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迷对二战后坦克的一些常见误区

2021-05-19 20:0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得益于《坦克世界》《战争雷霆》等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到“陆战之王”——坦克。现实中,绝大多数军迷朋友都不可能亲自去各国的博物馆体验历史上各国著名的坦克,也不一定有良好的军事知识储备,对坦克的性能往往局限于游戏中的体验。但学习过游戏设计的朋友也知道,作为游戏——尤其是大量玩家在线进行对战的网络游戏,任何单位都有“平衡设计”,这使得某些现实中存在绝对碾压的装备在游戏里反而是被克制的(如现实中火器远胜于冷兵器,但大部分游戏里的极品武器反而都是冷兵器),而且现实中因为诸多原因无法量产的坦克,在部分游戏里甚至成为了“神车”,显然是让那些不专业的朋友陷入了误区。那么,今天给大家讲讲当代坦克几个常见的误区。

1、苏联坦克配备装弹机增大了殉爆几率,而美国人不用装弹机是为了降低殉爆

这是军迷界最为经典的误区之一。实际上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下苏联和美国坦克的发展沿革,就知道为何苏联坦克早在1960年代就安装了装弹机。

IS-2开启了苏联量产主战坦克采用大口径加农炮的先河

我们知道,苏联作为坦克领域的先行者,有很多划时代的坦克设计成果。比如说,早在二战前,苏联就研发了超过40吨的KV-1坦克,兼顾速度火力防护的T-34坦克,而且苏联也很早预见到坦克对于敌方重型掩体的打击需求,所以为KV-2配备了152榴弹炮。但是,后世证明,KV-2的榴弹炮对于敌方装甲目标并不适合,且152榴弹炮装弹过于缓慢,不适合坦克之间的战斗。所以在1943年,苏联开始设计能够对抗虎式坦克的新式重型坦克时,采用了A-19 122加农炮作为主武器的IS-2坦克,而更大的152mm加榴炮则配备给了无炮塔的ISU-152。配备了122mm加农炮的IS-2坦克可谓是强有力的坦克和重型地堡的杀手,但是巨大的122mm炮弹和药筒也使得IS-2的发射速度降低到1-2发一分钟,且内部备用弹仅剩下27发。所以,面对这一问题,苏联不得不在T-54坦克将炮弹转回100mm,以提升装弹速度和储弹量。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问题再一次出现了。在1961年,苏联获得了M60坦克的数据(有传言是伊朗王国一辆M60叛逃到了苏联,up查了英文资料确认这件事是1961发生,是美国赠送伊朗王国的极初期型M60,不是后来主要配备在伊朗的M60A1),苏联人惊恐地发现敌人已经配备了威力更大的L7 105MM线膛炮(同时苏联情报机构获得了英国正在研发120mm坦克炮,这个情报比起L7 105更有威慑力),同时M60的装甲比起M48也有加厚。所以在1961年现实的压力下,苏联崔可夫元帅要求坦克部门立即解决火力不足的现实威胁。于是,苏联首先将115mm滑膛炮用作坦克炮,制造了T-62坦克, 然后更加强大的125mm滑膛炮也开始进入研发。但是,巨大的125mm滑膛炮却给苏联带来了很多麻烦。一方面,受制于苏联发射药技术的不足(长期使用单基发射药)和炮管技术不足(安全膛压较低),苏联必须要用更长的炮管(2A46是48倍口径,RH120最多的是44倍口径),更大的药室(125炮药室高达13.4升,而120炮仅9.8升)增加火炮炮弹的初速度;另一方面,更大的药室意味着需要制造更大的定装炮弹药筒,这会进一步增加火炮炮弹的整备质量。据苏联数据,125炮弹如果是制造成整装弹,则重量会超过37公斤,而欧美120炮弹最重仅25千克,二者主要差异是因为苏联相当重视大口径榴弹的反人员和掩体效果,典型例子是1962服役的3OF19榴弹,弹头就自重23千克。

苏联125坦克炮可以发射威力巨大的榴弹

因此,受制于炮弹自重,整装弹长度,采用装弹机是T64以后坦克必然方向。而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德国合作的MBT70,也顺理成章使用了自动装弹机。只不过由于美德采用定装弹,受制于弹体过长只能使用尾舱装弹机。后来因为1970技术不过关,M1和豹2才不得不采用了人工装弹技术,而1980以后开始设计的新一代坦克,如日本90式,法国勒克莱尔,都是用上了尾舱装弹机。

MBT70巨大的尾舱就包括了装弹机

苏联采用圆盘式供弹机也有自己的考量。首先,在当时控制技术不足以实现复杂的尾舱装弹机自由选弹下,苏联采用了可以360度回转的水平装弹机,在选弹后如果需要更换弹种,只需要继续旋转即可,早期还是单向旋转,后来改成双向旋转,大大方便了选择弹药,这在70年代初是个很了不起成就。

