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宜城小饭馆见闻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宜城小饭馆见闻 作者:程逸芬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是宜兴城里小饭馆营业的兴盛时期。城里的小饭馆,长桥(即蛟桥,今已改建为人民大桥)头最多。此外,在南门大人巷口,有朱洪蔡夫妇开的小饭馆,东城门进城也有几爿。但这几家小饭馆的菜肴品种,上门吃客,远远不及集中在长桥头几家小饭馆那样吃客盈门,生意兴隆。 旧时长桥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桥,桥南南大街,桥北新街,桥北堍左右是东、西大街,形成旧时宜城的商业中心。长桥头小饭馆所以生意兴隆,所占的市口好,是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店中菜肴是家常口味,荤素兼有。物美价廉,招待热情,随到随吃,快慢听便。 长桥北头,坐西朝东有一家是一对年轻夫妇开设的,两开间门面,小饭馆与染布店各占一间,但小饭馆进去有很宽敞的堂口,清洁雅静,适宜穿长衫的城里人三朋四友去边吃边谈。长桥南头顺和楼对面,也是坐西朝东二开间门面,有楼座,生意也不错。桥南堍松盛酱园隔壁有家小饭馆,东珠巷口、西珠巷口各有一爿小饭馆。进东珠巷几十步,顺和楼后门对面,坐南朝北也有两家小饭馆,这六爿小饭馆给我的印象最深。有两家是面对面的,因而竞争激烈。每当午间高峰时,气氛热烈,吃客进进出出,门口各站一个店小二,高声喊叫拉客,小饭馆的顾客大约80%是进城买卖的农民,店小二就喊叫:“老兄,请进。”有时竟动手——当然是善意的,客气地拉客进店。 小饭馆不办筵席,也不现炒现烧,所有的菜肴都是预先烧好,分别装在丁蜀山烧制的大号浅帮平底盆里,还有的装在绿色菜盘中及无边的大盆子里,所有装菜的盆子都放在一进门的案板上,有层次地放好。顾客进门一目了然。店门口则放有高及腰部的圆筒形的几只炉火红红的炭炉,上置大砂锅,砂锅里分别是红煨肉、白煨肉和着油豆腐、百叶结,还有猪蹄等等,最引人的是砂锅里的煨鳝筒,热气腾腾,香气飄到街心。 小饭馆一年四季开门,约上午八时后开门营业,十点左右是高峰,延续到下午点把钟。收市后,一面忙着准备翌日的菜肴,一面还要招待城里的顾客,故营业时间极长。 春夏秋冬什么时鲜菜上市,小饭馆的菜盆子里很快就有了。小饭馆并无高手厨师,但做的菜确是宜兴本地的家常菜口味,颇受本地人欢迎,有人省得费事去自己动手,提只篮子,带几只碗,买几样依心上的荤、素菜回家去吃。我家住在东珠巷,见闻不少。也看到厚馀堂内的品报馆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小饭馆去叫饭菜送去。我母亲每遇到亲戚饭前突然上门,就提只篮子带几只碗去买几样菜来待客,既省事,又快又好。 条板上菜盆子里有清燉、红烧河鳗,红烧鲢鱼,红烧肉,笋糟拌肉,百页肉卷,大虾丝瓜烧豆腐,肉丝炒韭菜,榨菜炒肉丝,小白虾燉臭豆腐,黄豆芽,绿豆芽,长豆,茄子等等。冬季里有黄雀包,小碗的糟扣肉。天气寒冷时只要三个铜板,饭店里就送上一个小红泥炭炉,炉上一只小铜锅,由你自理,将买来的菜往锅里一倒,还可随时要些免费供应的汤,就成了火锅菜了。 小饭馆里现成的荤菜、素菜, 你要什么要多少随你的便。记得二十个铜板(当时一块银洋可兑三百个钢板)可买一红花碗红烧鳗鱼,三十个铜板就可买一盘炒虾仁,真是价廉物美 小饭馆没有招牌,但都有吃客起的名字。如“小四只”家、小老板娘家等等。象小四只也不知其姓名,是东珠巷內高姓老板开的小饭馆中的跑堂。 跑堂是小饭馆的台柱、主角,老板则是配角、帮手。所以人称小四只那家而不说到高老板那家。跑堂的所以有名声,是他长期练就的一手硬功夫、真本领得来的。例如午间高峰时,顾客盈门,进进出出,好不闹忙。顾客进门、落座、要菜、要饭、算帐,跑堂一人包办,要什么菜,多少钱的菜,立即高声叫出,然后送菜送饭,一张桌子二三人、三四人不等,各要各的。吃完算帐,跑堂把菜碗一只只叠起来,叠一只,报一笔帐,碗叠得快,帐算得快。等台上的碗叠完,总帐也就得出来了,没有一点差错。跑堂即高声向帐台报价,一共多少钱,由顾客向帐台付帐出门。 还值得一提的是东珠巷口,即原松盛酱园南隔壁的姜家小饭馆,除了馆后面有面积较大的堂口外,进门有一角小楼,楼梯陡而狭,跑堂手托满放菜、饭的长方形方盘,盘里堆满高如塔形的饭和菜,侧身从楼下抬级而上,如履平地,从无汤水溢出,诚非一日之功,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