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3 后殖民主义文论

Chapter 3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殖民的标志是,被殖民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宗主国的控制。新殖民主义发展于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开始纷纷建国,这些国家空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发达国家依旧处于世界中心,剥削发展中国家。后殖民主义更多强调的是殖民关系的审美文化观念,故又叫文化殖民主义。那些独立的国家缺乏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独立,只能被动的接受西方文化或积极追求西方文化的肯定。
二.赛义德《东方学》(重要)
除此之外,赛义德的重要作品还有《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轮》。
这本书的核心是批判西方中心主义。这并非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而是一种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下文提到的东方主义和东方学,有两种内涵,指的是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批判或者西方建立的所谓东方主义和东方学。
1.西方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
①文化上:建立了一种文化上的等级结构,并运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哪里有二元对立,哪里有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重点不是哪个二元,而是对非此即彼),建立所谓的西方和非西方,然后在其上安插概念,例如西方中心非西方边缘,西方文明非西方野蛮,等等之类,从而强调西方的优势地位。
②时间上:建构历史的目的论叙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必然朝着某个目的发展(马克思理论也是一种目的论叙事)。其中特别强调,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西方。历史启于西方而终于西方。整个西方的历史发展叙事是相当连贯且清晰的,而涉及到东方时则选择一种片段化的叙事策略。
③强调西方文化的普遍化衔接。将西方的发展完全归结于西方文明,从而营造一种想要发达就要学习其文化的想象。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西方的发展,至少说起步,毫无疑问是建立在海外殖民和圈地运动上的。
2.东方主义
赛义德指出,东方不是一个天然的地理概念,而是被建构起来的概念。
①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与自我的二元逻辑
赛义德借鉴了这个观点,并认为西方之所以选择东方作为他者,是因为东方对于西方是有威胁的,是需要被征服的对象。通过确定西方与东方的差异,从而构建自我。这种逻辑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东方内部的差异。
(2)福柯:权力话语理论
话语大于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产生的文化语境和背景,而福柯更多强调的是这种话语背后的权利。赛义德特别强调,西方通过各种权力来构建东方这个概念,实现东方形象的弱化,最终是为了实现帝国主义的扩张,殖民。
(3)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指的是,社会中已经形成主流共识的一种文化,这个文化统治着整个社会。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想要获得革命的成功,首先要让自己的文化成为文化霸权。赛义德借用这个理论,认为西方将西方文化建立成一种主流文化,形成一种文化霸权,并渗透到整个东方。
②东方学内涵
(1)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
具体略。
(2)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
即一种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所有通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东方的,都是所谓的东方学。
(3)作为驾驭和控制东方的权利话语机制
通过描述东方研究东方,最终实现控制东方,从而为殖民服务。
3.“东方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东方”是西方文化和东方知识的建构物。因为是建构物,所以导致东方被剥夺了主体地位。
②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东方,而是为了确认自我的优越性,而且这种我他关系背后是一种主奴关系。
③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无知和偏见虚构出来的东方神话。
值得一提的是,赛义德更多强调的不是对抗,而是一种对话,平等,交流,最终的目的是消除二元对立思维。
三.中国对《东方学》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学者发现,难道只有西方人犯了东方主义问题吗?难道中国人自己没有用西方主义来看待自己吗?事实上,这在文化艺术领域层出不穷(典型代表张艺谋)。于是提出了所谓的自我东方主义。
另外的一种反思是,当东方成为权力主体的时候,就开始建构“他者”(典型代表《战狼2》)。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为文学评判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同时也要注意,西方的偏见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偏见都是偏见。不要站在后殖民的立场上全盘否认或全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