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德美联合研制的高科技MBT-70坦克,由于分歧严重胎死腹中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两国随即开始由合作转为对抗,冷战就此爆发。作为西方眼中的“红色帝国”。苏联在上世纪60-70年代军力十分强大,尤其是苏联的装甲部队,不但数量庞大,质量也非常不错。第二代主战坦克T-62给西方带来极大恐慌,凶悍的钢铁洪流虎视眈眈地时刻准备越过柏林墙西进,成为悬在北约各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严峻的形势变相催促西方世界全力研发新坦克与苏联的T系列坦克对抗,而MBT-70就是对抗的产物。


MBT-70曾经由德国(西德)和美国联手开发,采用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技术,意欲打造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结果,坦克的样车是造出来了,但这种“超豪华型”坦克却夭折在襁褓之中,这是为何呢?

上世纪60年代,当时各国的坦克研发思路还停留在第二代主战坦克,即追求火力而抛弃防护性,以德国的豹1、美国的M60“巴顿”和法国的AMX-30等为代表。但是苏联坦克是个例外,虽然豹1和M60可以吊打T-54/55家族,但是面对同样是第二代主战坦克的T-62和T-64,西方各国的主战坦克显然就无法抗衡了。

德国最早做出应对,希望通过升级豹1的方式来提升火炮威力,但是经过评估之后认为豹1的设计已经过时,升级无法取得多大价值,所以最终被放弃。为了解决防护性不足的问题,德美两国曾签署协定,旨在共同研制一款主战坦克,即MBT-70计划,德国的技术实力雄厚,美国财大气粗。但是从该协议诞生那一天起,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想要取得坦克的研制主导权。

这一点就要怪美国了,美国的美制单位系统和的德国使用的公制单位系统格格不入,所以双方无法在主炮、引擎,甚至是设计的测量单位达成一致。德国自傲技术了得,美国倚仗大国身份,所以双方都不愿意后退一步,最终的结果是新设计将采用两种系统并行的“奇葩”方式,因此大幅增加了开发经费,各自研制各自的,这等同于没有解决问题,研制的代号分别为MBT-70坦克(美国)和Kpz.70坦克(联邦德国),到1966年,两国分别各研制出2辆样车,。
作为苏联T-62的竞争对手,MBT-70坦克从设计之初就在吸收T-62坦克精华,不同于M60等传统欧美坦克,MBT-70的外形借鉴了T-62坦克,比较低矮,高度只有2.2米!它的炮塔采用大倾角楔形设计,和车体几乎融为一体。远远看上去就像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车身低矮造成了MBT-70狭小的车身没有足够空间容纳驾驶舱,因此驾驶位被移动至炮塔内。驾驶席位于一个会自动旋转的独立舱室内,如此一来不论炮塔指向何处,驾驶员的视线永远面向前方。驾驶员也可以将该舱室向后旋转,以倒退的方式驾驶坦克,这是一种独具精心的设计。

这一设计看似新颖,实则问题多多。由于炮塔中的驾驶员紧挨着主炮塔,主炮开火时会产生巨大的震动与噪音,容易干扰驾驶员的精神。而且驾驶员位于一个始终保持向前的舱室内,在炮塔的转动中驾驶员容易眩晕失去方向感。尽管如此,为了完成降低高度的硬指标,MBT-70仍然使用了这一设计。


低矮和大倾角装甲设计,让MBT-70坦克具备极好的避弹性。再加上它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液压悬挂技术,可以抬升和下降车体。下降最大幅度可将战车车底降至离地仅4英寸(100毫米/10公分)的距离而于越野驾驶时则可将整辆战车提起至(车底)离地28英寸(710毫米/71公分)的距离,以保护战车底盘。因此,MBT-70坦克是坦克当中为数不多可以降低车身高度打伏击的坦克,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有瑞典的S型无炮塔坦克,同样采用了液压悬挂技术。

在机动上,德国MBT-70和美国的稍有不同,美国计划采用大陆集团的AVCR气冷式V-12柴油引擎,输出动力可达1470匹马力。美国曾认为德国方案不可能超过自己,但没想到德国采用的是MTU公司的KPz 70引擎,输出马力可以达到惊人的1500匹马力,最快可以飙到每小时70千米。不过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引擎,都能够让MBT-70跑得飞快,毕竟同一时期的T-62只能够达到每小时48千米。

