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焦躁的世界,如何安身立足?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上来的。”
作家史铁生补充了一句: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着、一个个抛到这个世上来的…“
这话辛酸、无奈,但是真实、钻骨。
有机会跟大家聊聊关于“主体间性”的问题吧,前两天在b站上,有朋友说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一个很晦涩,但超级温暖的概念,等有机会的,专门写一篇文章尝试聊聊它。
大家应该最近都挺辛苦的,根据目前看到的状况,无论是上班的、创业的,还是年龄大的、年龄小的,也不管是在大城市的、小地方的,还是这个圈、那个圈的,活得都挺焦躁。
不同的是,焦躁的层级不一样,大家所烦恼的维度也不同。
上班的人羡慕创业的人,时间自由还都什么全是自己说了算,给自己打工,多好。
但是没工作的人呢,被迫失业的人的痛苦一定超过了还有班上的人的烦恼。
贫穷呢,贫穷带来的困扰和麻烦是显而易见的,“穷”,有时候的确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但是身陷在饥饿、战争,尤其是严重疾病当中的人,在这个地球上并不算少数。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平安、健康地活着,先不管富不富的问题,已是最大的快乐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甭管是谁。但是,烦恼与烦恼之间,却不可相提并论。
两个身处于完全不同烦恼层级的人,过的基本上算是两个不同宇宙间的生活。
上哪说理去?没处说理。
2500年前,释迦牟尼来到这个世界,创立了他的学说。甭管后来人有没有曲解他,以及他的学说在各人眼里看来如何,佛陀的事业一定是建立在“除苦”的基础之上。
没有世间八苦,也就没有乔达摩·悉达多的思考与冥悟。
后来人也是一样,许许多多的智者都是为了解开世间之惑,降低和减少一些天地之间的焦灼。
然而结果如何,那句伏尔泰的“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总是辛辣、讽刺,余音久久不能散去。
看过《三体》的人之间很流行一句话:人类不感谢罗辑。
是啊,都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
“为众人抱薪者,常被众人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往往自己无路可走。”
不过倒没什么好悲哀的,这个世界由来如此。
荒诞是常态。如果有谁幸运地避开了某种形式的荒诞,那么对于未能幸免的人来说,亦是一种额外的荒诞。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被用来作为罹患疾病者的正面典范,告诉后者:我为何不生病,你又为何没能像我一样做到了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而招致了疾病。
大家都没看到的是,身体健康者没生病,只是因为他没生病,而不是做对了什么,或者聪明地避开了某些错误。
又像另外一些富有者在教诲人们应当如何防止贫穷,这固然是有一定的资格,但是一个人最终财富的掌握量是取决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富人思维”并不能帮助穷人成为富人,但却能教育穷人:因为你穷,所以是你错了。
世界的荒诞还不止于此,只不过人们日常都发不现罢了。
这是一个可笑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那么可笑地活下去。
我新开了一个知识星球社群,名字叫:胡子的哲学心理阵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
这应该也算所谓的“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一直是一个很玄幻的概念,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智者就在雅典的街头贩卖知识图以温饱;战国乱世,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游说献策…
这算是最早的“知识付费”吧。
然而,到了今天,在资本和现代化商业形态运作的社会里,“知识付费”不再清澈,它变成了一条所谓的资本商业赛道,里面充斥的不再是真知善识,而是商业。
商业,商业,商业,还是商业。
当一切都变成商业的时候,价值就已不再是价值,黑的可以是白的,白的可以变成黑的——只要有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而不是价值。
一百多年前,哲学家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都将被重估!”这是哲学和思想领域的分水岭。
讽刺的是,在今天,21世纪,我们似乎可以幽默地也说一句:
“老天爷挂了,一切价值都被商业重估。”
有趣吧。
我的星球最终就定价70吧,不要8,也不要9了,8其实还好,算吉利一点,9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营销心理学当中,“299”看着要比“300”少很多,“299”代表的是两百多块钱,而“300”,在视觉上看上去要比299多很多~
大家作为消费者的时候都希望东西便宜一点,越便宜越好,最好是不要钱。大家在作为“商家”、“卖方”、“销售者”的时候,都希望东西越贵越好,很少有人愿意在能挣一块五的情况下,说“卖你1块好了。”
人性是天然的、荒诞的、虚荣的、欺人的,以及自欺的,比如不承认上述。
那么,在这样一个焦躁的世界,如何安身立足?
答案:你要找到你自己。
还是找到你自己。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