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工人发现一棵树"不对劲",记者爬上6米高树冠,真相大吃一惊
谨由我同大家一起来深度剖析一下这篇与拐卖妇女儿童对其社会生态文明影响有所相关联的通例并看看其中所藏有着的知识点以及亮点在哪里,接下来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下:
前言
2015年6月中旬,一位福建水管工人完成工作后,正和同事坐在路边大树下闲聊,无意间朝头上瞟了一眼,结果竟发现头顶猛然窜过一道黑影!
水管工人连忙拉着同事从树下逃开,定睛一看才发现,平时经常乘凉的这棵6米高的大树上,竟然隐约间有一个树屋,难不成屋子里还住着野人?
警察和记者很快闻讯赶到,女记者爬上树一看,大吃一惊,树上到底有什么?
之前水管工人看到的黑影又是怎么回事呢?

×
一 、树上惊现“野孩”
2015年6月18日,福建晋江派出所突然接到了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
“警官你好,我姓施,在郊区路边的树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古怪的东西……”
警方一开始还以为是有人在恶作剧,毕竟都21世纪了,哪还有人住树上?更不用说还是在城市周边了。
可耐不住对方言之凿凿,根据这位施姓水管工所说,他们是在树下乘凉时意外发现的。
为了防止看错,施师傅还曾试着爬到树上去看看,结果还真发现了一个简陋的小树屋!

×
说是树屋,其实就是几块铁皮和旧衣服所包裹起来的。
周边还有些零零碎碎的杂物,比如说纸板、塑料袋等等,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雨吹倒。
就在施师傅想打开树屋、一探究竟的时候,树屋的缝隙里突然冒出了一双眼睛。
这可把施师傅吓了一跳,好在反应及时,他也没有从树上掉下来。
不过,经此一出施师傅等人也不敢再上树了。
那棵大树枝繁叶茂,足有6米高,万一被屋里人推一把,跌下来恐怕要摔个骨断筋折。

×
警方了解完事情始末,赶忙叮嘱施师傅等人不要轻举妄动,警方很快就会赶到。
可就在警方赶到之前,收到消息的记者就率先抵达了现场,记者们都觉得这是个大新闻,于是对着树上咔咔拍照。
更有甚者,一位身手矫捷的女记者,直接沿着大树枝干爬了上去,试图和住在屋子里的人沟通。
而随着逐渐靠近,她也终于看清了树上人的样貌——那赫然是个脸上黝黑、身形瘦弱的孩子!

×
一个小孩孤身住在树上,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人们都不敢想象他该如何生活。
而女记者也放低了声音,尽可能温柔的说道:
“能不能下去和姐姐聊一聊?姐姐请你吃肯德基。”
出人意料的是,小男孩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意思,反而踟蹰了很久,这才问道:
“肯德基是什么东西?”

×
女记者听到这句话,又心酸又无奈,心酸的是这孩子这么小就过如此苦的日子,无奈的是想把这个警惕性强的小男孩带下去是不太可能了。
毕竟小男孩明明在城市里生活,却连肯德基都不知道,明显长时间和社会脱节。
而事实也是如此,沟通无果的女记者最终只能悻悻下了树。
哪怕警察到来后,情况也没有改善。
小男孩坚持不下来、不说话,警察们也担心发生意外情况,只能守在树下,局面一时间竟陷入了僵持之中……

二 、谜底缓缓揭开
随着时间过去,天色逐渐昏暗起来。
等到晚上七点多,人群逐渐散去,只剩下警察还在驻留的时候,树上的男孩终于有动静了。
随着砰砰几声响声,几麻袋塑料瓶率先落地,紧接着小男孩就敏捷地爬了下来,推着几个大麻袋沿着路边离开。
警察们本想把小男孩拦下来问个清楚,不过为了防止小男孩再爬到树上,或者像之前一样不可能开口,他们商量决定先跟着小男孩看看情况。

×
不一会儿,小男孩终于拐到了一出院子的门口停下。
那赫然是一个废品回收站,而回收站的老板娘眼睛也很尖,看到小男孩后当即出声:
“来了?快过来歇歇……”
紧接着,老板娘驾轻就熟地喊出了老板,一起收拾起小男孩带来的几麻袋瓶子。警方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从2014年开始,小男孩每过几天都会带些东西来。
有时候是塑料瓶,有时候是纸板或者其他废品,都能换几十块钱。
老板和老板娘看男孩可怜,总会多给一些,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小男孩住在哪里。

出了废品站后,警察们终于决定“主动出击”。
他们说要请小男孩吃饭,而这次小男孩听懂了,略作犹豫之后,终于还是没有忍住诱惑,点头答应了下来。
餐馆里男孩大吃了一顿,却依旧不敢说话,反而在吃完后径直就往树屋那里走,警方好说歹说他才终于停了下来,吐露了一些心声:
“我没有家,也没有名字,一个人住在那里……”

