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房地产贷款投放环比和同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回升,约2000亿

既然高层认为恒大问题是「个别现象」,那么就让楼市沿着这个方向走:不能再有更多房企出现资金链紧绷现象,要提前防止交不了楼的可能性。
所以,就有了一些环节上的适度放松——「放松」这个词不好,或许「纾困」这个词更准确一些。
调控收紧时你很容易感知到,但放松时你很难觉察——过去我们说,因为收紧时往往很高调,放松时往往很低调。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收紧往往会涉及购房者这一端,而放松主要涉及开发商那一端。

昨天(11 月 2 日),徐州发文降低开发商的预售门槛:每批次预售审批由 4 万平米降至 2 万平米。这么做是为了让开发商能够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理论上)。
此前,义乌(10 月 20 日)和哈尔滨(10 月 9 日)也都已发文降低预售门槛。接下来一段时间,不排除还有其它城市会跟进。
去年上半年,疫情复工时,很多城市采用的放松措施也是降低预售门槛,再配合楼市银根的放松,带来了去年下半年的小井喷。
在融资环节,此前(10 月 20 日)高层已经明确「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今天财联社报道说:「10 月份房地产贷款投放环比和同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初步估计环比多增约 1500 亿到 2000 亿元。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已经恢复至正常状态。」

除了预售环节和融资环节,更多城市在拍地环节也进行了适度放松——
●广州(11 月 2 日):不再强调资金来源,取消「一个月内一次性付清总价」要求,部分宅地(黄埔南沙 7 宗地)取消限价
●南京(10 月 24 日):取消「不得联合报名竞买、不得合作开发」要求,降低房企资质要求从一级和二级降低到三级资质
●苏州(10 月 25 日):下调保证金和首付款比例
●杭州(11 月 3 日):下调保证金,取消现房销售
……
当前阶段恰好是第三次集中供地。本来,今年很多城市只计划两次集中供地,但由于第二次集中供地流拍现象频发,土地出让金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临时增加了第三次集中供地。
这些降低开发商拍地门槛的措施,能遏制但还是无法消灭流拍现象。因为:虽然严控政策已见底,但市场仍未见底;于是,纾困政策也未出尽。
文|刘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