慎摔倒了,豆腐就完了。小时候和别人打架,总是吃亏,母亲就说我“两只手在端豆腐了吧”,可见端豆腐都要很小心,别说他拉一车豆腐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街串巷了。
卖馒头的和卖豆腐的很像,都是骑一个二八自行车,不过买馒头的车后面放的是一个椭圆形的草篓,里面整整齐齐的放着各种各样的馒头,上面用棉被盖着,不过卖馒头的并不叫喊,他手里拿着一个铃铛,边骑车边摇铃铛,只要一听见铃铛声,就知道卖馒头的来了,即便买馒头的不是同一个人,他们用的也都是铃铛,不过不同的人摇铃铛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也能辨别是哪个卖馒头的来了。说来奇怪,除了卖馒头的用铃铛,没有其他人用过。卖馒头的骑车很快,有时候我拿着钱跑到街上,卖馒头的都已经到村头了,我只能飞快地从胡同跑到另一条街上等他过来。一直到现在都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不骑慢点,难道是着急去其他村子卖馒头吗?也可能是我出门有点慢了,不过他骑车真的很快。
像卖馒头的这样骑车快的,还有卖豆芽、卖凉粉、卖旋(xuàn)肉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骑个二八自行车,在车后座上放着木托盘、草篓之类的东西,想来骑得快,可能因为拉着很多东西,骑的太慢不稳的缘故。这几个叫卖声都很像卖豆腐的,都是只喊“豆芽”、“凉粉”、“旋肉”,没有多余的话,都是拉长了声音,但他们没有卖豆腐的喊的那么绵长。
卖豆芽的就是我们村子里的,我经常跑到他家里去买,而且还便宜,还会多称一些。生豆芽的是一个小黑屋,外面用破棉被什么的包了起来,里面有一个黄黄的不怎么亮的白炽灯,墙上挂了一个长长的玻璃温度计,四周边的缸里都是正在长的豆芽,由于经常浇水,地上还有一个排水沟,冬天时候为了保温,里面还放有烽火炉,烧的煤球,进去时候,令人窒息的感觉,听说卖豆芽的好像还差点煤气中毒,所以他都不让小孩子进去,有一次我和他儿子偷偷进去过一次,才知道里面的大概样子。
卖凉粉的、卖旋肉的和卖豆腐的很像,车后面都是一个一米多长木托盘,凉粉是半透明的,看起来有点像果冻,据说是绿豆做的,所以也有点发绿,可能因为家里人不太喜欢吃凉粉,所以有很少派我去买凉粉,不过有时候在街上玩的时候,还是见过。
旋肉,想不起确切的名字,网上搜到的叫小车牛肉,还是晋冀陕豫交界处的特色小吃,如果是这样,很多地方的人可能就不知道了。小时候经常在镇上见到,镇上卖旋肉的有好几家,都聚集在镇中心交叉口的路边,旋肉大概四五十公分见方的样子,用布盖着,只露出一面,有人买的时候,用长长的刀一片一片的旋下来,光看着旋肉的动作,就觉得很好吃,旋完之后的肉片,就和兰州拉面里的肉片看起来差不多,不过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不知道旋肉的具体做法,感觉更加复杂一些。有时候也会碰到卖旋肉的来村子里,不过由于价格比较贵,所以买的人不是很多,买也是买一点点而已,另外印象里我似乎没有吃过这种旋肉。
和上面所有叫卖声不一样的有两个,一个是“磨刀磨剪”,一个是“收头发”,这两个都是外地口音,加上婉转的拉长音,就觉得很好笑,也印象深刻。
“磨刀磨剪子”的多数是外地人,不过很少见有人去磨刀,因为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磨石,甚至我小时候都会磨刀,可能外地人不了解当地情况,所以跑过来磨刀,也就没什么生意了。
小时候,村里的女性多数都留头发来卖,那时候卖头发也能卖不少钱,也是家庭收入的一个来源,大人卖头发,小孩子就在所难免。卖头发的时候,大人会和收头发的讲价,收头发的往往想收的长一些,短一些出的价就少,大人也想多买一些钱,但是剪掉的长,留在头上的就少,大人为了多卖一些钱,可能觉得头发短一点无所谓,不过小女孩卖完本来长长的头发,脑勺后剩下的头发不比男孩长多少,难看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卖头发对很多女孩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噩梦。
上面这些叫卖声,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都已经消失了,有些可能还有,不过由于常年不在家,所以即便有,也听不到了。这些事情,不论是我,还是家里的人,想必平时也很难想起来,毕竟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大年初一那天听见卖牛奶的叫卖声,忽然想起来这些事来。
大年初六那天,卖牛奶的声音又在院子外面响了起来。
2023年02月07日 周二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Vol.122 叫卖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