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象派画展】UP主带你们观赏莫奈真迹~

2021-05-18 02:33 作者:萝卜丝侦探  | 我要投稿

 

Bund One Art Museum –MONET&IMPRESSIONIST MASTERPIECES

2021.5.17外滩一号BOAM美术馆印象派画展

今天杭州大雨临盆~上海却是艳阳高照~相隔170公里~豁然开朗的天气~迥然不同的景致~

 

作为一个杭州人~与上海相隔甚近却未曾游玩过外滩和其他有名的景点~这就像是明明有个亲戚就和你住一个街区~你却从未登门拜访过它~

 

早晨~从自宅坐地铁10几分钟便到了火车东站~点开网抑云一波歌单都没放完~就飞驰到虹桥站了~待会你们可以去看视频~体验一下车速~琢磨着那么快的嘛~那会去深圳罗湖坐地铁都不止45分钟~还不如深圳的两个区的车程~

 

站内继续坐地铁2号线就到了外滩门口~出站台远远就望见标志建筑物~圆形高塔~

 

UP主是个懒人~开了小蓝车就蹭蹭的骑到了目的地~原亚细亚大楼外滩一号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该建筑始于1916年~算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不过~这次一行倒是激起了UP主对上海建筑风格的兴趣~有机会还是想再去去~

 

外滩的建筑群太有特色~特别高大雄伟~适合喜欢拍外景的小伙伴~人站在这些建筑面前都会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卑微~必须抬头仰望~方能看清全貌~不像杭州的建筑物~平视即可包揽全景~这是今天UP主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有种莫名的压迫感~那些建筑群的砖块都是体积巨大~好似一气呵成~硬生生的把路人与建筑本身划出了一道天然屏障~屏障里呆着的人是身份迥异的~而走在屏障外的行人则是没有这些高大屏障庇佑的~看似脆弱~

 

说句不怎么贴切的话~让UP想起了进击的巨人~不知道上海当地人对此会不会也有体悟~

 

这个问题改天再聊吧~该带你们看看画展真迹了~因为里面不能用闪光灯拍摄~我就没有修图了~上传的都是元像素和色调的照片~保留了真实性~UP主肉眼可见的画作也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啦~你们慢慢欣赏吧~GOGOGO~~~~~~~~~~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荷兰郁金香田》年代:1886收藏:marmottan莫奈博物馆,巴黎,法国

 

说实话~算了不能说实话~画的不错~但不是UP主喜欢的风格~以后再聊我中意的画家吧~


从1873-1878年,莫奈在巴黎郊区阿让特伊居住了5年,创作了200多幅作品,完成于1875年的《漫步阿让特伊》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莫奈的妻子卡米耶打着洋伞逆光走着,大儿子让跟在一旁。正中那个男子不知何人,多半是莫奈添加上去平衡画面之用。画中的主角是卡米耶,观众看不清她的脸,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她轻盈的体态,还有略带一点思虑的步伐。人物背后的云层扭动着,这是画中最明亮的区域~莫奈大量使用铅白~

 


这幅《睡莲池》是关于步入成熟创作时期的莫奈所怀有的持久愿景与创造力的有力见证,反映了莫奈创作生涯从印象主义的突破阶段逐渐演变到专注于对池塘与睡莲的抽象表现~莫奈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构思并不在于描绘真实的池塘,而是令欣赏者被“没有地平线和岸边的水面”围绕

 


 

 

玛摩丹莫奈博物馆收藏的八件莫奈晚年大幅作品《鸢尾花》(1924-1925),《玫瑰》(1925-1926年),三幅《睡莲》(1916-1919年),两幅《日本桥》(1918年),《紫藤》(1919-1920年)~1890年,50岁的莫奈买下了在吉维尼租住了七年的房产,并在其中营造起了一座花园。他种植了大量花卉,疏浚了沼泽地,引来了附近河水,形成了一片真正的池塘,池塘两旁种满了柳树。莫奈环绕着整个水面,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感到池塘缺少一个中心点,于是,他仿照自己收藏多年的浮世绘作品中日本桥的式样,也搭建了一座“日本桥”,并漆成了绿色。这一隅花园成为莫奈晚期作品的唯一主题~

 


你们去看哈~UP主发现莫奈这个人~到后面画画就喜欢在四角留白~就告诉你这是一副画作~而不是一个无死角的镜像画面~能明白UP的意思吗~然一开始我以为是他在炫技~后面才发现~它在告诉人们~就算是假的~不像写实派那种扣细节的画面也可以让人叹为观止~

 

就他是怎么把近看乱七八糟的笔触在远看的时候又可以如此有美感~哈哈哈哈~不得不说~大师都不是用眼睛在画画~是用脑子在画~最后你们可以康康UP的灵魂作画~

 

是用人像模式拍的高清图片~但是呢上传到B站就不知道会不会改分辨率了~你们看看能不能放大看细节~这些都是真迹~可以看见笔触和颜料的痕迹~

 

看画还是得面基~不然看照片总觉得少了点灵魂~对吧~照片不能够打动人心~是经过数码技术处理过的图像~只有站在画作面前你才能穿越时空抵达作者那个年代那个瞬间~精彩~


再放两幅不是莫奈的~但是UP主挺喜欢的~看这幅画~藏屋于林~这个作者也是偶尔发现原来他喜欢把小房子藏在画面中的某一处~但是又不明显~却很有感觉~特别抓UP主的心~


《巴黎近郊的秋夜》An Autumn Evening near Paris创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创作年代1879

马摩坦莫奈博物馆(Musee Marmottan Monet, Paris)

 

