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4、《道德经》逐章评注:十五章

2023-06-12 19:50 作者:喜欢读论语  | 我要投稿

       古之善为士(1)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2)。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3):豫兮(4)若冬涉川(5);犹兮(6)若畏四邻(7);俨兮(8)其若客(9);涣兮(10)其若凌释(11);敦兮其若朴;旷兮(12)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3)。保此道者,不欲盈(14)。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15)。

【注释】

(1)士:傅奕本、帛书乙本作“道”,王弼本作“士”。“士”,也就是指懂得“道”的人。

(2)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前一般解读,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一般人不能认识。老子认为“道”是深妙恍惚、不可捉摸的超验存在,而懂得“道”的人与一般为利欲所制约的俗人不同,显得静滥幽深,难以看到底。其实这样解读极不准确。这里的“微妙玄通”没有所谓“道”是深妙恍惚、不可捉摸的超验存在的意思,而是指懂得“道”的人与一般为利欲所制约的俗人不同,显得静滥幽深,难以被人看破的意思,即这种人对事物的微妙又确定的变化能够准确把握,而这种把握能力深刻到一般人不能认识的程度。如果不这样解读,那么后面这种人对事物演变必然由“浊”而“清”、“久安”而“生动”的把握能力就无法落实了。

(3)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强,勉强;容,描绘、形容。正因这种人对事物演变的把握深刻到一般人不能认识,所以(只得)勉强去形容他。

(4)豫兮:豫,帛书本作“舆”。形容迟疑慎重的样子。

(5)若冬涉川:象冬天涉足江河。冬天过河,即在冰上走,不敢无所顾忌,必如履薄冰,小心慎重。

(6)犹兮:警惕戒备的样子。

(7)四邻:指周围邻居,也可以指周围邻国。

(8)俨兮:形容庄重严肃的样子。

(9)客:五弼本原作“容”,河上公本、傅奕本、景龙本及帛书本均作“客”,客、容字形相近,故疑王弼本为误写。

(10)涣兮:形容融和疏脱的样子。

(11)凌释:凌,冰。指冰的融化。帛书甲、乙本均作“凌释”,但一般通行本作“冰之将释”。

(12)旷兮:形容空豁开广的样子。

(1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之前一般解读,这两句的原文,各种本子多有不同。此从王弼本。两句的意思是: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够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其实,这两句可能更准确的意思是:只有明白道的人才能够在事物浑浊中安静下来,等待事物自身慢慢地演变直至澄清,也只有明白道的人才能够在事物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让事物自身慢慢地演变直至趋进新生。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走过的所谓渐进式改革的道路,直至今天能够成功的本质所在。

(14)不欲盈:之前一般解读,盈,满。不要求圆满。其实,更准确的解读应为“已盈而不欲盈”之意,所以这里似解为“完结”更恰当,与下一句“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的句意就更为一致,也更为贴切。一件事情圆满完成之后,不居不恃,仍然能够保持如履薄冰,小心慎重的精神状态,这也与老子一贯所持“功成身退”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大致相当于后世毛泽东所说之意:中国革命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

(15)蔽而不成:之前一般解读,蔽,通“敝”。王弼本此句为“蔽不新成”,今从帛书乙本及傅奕本作“蔽而不成”,意思是虽破败但不会穷竭,不必作新补充。其实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其一,虽然老子有“蔽则新”的说法,但王弼本此句为“蔽不新成”,确是牵强,因为这里谈的是“不欲盈”的角度,重点并非落在“新”之上,而落在“不成”之上;其二,正是因为“不欲盈”含有“已盈而不欲盈”之意,所以接着才会有“不盈”之后的行为,因而“蔽而不成”更完整的句意是“已成而蔽、蔽而不成”,翻译成白话就是:在面对已经圆满成功的时候,仍然保持事物尚有亏缺时的心态,而仍然保持事物尚有亏缺不圆满成功时的心态,就是“保此道者,不欲盈”,他就能永远不会穷尽(带来不断的成功)。

点评:

    这一章大致有三层意思。其一,善为“道”之人,即深刻把握事物微妙演变之人,其“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明白事物必然由“浊”而“清”、“久安”而“生动”;其二,善为“道”之人之容状,面对不同事物或处境,其主观的心态行为必然与所面对不同事物或处境相契合,始终保持平和谨慎的状态;其三,善为“道”之人更是“保此道者”,能够做到“已盈而不欲盈”,“不盈”之后更能够做到“已成而蔽、蔽而不成”。

 

 

 

 

 

 

 

 

 


24、《道德经》逐章评注:十五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