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有将老人背上山等死,今有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这两者本质上有区别么?

2023-09-09 14:24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养老的问题,而绝大多数人都打算把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托付给养老院。

所谓养儿防老,已经成了一个被人嘲笑的土气词汇。

“不靠儿子,不靠女儿,自己攒够钱,老了就去养老院,多潇洒”,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这也注定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是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中老人。

而现在,养老院的设施慢慢完善起来,那么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我们先来聊一聊将父母送进养老院的原因:

1、工作繁忙

子女被工作压的直不起腰来,没有多余的精力照料父母,如果老人在家中突发疾病,恰巧这时也无人照应,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将老人送入养老院,这看似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不管怎么说老人在养老院里,是有人照看得到的。

2、老人非常孤独

父母年迈,生活不能自理,总不能让父母单独住吧,要么接过来和自己一起,要么送入养老院。

和自己住,有孝心的子女可以照看,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代沟。

大多数人和自己的父母是没有共同话题的,平时和父母压根就聊不到一起,年轻人有自己的娱乐项目,但老人除了无聊地看着电视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偶尔有些老人喜欢下棋,钓鱼等爱好,但要让子女花时间陪伴,多少不太现实。

那么将父母送入养老院,那里全是年龄相仿的老人,他们至少有共同语言。

3、不愿意照顾,嫌麻烦

我把这个原因放到最后,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大站得住脚,而是因为这个原因是绝大多数人最真实的想法,虽然有些难听但这就是事实。

你小的时候,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顾你,但当父母老的时候,你愿意给父母擦身体换尿不湿么?

这就是人性!

养老院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去养老院养老的人,分为4种人。

第一种:有儿女且经常来看望能自理的老人

这种老人属于顶级老人,生活能自理,儿女常来看望,是其他老人羡慕的老人。儿女来看望时,会带很多水果零食来养老院,大多数老人会分给室友,大家一起享用,所以这种老人的人缘比较好。

第二种:有儿女,但是很少来看望的老人

这种老人比较孤独,生活能自理,日子过得还算舒坦,但是如果身体不能自理了,生活过得就不如人意呀!

第三种:无儿无女能自理的老人

这种老人无儿无女,住在养老院,有可能会被人瞧不起,好在生活还能自理,所以自己照顾自己,日子过得还算舒坦。

第四种:儿女不管或者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这种老人生活最难,儿女不管,有可能是他年轻时不顾家,对子女感情单薄,导致子女不管。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儿女往养老院一送,便无人问津。和无儿无女一样,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最难的一种老人。

以上4种老人,在养老院享受待遇不一样,生活能自理,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意去养老院。

所以去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是生活半自理,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个护工照顾很多个不能自理的老人,老了真的很难。

你想想一个养老院的护工才多少人,需要照顾的老人有多少?一时间哪招呼的过来。

护工负责人还好,不负责任缺乏耐心的,对老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各位扪心自问,在家里父母有时啰嗦了几句,你们是不是会嫌他们烦,教养好一点的选择忍让,要是那种对父母不好的,轻则骂重则打。

更何况这些老人和那些护工可没有血缘关系,养老院虐待老人的话题屡见不鲜。

楢山节

想到这里我记得我前一阵子看了一片日本人拍的电影《楢山节考》。

主人公辰平翻山越水,历尽艰苦,用近乎朝圣般的虔诚,将母亲背上楢山。

他不是带母亲去山上看风景,而是要将母亲背上山扔掉!

楢山没有神灵迓迎,只有乱石林立,白骨遍谷,寒鸦凄啼。

辰平终于醒悟,所谓的“楢山节”,其实就是对弃老行为的粉饰。当年父亲不愿背奶奶上山,是情有可原的。

现在他也不想让自己老娘在深山老林里活活饿死冻死。但阿玲婆制止了他的软弱,用严厉的眼神和手势“驱赶”辰平离开。

“楢山节”看起来是一项个体死亡的仪式,其实也是人类牺牲个体保全集体的一种方式。

电影里背年迈的父母上山和我们现在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这两者虽然啊形式不一,但在我个人看来却是本质相同——遗弃父母,让父母去等死!