看到下面这幅画了吗?也是他,又是一个小屋子在树林中~哈哈哈哈~特别喜欢这种构图~

有一种探究事实的满足感~并不是那么空洞的~有房子说明有人~有人就有故事~有故事自然画面就有了深意~UP主最喜欢的画家也是一个有故事感~能用画面讲一个故事的人~你们也可以他猜猜是谁~以后也许会单独写个专栏介绍一下吧~如果有人想看的话~

接下来给你们看看人物画吧~难得的女画家呀~

贝尔特·莫里索

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年-1895年),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代表作品《芭蕾舞女演员》《阅读》《摇篮》《穿夜礼服的少妇》

 

另一幅小画《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创作于1873年,暗示着马奈与画中人有着亲密关系。这原本是一幅全身像,作者完成后裁切掉了其余部分。画中女子莫里索也是一名画家,曾做过马奈六年的模特,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尤金~有人地方就有故事~UP说啥来着~

《持扇女人》描绘了一位出入于社交场合的年轻女子一刹那间的神态。莫里索钟爱淡雅的颜色,用色细腻,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另外三幅作品是莫里索对日常家庭生活场景的描绘

 

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就是莫里索的独生女朱蒂,曾被另一位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收入画中。这件传神的肖像画也在展厅之中。雷诺阿与莫奈结识于巴黎格莱尔画室,关系最为亲近,美学观点近似,但雷诺阿更喜欢画人物。他善用色彩,可以巧妙地展现女性身上服饰的细微光影变化。雷诺阿在绘制16岁的朱蒂时,突出了少女脸颊上的红晕和迷离的眼神。那眼神中分明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之色~

可能是两年前她心爱的父亲离世,给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更令她无法预料的是,母亲在她17岁时因肺炎去世,她一下子成了孤儿。于是,印象派的伙伴们决定共同担负起朱蒂的未来,雷诺阿扮演了她养父的角色。在朱蒂成年后,雷诺阿与另一位重要的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给女孩物色到了如意郎君——欧涅斯特·胡厄。小伙子也是画家,而且是德加唯一的嫡传弟子。他的父亲是德加童年的好友。本展中的《亨利·胡厄画像》就是德加专为好友而作。朱蒂与欧涅斯特一直珍藏着这幅肖像,并传至第三代,此后由孙辈们把包括这幅画像在内的多件作品捐赠给了玛摩丹莫奈博物馆~

 

埃德加·德加,《亨利·胡厄画像》,1871©MuséeMarmottan Monet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这个画家的画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迪克罗夫人画像》的主人公迪克罗夫人是作者在美国做棉花生意的舅妈。画中的她身穿黑色礼服,透露着威严和权威感。这幅快速绘制而成具有印象派特征的草图,通过看似游离在外的蓝色和红色的点缀而提升了画面的整体亮度~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昂蒂布(又名 田园中的少女和孩童)》MuséeMarmottan Monet

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在巴黎夏尔·格莱尔的画室与莫奈和西斯莱相识,随后成为了朋友,经常一同在巴黎周边进行户外写生。展厅中,雷诺阿小幅风景画展现了印象派画室的典型创作方式,《田园中的少女和孩童》(约1900年)在便于携带的小幅画布上完成创作,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绘画形式

 

阿尔弗雷德 ·西斯莱,《圣马丁节的夏日风光,莫雷镇近郊》1891©MuséeMarmottan Monet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是一位纯粹的风景画家。他致力于表现大自然最诗意浪漫的一面,但由于当时巴黎及其周边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变革期,他选择乘火车离开首都,来到他最想要通过画作呈现的纯净之地。1880年,西斯莱来到离巴黎数公里远、枫丹白露附近的莫雷镇

 这幅画UP主当时看见了~直呼漂亮~是那种可以把初春的明媚都映在你眼里的功力~

克劳德·莫奈(1840-1926)一生与风景相伴,大自然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前半生,他往来于巴黎市郊和诺曼底(法国西北部),也在欧洲各地游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莫奈一直在寻求捕捉风景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无论是春日的耀眼光芒的《漫步阿让特伊》、工厂间的烟雾缭绕的《圣拉扎尔火车站》通过连续不断的创作,他得以抓住一天中不同时间、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变化

雪国列车开起来~~~~~~不~~~雪国列车已经跑了~~~~李雪琴不再是王建国的了~~~

 欧仁·布丹《退潮后的小船》1883-1887©MuséeMarmottan Monet

 卡米耶·柯罗(1796-1875)、欧仁·布丹(1824-1898)和朱利斯·巴斯蒂安·勒帕热(1848-1884)的作品。他们是率先开始摆脱学院派绘画所强加的标准主题和体裁。比起宗教、神话或历史场景,这些画家更偏爱自然主义,赞美现实和世界的多样性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翁弗勒尔:恩惠海岸的林木》1830©MuséeMarmottan Monet

在印象派崛起的过程中,这些画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来自其室外写生实践。柯罗和布丹来到画室写生,描绘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为此,他们需要在便于携带的小幅画布上创作。由于创作过程更为迅速,其作品中的笔触清晰可见,而整体色调也因白天的光线而偏浅。《退潮后的小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极其善于捕捉天气变化的大师,布丹为印象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此外,布丹还是莫奈的启蒙恩师,莫奈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有朝一日成为画家,那一定是布丹的功劳


 

OK最后上一幅《灵魂画作》


作者:祖安行为艺术喵 年代2021 现存:猫宅

 

这什么鬼??????它有什么资格和大师的画放在一起!!!!!给我下了下了!!!不不不~~只有灵魂的实体不能算是画作~~~~~~你们不要在意细节~~~作者只会画灵魂并不会画画~差不多得了~~~~~~就这样吧~~~~~上海画展的画作有一部分没有发出来~~你们有机会自己去看看吧~~~~~~


【印象派画展】UP主带你们观赏莫奈真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