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喜欢南下入侵中原,为何东南亚邻国愿意臣服中国?

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
长城的兴筑
(1)定义: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2)概况: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
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
(3)代表:东周时期:楚长城、齐长城、中山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
秦汉时期:秦万里长城、西汉长城、东汉长城
北魏至隋:北魏长城;东魏、北齐长城;北周、隋长城
金朝至明:金长城、明长城。
(4)历史作用: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就秦以后的长城而言,它又是农牧民族及其经济文化矛盾的产物。
附录:1.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①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②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③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2.①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一般与寒冷期有关(正相关)。②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军事实力却不一定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甚至有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完全相反。因此历史时期中原的农耕民族往往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北部边防问题,如西汉与匈奴;东汉西晋与鲜卑;隋与突厥;唐与回纥;五代北宋与契丹;南宋与女真;明代与瓦剌、鞑靼、满人等。③长城集城防、运输、通讯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游牧民族骑兵的作用;但中国历史上并不因为长城在军事上难以逾越而能有效阻止游牧民族南下,历史上有众多游牧民族跨越长城,饮马黄河、长江,逐鹿中原,如金主完颜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明代蒙古人更是三次兵临城下,长城形同虚设。④从军事上看,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战线太长,分兵防守,很容易被敌人重点突破;况且战争最终胜负的关键还在于综合国力的强盛程度和将领的指挥等。⑤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分界线。作为体现两种自然背景下的两种文化现象,长城更多地体现着一种文化差异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