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新读(七)

2020-08-01 08:22 作者:做个小人物也挺好  | 我要投稿

孟子新读(七)

以理折宣王
孟子对看着自己的国家在襄王的治理下越来越差,而齐国日渐强大,请辞襄王游说齐宣王,以达到使齐能够推行自己的仁政目的来造福苍生。
宣王早就知晓孟子的高德,但还是想在孟子面前卖弄一下自己,
宣王先发治人的诘难说,先生远道而来,定是向我宣扬您老人家的仁政思想来了,可我听说齐桓公、晋文公不是靠仁政也取得了称霸天下的王业,这又是何道理呢?可以讲来听听吗?
孟子智慧的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非要我讲,我只会讲怎么行使仁政,不符合仁义的道理我是讲不出来的。在我的心中,只有行使仁政的君王才能称得上有德行的人,才能称王于天下。
宣王慎重的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因为仁者无敌!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贪财又好色的人,能够使百姓从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疑惑的说,从哪里着出我可以做得到呢?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准备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微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其实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但仔细想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宣王高兴的说,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样讲,大王您相信吗?
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讲,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做不到。这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大王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类似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而是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方法去做,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上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这是古代圣人为什么超过常人的原因,没别的,圣人们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而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动物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有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可以讲与我听听吗?
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还是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还是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绝对不是这些了,因为这些您的大臣们都是能够充分地供给的。
宣王说,是的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这么说来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大王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可以常久维持生活的而常怀善心的,只有那些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104586324阅读

举报/反馈


孟子新读(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