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核糖体、内质网、内膜系统

2022-10-02 16:20 作者:皮皮董10086  | 我要投稿

核糖体的类型:原核细胞核糖体、真核细胞核糖体、真核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核糖体、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和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

核糖体的化学组成:

核糖体是颗粒状结构,直径为25nm,由rRNA和r蛋白质组成

大亚基沉降系数大于小亚基,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小于真核细胞的沉降系数

rRNA(60%)构成核糖体的内部核心,决定其形态、结构和功能

r蛋白质(40%),位于核糖体的表面或填充rRNA之间的空隙,r蛋白质并不参与合成多肽链 ,只起到稳定rRNA的三维空间结构,对RNA催化蛋白质合成的改变起到微调作用

即核糖体 两个组成部分。大亚基即核糖体上的结合tRNA的亚基,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场所。 小亚基即核糖体上提供mRNA结合部位的亚基之一,当核糖体“阅读”密码子合成完蛋白质后,小亚基就会在“终止密码”的作用下与大亚基分离。大亚基和小亚基共同组成核糖体。

小亚基rRNA的二级结构:

臂、环结构(二者相间排列)

臂:环状、配对区、双螺旋区

环:环状或泡状,非配对区

E.coli16SrRNA(E.coli为大肠杆菌;S代表沉降系数)

核糖体的功能位点

mRNA结合位:小亚基

A位(氨酰tRNA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大亚基

P位(肽酰tRNA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大亚基

E位点(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结合):大、小亚基

肽酰转移酶催化位点:催化肽键形成,大亚基

核糖体中的最主要的活化部位是肽酰转移酶催化位点

中心管和出口:大亚基



1、附着核糖体(主要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分泌蛋白、膜融合蛋白、驻留蛋白

2、游离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血红蛋白、酶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肿瘤细胞因内质网减少所以游离核糖体增加

1、附着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

1)膜整合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上的膜蛋白质、膜抗原蛋白、膜受体蛋白

2)分泌性蛋白:抗体蛋白、激素、消化酶

3)细胞器中可溶性驻留蛋白:酸性磷酸酶

2、多核糖体:结合在一条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

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一条mRNA分子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

多核糖体的形式使mRNA分子的利用率提高,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合成更多的蛋白质



从左到右进行翻译

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短肽链→长肽链”

遗传密码的特征

1)方向性:

2)简并性: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指编码同一氨基酸的几个三联体遗传密码中,一、二位碱基大多是相同的,只是第三位不同。(利用高中知识就是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

3)通用性:密码表是生物界通用的

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八种: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甲来携一本亮色书)

蛋白质合成(翻译)的基本过程

          脱水缩合            盘曲折叠

氨基酸→→→→多肽链→→→    蛋白质

                   

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翻译可以理解为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不断结合、移动直至终止密码子出现的过程

第一步:结合

mRNA的起始密码子首先结合核糖体(P区)上的tRNA结合


1)氨基酸的活化:不断转运过来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结合,在核糖体的A位点


2)肽键的形成

(肽键是将氨基酸分子间的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P位tRNA上的氨基酸与A位tRNA上的氨基酸间的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而形成肽键

3)移位:该复合体向右滑动一个密码子,即A位的tRNA挪到P位,P位的tRNA挪到E位

4)肽链的延长:P位的tRNA上的氨基酸留给A位后,它本身已不携带氨基酸,就从E位脱落。以此类推,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在P位形成多肽链


5)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释放因子结合在A位点的终止密码子上,然后多肽从P位点上脱落,翻译结束。


红霉素药理作用:阻断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多肽链A位向P位的移动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

内膜系统是细胞内蛋白质、脂质、酶类和糖类合成的场所,具有包装、运输合成物与分泌产物的功能

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动态平衡网络

1)各细胞器是一个个封闭的区室,并具有一套独特的酶系,有着各自的空间

2)极大地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

3)各种膜结构是处于不断流动状态

内质网

1945年,Porter KP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发现、命名为内质网

内质网是一层单位膜形成的膜性细胞器

内质网是细胞中分布在广的细胞器。

内质网与细胞膜和核膜直接相连;与高尔基体通过囊泡间接相连

(内质网的内腔相互连通)

内质网的化学组

1、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比质膜高。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2/3)

2、脂质:磷脂含量最高,但是很少有胆固醇(1/3)

(一)粗面内质网

形态:多呈囊状、少数为小管与小泡

内含物:新合成的蛋白质

分布:分泌旺盛或分化高的细胞分布多;膜表面附着核糖体

功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分类和加工

(二)滑面内质网

形态:多为分枝小管或小泡

分布:在一些特化的细胞中;膜表面无核糖体附着

功能:合成糖类(纤维素)和脂质

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共翻译转运的机制

核糖体是如何附着在内质网上?粗面内质网是如何合成蛋白质的?

信号肽: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向分泌道路转移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

信号肽是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翻译时合成的,是一段-N端带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

(不一定是分泌蛋白)

信号肽要发挥作用,必须要细胞中的信号识别颗粒(SRP)、内质网上的SRP受体和转运体蛋白

翻译过程需要核糖体、mRNA、tRNA、rRNA的参与

信号肽假说的主要过程:


信号肽的合成: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与分泌蛋白的mRNA结合,开始翻译。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翻译出一段由特殊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链,称为信号肽

SRP-核糖体复合体的形成:细胞中的信息识别颗粒会与信号肽结合,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SRP-核糖体复合体的形成使翻译过程暂时停止

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结合:SRP-核糖体复合体上的SRP能够识别内质网膜上的SRP受体,并与之结合,同时引导核糖体向内质网方向转移。内质网上的转运体蛋白相互结合,形成亲水性的通道,与核糖体的中央管(核糖体的大亚基上)形成对接,使核糖体结合到内质网膜上;当核糖体附着到内质网膜上之后,SRP与SRP受体脱离。翻译过程重新开始。

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多肽合成后,被释放到内质网腔;核糖体从内质网膜上脱落

所以说核糖体在内质网上的结合是临时性和功能性的;在酶的作用下,把信号肽切除,多肽链通过加工、囊泡转运,输送到高尔基体上,最后核糖体被分泌到细胞外

信号肽假说的内容:

①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信号肽

②细胞质基质中SRP识别信号肽,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翻译暂停

③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结合 ,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

④SRP脱离核糖体,再参加到SRP循环,核糖体上的多肽链继续合成,并向内质网腔转运

⑤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在内质网腔内降解

⑥蛋白质合成结束,附着核糖体脱离内质网,大小亚基分离,参与核糖体再循环



核糖体、内质网、内膜系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