背父母上山和将父母送入养老院,这两种行为我们不能批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其背后所产生的环境和原因,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知道,人类任何一项习俗的产生,都与当时当地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如果易地移时,你自己正好躬逢其中,保不准你就是这项习俗最顽固的拥护者。

对人类学,任何超越时空的批判,都会流于隔鞭抓痒式的肤浅。“借日神的理性,我们看清了生活的丑陋真相,再借酒神的狂欢,给生活蒙一层艺术的面纱。”说这话的尼采真是个天才。

影片里大雪飘然而至,阿玲婆如佛般端坐在青崖之下,白骨与寒鸦之中,平静、庄重、肃穆和豁达的面容,在一瞬间击穿了我的肺腑,我感觉的呼吸变得沉重起来。

有人说这影片“展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或说“批判人性之恶”;或说“揭露人的动物属性”;或说“悲叹女性被工具化的命运”;或说“赞美母性的坚忍与博大”;或说“呈现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

“楢山节”,说白了,就是村民为遗弃老人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集体生存的冷酷行为文明化。

云雾缭绕的楢山无论多高多远多神秘,它上面都没有神灵。被送上去的老人,只能在饥寒交迫下,活活受死。

然后将血肉献给乌鸦,将白骨留给风雨。将楢山神化,既是后辈为缓冲野蛮行径所带来的心灵冲击,也是老人为减轻上山前的恐惧,寻求的一种强迫式自我安慰。

不妨来揣拟一下楢山节的肇始。设想有这样一个村民,某个冬日趁天没亮,背着自己又瘫又瞎的老娘,说是去山外求医,半途却将她遗弃山中。

回来却把楢山说得鬼神莫测,自己只低头喝了口水,老娘就不见踪影。这时就有村民过来安慰他,说他老娘终是摆脱了尘世的痛苦,被山神接到天上享福了。

不久,有人仿而效之。回来说楢山果然是座灵山,自己老爹也是一眨眼就不见人影。慢慢地,这种弃老行为竟成了村庄减轻生存压力的常见手段。再然后,被作为一种习俗给保留下来了。

其背后原因是老人失去的劳动力,不仅不能再继续为这个家庭贡献一份力量,而且还会消耗家中原本就不多的粮食。

反思一下与我们如今将父母送入养老院,这两者难道有本质上的区别么?

“楢山节”似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图。它虽然血腥、残忍、无情,却有效、实用、便捷。情感上,不管我们如何讨厌它,但人类要发展,理智上我们就不得不遵循它。同其它生物一样,在这颗孤零零的星球上,我们何尝不是一群无可奈何的卑微之物?

这种习俗已深入人心,村民不再具有对这种习俗的反思能力,习俗的野蛮性已被仪式淡化,其残酷性也不再具有伤害心灵的威力,大家只会虔诚地遵循它。

个别反对它的人,反而被当作笑料。比如阿玲婆的丈夫,因为不忍心将自己的老娘送上楢山而逃跑,被十五岁的长子辰平当作耻辱,枪杀在一次猎熊时的争吵中。几十年后,阿玲婆得知真相,反而安慰辰平说,不是他杀死了父亲,是山神将他父亲带走了。

在阿玲婆看来,是山神借儿子之手,惩罚违背习俗的丈夫。正是这种观念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活到六十九岁的阿玲婆,才会为自己异乎寻常的健康羞愧不已,并不由自主向每个村民解释,不论她如何健康,过了今年她就一定上山,决不含糊。甚至偷偷在井沿上磕掉两颗坚硬有力的门牙,以示自己的老态。

对她而言,再活就是一种比死更痛苦的耻辱。与其苟且多活几天,不如早点有尊严地死去。对古老习俗的皈依竟然超过了她的求生本能。

孩子到了年龄需要送入幼儿园,如果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会被世俗说成不配为人父母!那么父母老了需要被送入养老院,如果不送将会被视为不孝子女!我真的害怕如果突然有一天的到来。

幸好我们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我们会理性地思考这样的行为。

我们发现,被人类赋予文明性的一切习俗,其最初的形成,基本上跟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操无关,而只跟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有关。

什么样的习俗有利于本区域内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会形成并遵循什么样的习俗。而习俗的文明性和道德性则是由人们后来附加上去的,其目的是用以抚慰残酷的习俗带给个体心灵的伤害和阴影。

当道德文明与习俗完全融合后,习俗的野蛮性被淡化了,其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彰显。

但事实上,阿玲婆只是习俗战车上一只被绑架了的蚱蜢,她对死亡的渴望看起来充满了主动性,其实却处处被动。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上山无法拒绝,留给她选择的,只是上山的态度。是平静从容上山,还是惊恐啼哭上山?她选择了前者。

反观如今的将父母送入养老院,难道被送进去的老人需要大声啼哭?那么会不会被扣上“都这么老了,难道不应该想着为子女分担压力么?你这么能这么自私?”

所以更多的被送入养老院的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也不让自己扣上“自私者”的帽子,他们绝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聆听,而不是人云亦云!


古有将老人背上山等死,今有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这两者本质上有区别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