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被人遗忘也许才是真正的纪念,谈谈李白、杜甫与高适。。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很多朋友推荐我看一部热议的电影,回忆一下曾经背过的诗词。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诗歌,因为诗歌本来就是对循规蹈矩生活的一种反叛。少年人很少有不喜欢李白的。记得我以前的各种聚会,常常背诵《侠客行》《将进酒》,以此体现自己的豪气干云。现在想想其实主要动机是显摆,因为更长的《蜀道难》,从来都背不出来。随着年纪的渐长,就慢慢的觉得,人的浪漫是不能长久的。因为人不能总是抬头看天,更要关注地上的生活。黄河之水天上来,但终究要在地上奔流不息。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但依然要在地上休憩进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就更喜欢了这个杜甫的诗词。我所就读的中学,原名叫杜陵书院。杜甫呢,在我的家乡走完了他人生的终点。
那据考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叛军所抓。脱险后就到了这个四川定居成都,投靠了剑南节度使严武。在严武的手下,任员外郎。公元的这个770年,那个时候严武也去世了。所以杜甫,就在潭州,也就是今天的这个长沙,就遭遇了叛乱。那准备逃往湖南郴州,投靠他的舅父,结果行舟就经过耒阳的方田驿,遭遇洪水,断粮多日啊,好多天没有吃饭了一家人。那当时耒阳县令姓聂,这个聂县令,就派着人带着食物前来接济,所以杜甫非常非常的感动,写了一首很长的诗来感谢聂县令。诗题曰“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balabala一大堆,说非常非常感谢聂县令,让这个仆役帮我们阻挡洪水,还给我们带来了酒和肉。写了一首很长很长很长的诗,“耒阳驰尺素,见放荒江渺,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balabala。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据说当时杜甫非常非常的饥饿,看到那么多好吃的猛吃猛喝,所以最后猝死江边。《旧唐书杜甫传》就记载说,“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阳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人们从河中打捞了杜甫的遗体,安葬在了县衙北郊,耒水左畔的洞阳关之西。公元907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在他的墓旁建杜工部祠,并作为学校,名曰杜陵书院,办学千年不绝。也就是我后来入读的中学,今天的耒阳一中。
我记得当年,一进学校就可以看到杜陵书院。这个杜陵书院当时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成为我们学校的校广播电台。也许正是这段历史呢,让我在李杜之间,对杜甫有更多的钦佩之心。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现实主义的诗歌题材,似乎比浪漫主义更打动我的内心。当然了这也容易让人抑郁,所以也需要浪漫主义的对冲。这也是为什么杜甫也能写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
那至于高适,我并不熟悉,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可能美化了高适的人物性格,否则李白呢他也不会和高适绝交。从世俗角度上来看,高适他是唯一获得封侯荣誉的诗人,他比李杜更加成功。《旧唐书》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知己是路人。如果将功名作为人生的最大志向,这种选择倒也合情合理吧。因为成功了就是希望被更多人认识。所以高适不也写过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是自己有真知己,别有假知己。
杜甫最早的诗是《望岳》,很多同学都背过那种气概。当时他只有24岁,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30多年后,当杜甫进入人生的暮年,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他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公元767年啊,杜甫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望远,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不知在当时当刻,他是否想起了故友李白,是否想起了李白所写的白帝城的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首诗中,李白是洒脱的。终其一生,我们也许主要借助的就是对成功主义的成瘾性依赖,因为这种重负让人无法轻装前行。面对似水流年,人生唯一的体悟就是虚无、虚荣与虚空的周而复始。所以在影片中,高适为陈监军讲述与李白的相识时,突然问到,公公,人生憾事多吗?程公公一笑,说道,就算立下再多的功业。未来人们也只能在宦官列传中看到我。但是真正的历史呢,却是以天地时空为数书卷,书写每个平凡之人感悟人生,追求宁静,不甘平庸的一生。
何必被人记住。只要我们能够拥有内心的宁静,被人遗忘也许才是真正的纪念。谢谢各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