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站台”非彼“站台”——剖析连徐高铁宣传册用词乱象

此“站台”非彼“站台”——剖析连徐高铁宣传册用词乱象
前几日,徐连高铁开通那天,我下午因为办事,顺便到连云港站转了一圈,拿了一份“徐连高铁站房建筑文化理念”。在这个小册子里,包含了徐连高铁沿线五大车站的相关数据以及设计理念,十分全面。然而,当我在比对各个车站的站场规模数据时,我注意到了一个怪象。
在这个小册子中,徐州东站的站场规模被描述为“有24个站台,28股铁道线”,邳州东站为“3台8线”,新沂南站为“2台6线”,东海县站为“5台10线”,连云港站为“普速场5台14线,高速场4台8线”。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正常思维,一个站台配两条到发线(基本站台配一条),那么解释连云港站、新沂南站、邳州东站都顺理成章:连云港站有8×2+1×1=17条客车到发线,1条货车到发线,4条正线,共22线,符合描述。新沂南站由于没有基本站台,所以4条到发线,2条正线共6线,符合描述。邳州东站4条到发线,4条正线,共8线,符合描述。但是当我们看到徐州东站时,若按照此般思路,徐州东由于有东西两座站房,有两个基本站台,24个站台便有22×2+2×1=46条到发线,这还不算正线,都远远超过原文所述的28条。那么问题便出现了。此处我们转换一下思维,若此处站台指的是“XX号站台”的那个站台,一个站台配一条到发线的话,那么总共需要24×1=24条到发线,再加上4条正线,正好符合描述。

在同一份宣传册中,仅仅对于“站台”这一名词所对应的概念竟然都不同。但是这种现象可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小册子。在百度百科以及诸多新闻报道,科普文章,视频等等里面,关于“站台”这一名词的具体概念一直以来都飘忽不定。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乱象的?
实际上,一直以来,与站台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月台”的概念。这是自从铁路刚诞生时就一直沿用的。最初,“站台”和“月台”的概念几乎是相同的,或者是模糊的,仅仅是泛指“车站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的高于路面的平台”,但到了后来,在描述站场规模时,便有人将一整个台面称为月台,半个月台是一个站台,也就是一个月台有两个站台(基本月台只有一个站台),于是一个站台对应一条到发线,此处的“站台”的概念与徐州东站的“有24个站台,28股铁道线”中所对应的站台的概念便相同了,我们暂且称其为A概念,如下图。

而到了现在,大家似乎更习惯直接称月台为站台,而之前所说的站台则被称作“站台面”,也就是一个站台有两个站台面(一个基本站台有一个站台面),一个站台面配一个到发线(当然极少数车站是两个站台面夹一个到发线,例如大许南站就是1号2号站台夹一个货车到发线,此处就不讨论了),这与我们最初提到的概念一致,对应邳州东站、新沂南站、连云港站的叙述,我们暂且称它为B概念,如下图。

而现在出现这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就是A概念与B概念的混合使用,不加区分。而当代的诸多概念,如“岛式站台”“侧式站台”等皆是基于B概念提出的,而车站中的“XX号站台”在B概念下实际上应当叫做“XX号站台面”。因此,“站台”是哪个“站台”的问题就如同当代“动车高铁”的称呼问题一样,出现广泛问题,着实麻烦。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劳。以我的看法,在以B概念搭建的当代“站场规模描述法则”下(名字我瞎起的),既然“月台”这一说法已经几乎绝迹,我们不如从现在开始养成好习惯,就像“高铁”和“高速动车组”一样,区分好“站台”和“站台面”。


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再回到这份宣传册。目前,东海县站普速场仍在改造中,宣传册中所提到的东海县站的站场规模明显是包括普速场的,那么这也许就透露出了普速场的改造方案(毕竟自从数月前东海县站普速场改造开始就一直没有详细的改造方案公布)。目前投入使用的部分是2台4线的标准样式,而原文中提到总共是5台10线。首先从最常用的B概念去理解,5台,其中南北站房各一基本站台,中间3个岛式站台,共计8条到发线,这样以来,正线就是2条,普速场高速场共用2条正线,如下图。

但是目前东海县站的站场最多只能建设4个站台,要建设5个站台,就必须再扩建站场。就东海县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其位于东海县中心的牛山街道,南部由于有新建站房的固定,只能向北拓展,而北部又是街道,一方面没有拆迁计划,另一方面改造工期计划并不长,故不大可能扩建站场,这种推论不成立。那么转向另一方向,用A概念去理解,就目前的站场来看,高速场2台4线,2条到发线,2条正线,而普速场改造前是3个站台面,3条客车到发线,2条正线,1条货车到发线,共计3台6线,如下图。

那么若普速场布局不变的话,整个站场规模就是5台10线,恰好符合原文。

综上,在这个宣传册中,五个车站的站场规模描述中,3个车站用的是B概念,2个车站用的是A概念。你品,你细品。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疏漏或错误请在评论栏指出,谢谢!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徐连高铁东海县站(南站房)”一图来自@连云港发布,宣传册两图为扫描件,其余图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