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啥看不懂《冷酷的方程式》,你就看不懂科幻? | 公开课

2020-10-21 18:53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科幻完型手册为期一年 | 每周一课 | 全部免费 | 名师教学为你提供理解科幻、创作科幻、使用科幻的完整工具系统文末扫码报名


我们会分享每一期的课程笔记,并预告课程主题。



上周课程笔记


科幻完型手册02期

主题:《冷酷的方程式》——为什么看不懂这篇小说,你就看不懂科幻


第02期课程,从汤姆·古德温在科幻史上一部经典的、争议巨大的作品《冷酷的方程式》开始,展示了一个重要问题:


科幻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创作要求。

这篇小说被著名科幻学者詹姆斯·冈恩称为“科幻小说的试金石”。


它揭示了一些关于理解和阅读科幻作品的基本思维方式。

《冷酷的方程》写于上世纪50年代,问世时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故事的结局没有进行任何戏剧化转折,直接杀死了一名无辜的女孩。

一个著名传言是:作者的第一稿中,小女孩原本活了下来。编辑坎贝尔却认为,人类不应简单地逃过自然规律的惩罚。


他相信的理念是:「人类应该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真正的能力而战胜险恶的世界,而不是因为某种运气、伦理价值而活到最后。」从而让作者修改了小说结局,把女孩写死。

然而当时的读者并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故事的结局野蛮而不道德,作为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对读者的嘲弄和冒犯。


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讨论作品设置的困境是否有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此后每隔一段时间,这种讨论就会在网上热起来。

这篇小说因为太过出名,至少进行过3次以上的影视化改编

有趣的是,古德温这篇小说,无论从主题、叙事还是价值观上,都并非开创性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许多作家都写过类似的故事,包括杰克·伦敦。

那这篇作品为何被不断翻出来讨论?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价值来自: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多与科学技术or逻辑无关的细节,让读者产生某种联想。

一些争论点是,作品是否体现了性别议题,技术问题是否是男性的专利、女性只能做出愚蠢无知的行为,小说是否强烈体现了编辑和作者对于某一性别的能力的偏向。


结果,处于不同社会形态的读者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解读。


一部成功的科幻作品,就是要能提供关于人物大量潜在社会关系的暗示。

另一些争论点是,故事在科学上是否合理,飞船是否只能携带少量燃料,主角能否通过技术方式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一层面的争论启发了读者:这个场景中究竟有多少技术问题是你应该想到,但没有想到的。

从4、50s到现在,这些争论一直不断,为后续科幻创作提供了一个框架:


「你能否让读者意识到,在一个极端简化的场景中,存在大量有关人和世界关系以及基本生存的命题」。


这就是好的科幻能够达到的效果。

很多科幻小说选择大量基本的、通俗的事例,因为科幻要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在什么场景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所有可能性?在有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场景里。这是一部科幻作品的价值。

如果作者给出了一个需要学习才能理解的全新情景,读者就会陷入对场景本身的困惑,从而进入学习状态,而非思考状态。这种小说是效率极低的。

特德·姜的《巴比伦塔》万象峰年的《雾中袭来的的远方》,跟《冷酷的方程式》具有相似的底层逻辑


三篇小说的共性是:人物行为逻辑充满模糊和不确定性,允许读者带入大量关于世界各个层面的思考。

它们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究竟应该关注科幻小说的什么能力?是它能够制造一个符合人类行为的生活场景的能力。

所以,科幻作品往往不好安利、无法转述,然而很多年后,你虽然不记得具体人物、台词,却记得一个想法、一个情景,这就是科幻有价值的方式。

多年来,特德·姜在采访里一直强调:我想描写的是人们在理解某种真相时感受到的宗教般的开悟。

这也是大部分科幻作家在寻找的东西。


他们希望让读者在看完故事后突然想到:


世界为什么可以是那样的?

如果世界是那样,我现在跟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理解,是不是唯一的?合理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这就是科幻最大的价值。


文字整理 | 蒙脱石散


为啥看不懂《冷酷的方程式》,你就看不懂科幻? | 公开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