除了车体布局设计比较新颖外,在观瞄火控系统方面,MBT-70坦克安装有车长周视镜、稳像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红外成像仪和自动装弹机等在当时非常超前的设备。和同时期的苏联坦克比起来,态势感知能力具有绝对优势,这方面一直是欧美坦克的强项。
防护方面MBT-70也不拉垮,其主要装甲是一种当时最新发展出来的间隙装甲,分布于车体以及炮塔前方的区域,这种间隙装甲由一层外侧的轧制硬化钢材以及一层内侧的软性钢材组成,内外两层钢材间含有一层防剥落衬层。间隙装甲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于抵御普通穿甲弹以及反坦克高爆弹有较佳的效果,其中反坦克高爆弹在当时是对坦克最大的威胁之一。

MBT-70的火炮也很厉害,但是使其项目夭折的根本原因也是火炮。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导弹万能论”的思维影响下坚持采用全新的152毫米XM150坦克炮,远距离反坦克作战使用MGM-51“橡树棍”炮射导弹;也可发射反人员爆破弹、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以及在近距离对抗装甲车辆的破甲弹。XM150坦克炮和基本上同期研制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及M60A2中型坦克上的M81和M162型152毫米两用炮管是一个类型的,但炮管更长些(XM150为4 353毫米;M81为2 870毫米),这是兼顾发射反坦克导弹和普通炮弹的折衷结果。
而西德的莱茵金属公司则坚持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德方认为,反坦克导弹有以下不足:飞行速度低,在制导过程中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易于被敌方反击;导弹的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在欧洲战场上地形较复杂,交战距离在1 000米左右,导弹跟踪容易失去目标;有线制导的导弹易被树枝等小障碍物干扰起爆;反坦克导弹的价格是炮弹的20倍,成本太高。


莱茵金属公司负责研制新颖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备弹26发,采用链式推弹装置,虽然该自动装弹机并不成功,但是对后世的一系列北约主战坦克产生重要影响。在装填“橡树棍”导弹时,装弹机正常工作,但是转化到传统的弹壳式炮弹时,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变差。由于美军大力推行塑料弹壳,弹壳容易在装填时变形,塑料也容易由于高温熔化在炮管内。对此莱茵金属公司很头疼。
美国人得到了莱茵金属自动装弹机“不可靠”的消息后开始自行解决问题,在英国的帮助下开发了一种新型XM578穿甲弹,这种炮弹的特色是它“没有弹壳”,炮弹的弹壳是可燃的,因此它会在炮管内燃烧殆尽,而无须退壳,自动装弹机也没有繁琐的退壳工作了。但是“无壳弹药”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前一发炮弹在炮管内还有余热残留,下一发炮弹容易在炮管内爆燃,有炸膛风险。
作为冷战期间美军研制的一款炮射导弹,"橡树棍"的最大射程可达3000米,最大破甲深度为500毫米,可以轻松击穿当时苏军当时主力坦克的主装甲。然而,由于"橡树棍"的飞行速度太慢(仅200米/秒),且精度难以保证,美军士兵对这款炮射导弹并不"感冒"。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M409E5式多用途破甲弹和M625杀伤榴弹更受部队欢迎。
炮弹与导弹交替射击的方式也有很多问题,这加大了火控系统的复杂度,德国人只对火炮精度有需求,而美国人额外加上了导弹的制导系统,这样一来,火控系统,自动装弹机,火炮都要研制两种,双方不断争吵。

辅助武器为大炮塔上的小炮塔安装的一挺20mm遥控防空用机炮,一门7.62mm安装在主炮旁的同轴机枪,以及炮塔后部两侧的烟雾弹发射器。辅助武器采用全景潜望遥控方式操纵射击,美国人宣称:“即使坦克乘员离开坦克,这种机关炮也可以自动射击。”两国采用的机关炮型号不同,德国人用的是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Mk20DM5型20毫米机关炮,而美国人则采用了引进的HSS320型20毫米机关炮。一件辅助武器也统一不起来,足见国际合作研制武器装备有多难。

由于德美双方在动力装置,火控系统,火炮等重要子系统研制过程中产生重大分歧与混乱,双方争吵不休,到1969年时,整个MBT-70项目的总投资已经是预期的五倍,最后成品的估算价格大约为240万马克(同时期豹1坦克的价格为95万马克)。饱受美国人折磨的德国人迅速放弃了MBT-70项目的研制项目,转而鼓捣自己的豹2主战坦克。而且MBT-70项目胡乱堆砌各种超前的坦克技术,整体可靠性极差,美国人于1971年也放弃了该项目,转而鼓捣自己的M1坦克概念车。MBT-70项目只剩下几辆原型车躺在博物馆里。
虽然MBT-70项目失败了,但是其众多先进技术尝试为后世的坦克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