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未央】原创丨从节气到节日:岁时竞争中的清明节大逆袭(上)

2023-05-11 09:55 作者:上海汉未央  | 我要投稿


(上篇)


【全文2600字  通读需10分钟】



中国传统节气与节日有深刻的同源同构性。

要言之——

节气归阳,节日归阴。

节气在天,节日在人。

节气居先,节日居后。

节气为本,节日为末。

节气是里,节日是表



凡重要的岁时节日,必锚定一个节气为其本相。


传统语境下的天人合一,其要义在于人法天,必由天文降及人文,由节气衍生节日。一如春节之于立春,端午之于夏至,七夕之于处暑,中秋之于秋分,重阳之于霜降。


节气向节日的这一层转化之后,节气退居农耕农事,而将人间礼俗的生态位让给了节日。故而,节日大显,节气大隐。



但有一例外——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它不仅未被节日掩盖,反而逆袭以至横跨节气节日两界,岿然为当代中国主流大节。


清明节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清明节之所以如此独特,非因其历史境遇相比其他节气为优。相反,它面临的文化竞争甚至更为持久与激烈。


起先,三月三上巳节牢牢居于该生态位。上巳节拥有突出的原发优势。三月三是整个岁序周期的关键节点,自远古先民时空秩序创立之初,三月三即成为最早的一批元节日。

 

它们是:

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正月正是由冬入春的节点,于节气为立春,于节日为元日

三月三是由春入夏的节点,于节气为清明,于节日为上巳

五月五是夏之中、天之半,于节气为夏至,于节日为端午

七月七是由夏入秋的节点,于节气为处暑,于节日为七夕

九月九是由秋入冬的节点,于节气为霜降,于节日为重阳

岁时代序,推步周圜。中国最古老的一批元节日毫厘不差地落在这些节点上。



这时你会发现,九月至正月跨度过大,时令交节也缺了由秋入冬的一环。


按规律,十一月应有一大节。实际上,十一月十一正是冬之中、天之回,节气节日均为冬至。但冬至以节气为主,以王者祭天为礼,民俗事象发育不充分。这是清明与冬至的不同。

 


清明即是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气本相。

上巳之为上巳,指辰月首个巳日。以甲辰年(2024年)为例,本年辰月上巳日为乙巳日,与清明节相差不过七天,亦在清明节气内,对应阴历恰为三月初三。上巳在阴历中的匹配节点虽有浮动,但大体总在三月三日前后。


汉魏晋时期,正是古阴阳历由阳历为主向阴历为主的过渡期,亦即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的转型期。远古干支节点逐一转译为序数节点,且必阳数相重。如此则纪月为阳,纪日亦阳,日月并应,吉不可言。


魏晋玄学辩名析理时代精神推动数理逻辑高涨。理即是数,数即是理。在数学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崇数的社会思潮。且不论节日本身的源起与主题,至少节数是美的,吉自在其中。


▲ 魏晋佳节 · 三月三与九月九


于是,中国节面貌骤然一变。原为禁忌的节渡劫的节,都变成了佳期佳节。原本沉郁的节敬畏的节,都变成了吉庆之节。中国节原生的神性巫性特质渐行渐远,一变为人间有味的生活美学。


中国节下一轮的集体性系统性跃变,须待三百年后,有唐一代。


▲ 汉未央 · 上巳节



无论干支向数序如何转变,无论上巳的形与神如何流变,自上古至于魏晋,暮春大节惟重上巳。


上巳节集春夏交节各种岁时观念与礼俗于一身,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源代码。


▲ 上巳 · 祓禊(汉未央)


▲ 上巳 · 会男女


寒暑交替,衅浴祓禊以驱疫祛灾者有之。此其一。

男女交合,浮卵流枣以高禖祈育者有之。此其二。

死生交错,招魂续魄以安魂墓祭者有之。此其三。


至于后来的兰亭曲水流觞之会、长安水边丽人之行,均是以上诸项自然衍生,在上巳的初始形态中本已浑然具足。


▲上巳 · 丽人行


宋以后,上巳湮没不闻,不为人识。

传统文化近来复兴,今人渐闻上巳之名,知有郊游、修禊、会男女,却不知还有招魂续魄之俗。



阳和景明,何以伤春?

招魂续魄,就是墓祭。

实际上,三月清明墓祭绝非某人某事、某时某刻的发明,而是基于深厚的底层逻辑与社会土壤,由来有自,且在四时之祭中尤为突出。

我有专文论述(《新知:传统岁时文化的穷源与彻通 ——以三月三上巳与九月九重阳为例》),此不赘。



上巳招魂续魄之所以易被忽略,概因上古墓祭是长期受遮蔽不受承认的民俗事象。一则从技术上说,古墓“不封不树”,不设显著地标,无从墓祭。二则从观念上说,人死后,魄下墓,魂归庙,魄无知而魂有灵,故葬在墓而祭在庙。


▲ 墓 祭

▲ 庙 祭



礼不下庶人,此之谓也。虽说如此,但庶人生活也不能没有一点仪式感。庙已是不能立了,若只于寝室设神主,草草一拜,不足以寄托孝思。


礼者,时也。本来上巳就要出郊禊浴,那么上坟墓祭于先,踏青览春于后,便也是应有之义与人情之常。



实际上,庙祭与墓祭的本质是阶层性。

所谓古不墓祭,那是一种上流叙事或应然叙事。


贵人事死如生,陪葬品丰赡,为防盗扰,为掩耳目,确有不封不树不墓祭的实际考虑。庶民瓮牖绳枢,生也家徒四壁,葬也一躯枯骨,本无所有,何须回避。


须知古不墓祭乃出于刻意安排,上坟墓祭才是天性自然。故庶人不受上流礼规束缚,可便宜行事。礼不下庶人之义亦在于此。


▲ 汉未央 · 清明祭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雨露既濡,君子履之。

《礼记·祭义》所述及的,不像城邑宗庙,而颇似自然环境,很可能就是下士与庶民的墓祭实情。四时之祭因时因境触景生情,本是十分感性的。庶人因四时变化感时念亲的情感需要,亦惟在上坟墓祭的郊野场景中适足以安放。

但庶人墓祭的底层实相,却掩于精英叙事与经典言说的阴翳之下了。


▲ 墓祭不入礼  庙祭才是礼



唐玄宗体察民情,从风随俗,确实开明。“礼经所无”大抵属实,惟“近世相传,浸以成俗”之语则不然。季春墓祭发乎天真,自古有之,而寒食与墓祭相结合,倒真是“近世相传”。





【汉未央】原创丨从节气到节日:岁时竞争中的清明节大逆袭(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