警察们听到这里,觉得格外奇怪,这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怎么会没有家呢?废品站的人说他是一年前出现的。
那么在一年之前,小男孩又在哪儿呢?
最终,警察把小男孩带回了派出所,并且通过救助站找来了心理咨询师。
这才知道小男孩长时间一个人生活,性格有些自闭,或者说是社交障碍。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男孩终于打开心扉,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小男孩是小时候从贵州被拐卖来的,对方用了药,他眼睛一闭一睁,就出现在了福建附近村落。
他被卖给村里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想买他传宗接代。
可他那个名义上的“姐姐”并不喜欢他,时常对他各种欺辱。
至于新的“爸爸妈妈”,对他其实也不太重视,爸爸喝醉了还打他。

他忍无可忍终于从“新家”里跑了出来,从此一个人呆在树上,靠卖废品生存。
由于他年纪太小,所以流落街头后生活得很苦。
捡废品卖的钱堪堪只够吃饭,平时甚至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的脸色才会看起来有些“黝黑”。
警察们听到这里,也听不下去了,当即决定对他展开救助,把他送到了福利院。

三 、归家难,黄树人的新人生
大家可能会好奇,对于小男孩这种被拐卖的孩子,为什么不贴些寻人启事,把他送回家,反正要把他送到福利院里去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像小男孩这样很小就被拐卖的儿童,想找到家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在短期内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只有两条路好走——
送到福利院,或者找人收养。
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条件颇多。

根据我国民政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显示,符合条件的被拐卖儿童,在被解救后,最快一年零三个月可被收养。
之所以有这个时间限制,是因为在被成功解救出来后,第一时间就会被纳入“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通过比对DNA、登公告等方式寻亲。
如果这些孩子在寻亲公告发出30日内,没有亲人前来认领,那么就会在七日内移交到当地的福利机构,在一年之后,才可以考虑进行国内收养。
各项流程跑下来,这些孩子最快也要满一年零三个月才能被收养。

当然,对一些原先被拐卖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出现一种很尴尬的情况。
那就是把他们继续寄养在原先“购买”的家庭里,恐怕才是对他们的最好安排。
毕竟这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新家”里。
过了几年,他们生活都不错的时候,突然告诉他们这不是他们真正的家庭,对这些孩子来说难免有些难接受。
也正因如此,有部分人主张由“购买”家庭先收养孩子,等到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再送这些孩子回家。

可是这样一来也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使这些买家的犯罪行为被忽略,司法机关没有办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处罚和打击,这无异于间接鼓励了犯罪。
有一句话叫做“没有市场就没有需求”。
如果不是因为有些愚昧无知者漠视法律,近几十年来又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的拐卖儿童案件?
所以说,把这些孩子寄养在买方家庭里,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尤其是对我们上文提到的小男孩来说,他的“新家人”对他并不好,自然不可能把他送回去。

由于被拐卖的时候年纪实在太小,再加上他性格上有些自闭,所以警方始终都没能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找到他原来的家,只能把他寄养在福利院。
好在随着时间过去,小男孩逐渐开朗起来,并且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黄树人,转而积极乐观的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如今,黄树人已经离开福利院,找到合适的工作了。

在接受记者追踪采访之时,他表现得相当健谈,全然看不到过去那个自闭小男孩的模样。
像小男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为他们开始新生活感到高兴的同时,也由衷地对那些人贩子感到厌愤,甚至还有人说:
“人贩子都该判死刑!”
可实际上,根据我国刑法,拐卖人口被判死刑的情况并不多,这是怎么回事?

四 、从法律看问题,解决难题途径
对于不同的犯罪,要讲究“罪刑相适应”,很多时候都要留有余地。
为了不让犯罪者犯下更可怕的罪行,轻重罪的判刑是一定要区分开来的,拐卖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拐卖犯都判死刑,那人贩子怎么会配合把孩子送回去?
另外,即使是同一项罪责,法律也很少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比如说故意杀人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最轻则判处有期徒刑,具体判处要看情节轻重程度而定。

归根结底,直接将所有人贩子判死刑,并不能解决人口拐卖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四个方面来做:
首先,我们要加大对买方市场的打击力度。
买方才是拐卖儿童犯罪的真正源头,只有严厉打击买方,才能够遏制不正风气。
尤其是在一些买卖儿童风气比较盛行的地方,更要重拳出击。
如果买的人不受罚,那无形中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只会出现更多的受害者。

其次,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改善贫困地区面貌。
人口拐卖不仅存在“父母不知情”这一种情况,还有一些父母生了孩子,但是难以养育,也会选择将孩子卖出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大力发展经济。
另外,为了谋取利益而卖孩子,一旦被查到父母也是要被惩处的,这个要强调。
第三,我们要构建更高效的失踪人口信息平台,让犯罪者无机可乘。
只要能做到快速找到被拐卖的孩子,就能对那些犯罪者形成足够威慑,从而有效降低犯罪几率。
为此,我们还可以适时进行被拐儿童情况全国普查,帮助那些失踪儿童家长寻找被拐卖的孩子。
最后,我们要完成观念转变,去除封建思想糟粕。
很多人之所以卖孩子、买孩子,都是因为一些落后的封建观念,比如说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等。
这种观念不转变,人口拐卖的情况就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在这里,我们还是由衷的劝告大家,不要试图触碰法律的底线,做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否则必将迎来法律的惩处。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让那些离家的孩子能够早日回到父母的怀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