T72弹药库是车体理论上中弹概率最低的

第二,苏联坦克考虑到最小化降低车体投影,避免弹药库被炮弹直接命中引爆,采用了位于车体中心的圆盘弹库设计。这一个设计优点就是炮弹能够获得最坚固的首上装甲的保护,同时就算坦克侧面面向敌人,该位置也不容易被敌方瞄准。毕竟在苏联设计这种坦克的时代(1970-1980),几乎没有几种反坦克武器能在东欧大草原2000米作战距离能把T-64/72/80首上和炮塔击穿。如今我们看到的苏联坦克弹药库爆炸,要不是坦克在城市作战被敌方近距离用火箭筒爆头,要不就是被空军灌顶击中,要不就是在现代伊拉克战争被美国1986年开始列装的M829系列穿甲弹摧毁。这些武器,对于战场上的老旧T72坦克要不是“降维打击”,要不就是超过了它的设计思想(上世纪大部分车辆没考虑格罗兹尼那种高烈度城市作战)。因此用20年后的战场和先进武器评价20年前的武器,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不能因M1采用人工装弹机而认为“美国人更重视人员保护”。

苏联坦克的“烂裤裆”

很多文章和游戏里面,都在批评苏联T64以后坦克首下装甲薄弱问题,甚至还给了苏系坦克“烂裤裆”的外号。那么,为什么苏联坦克不采用欧美流行的“首下迎弹”设计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T34后各国坦克的车体装甲设计。

M60 坦克
酋长装甲,图片感谢原作者
T54装甲,图片感谢原作者

大家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战后第一代坦克在采用铸造钢均质装甲下,基本上设计都是延续了T34来的车体正面倾斜装甲保护驾驶室的设计,而且为了有效保证驾驶舱乘坐性,各国驾驶舱都是楔形,首上和首下装甲有效厚度也是接近的。

但到了二代和三代坦克时代,就没法延续一代坦克的设计了。由于破甲弹威力在1960年代飙升,正面物理厚度必须急剧提高。但是坦克自身重量也不是无限上涨的,为了节约重量,坦克都开始使用复合装甲,在确保厚度放大情况下维持较小的重量增长。此时车体复合装甲布局就变得麻烦起来。一方面,如果在首上贸然堆叠复合装甲,就会车辆重心升高,同时影响火炮俯角;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维持原有的驾驶舱设计,首上首下同时堆满复合装甲,那么必然车体会大幅度增重,而最关键的是,苏联由于运输能力限制和赫鲁晓夫的命令,不得开发超过40吨的主战坦克,这对于需要提升火力和防御力的坦克来说,无疑是被穿了“小鞋”。

万般无奈之下,莫洛佐夫在T64不惜一切压缩重量和体积。而车首装甲更是降重重点环节,他选择了一个极端手段——将首上装甲延伸到车体下段,让2000米正面首上投影完全覆盖首下,这样就能舍去首下装甲,只安装首上装甲,于是便有了我们看到的T64以来经典的苏联坦克构型:

T64装甲布局,可以看到首上进一步拉长,角度变得更为尖锐,几乎覆盖了首下

这一个设计在当年无疑是革命性的。但是时代毕竟不断发展,随着反坦克武器威力突飞猛进,坦克装甲不得不水涨船高。但是,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加上T64的车首复合装甲是牺牲驾驶室空间换来的,T64/72/80已经无法进一步在物理厚度上提升首上装甲,只得贴满爆炸反应装甲。相反,在之后设计的M1坦克为代表的第三代坦克,就放弃了在首上堆积装甲的思路,转而把驾驶室天棚变平,让炮弹正常作战距离无法打中它的天棚(首上),然后把车体前方装甲增厚。这样一来,虽然因为车体前方装甲不能得到角度加成,但最重要是厚度保证了,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同时,驾驶舱的容积也扩大了,有利于提升人机功效,因此如今新设计的坦克,如15式轻型坦克,都选择了这个设计。

M1首上几乎和车体平行,入射炮弹会打中物理厚度较大的炮塔和首下
ZTQ15也采用了扩大的首下装甲布局,有利于安装更厚的复合装甲而不影响俯角

结语: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来自于快餐性消费

在网络上每天无时无刻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阅读知识的速度变快了,阅读信息的渠道变多了,但人们用自己大脑思考的时间却变少了,很多人沉浸在游戏和段子手里的调侃之中,却忽视了整个武器系统的研发与发展的道路。所以导致大家往往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判断武器性能的好坏,而并非是从它诞生到现在的整个历史时间的发展去思考问题。只有我们静下心来从需求和当时的技术条件去分析,去分析他同时代的竞争产品和他的作战环境,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很多武器会设计出我们如今认为非常愚蠢的设计,但是那个设计是当时的人能够想到最好的东西。用现代人的角度评价以前的人是不正确的。

军迷对二战后坦克的一些常见误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