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城市地带捡蘑菇

2021-08-27 13:47 作者:liaojiaohong  | 我要投稿


 

版纳的雨后,晴空万里如洗,东边的天空,常有彩虹,有时一道,偶尔两道,如彩桥弧空,将澜沧江川流而隔的江南与江北天堑飞架起来,在纯蓝的蓝天和纯白的白云映衬下,七彩而缤纷,柔美而不华美,一如傣家姑娘窈窕的身段,优优雅雅,温温婉婉。大城市来的游客哪会经常见到彩虹呀,于是他们赶紧掏出相机,谋杀胶卷!
  司空见惯的我们,自然不与他们一般见识。“东边日出西边雨”,正是蘑菇长个儿好时机,顶着沥沥淅淅彩虹雨,我们拾捡蘑菇去!
  有很多野生蘑菇,并不是给予了适宜的温度、湿度甚至酸碱度,孢子就能自然而然生根发芽的,只有没有受到污染的地方才能长得出鲜美的菌来,这就是人们至今没有人工栽培出鸡枞、松茸来的原因,也正是野生菌弥足珍贵之所在。有一种菌,看起来象黑色小石头,闻起来清香扑鼻,大名不雅,身价不菲,它就是江湖上传说的“猪拱菌”,专门出口到法国,与鹿筋、鲍汁合煨烹制,乃法国国宴一道名菜。说来有趣,之所以取名“猪拱”,是因为仅凭人的视觉和嗅觉,是无法发现它的,全靠一群经专门训练的猪从山里拱扒出来的。
  然而在版纳捡蘑菇,只要你发誓不跟猪去争“猪拱”,完全不必鞍马劳顿踏青郊外,更不必一身臭汗地爬山钻林,就在城里,就在你小区,就在你院落,拾得一掬,轻轻松松。
  打住!扯远了,还是快快闪回我们的捡菌舞台的唯美布景吧:
  “雨季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阴沟里的小溪,哗啦啦啦啦啦,哗啦啦啦流不停…… ”随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柔声响起,一颗颗雨水滴落凡间,顺着叶脉滑落下来,沉睡了一年的蘑菇孢子苏醒了,偷偷地钻出地面,探头探脑,小小的菌帽像一朵朵雨天打开的小伞,在雨露滋润下悄悄地伸开、撑开——
  金花生草坪上,叶子青翠欲滴,花瓣黄嫩得破,有几个呆头呆脑的家伙冒冒失失地立在那儿,兽兽般抢眼,不第一个逮着它又会是谁呢?
  躲藏在草丛里的蘑菇则精灵得多,它巧妙地借助茂草的隐蔽和落叶的伪装,看你猝不及防地突然来到跟前,但压根儿就没有发现这朵小小伞,它一定在心里偷着乐:“捉迷藏,真好玩!”
  相对于小心翼翼潜伏于草丛中的蘑菇来说,生长在灌木丛中的环境就优越了许多,因为有了腐木的自然滋养和灌木的天然屏障,它们得以自由生长,恣意绽放。在灌木丛中拾得的蘑菇,个个肥头大耳,双手难覆其盖。想想都馋,吃起来绝对过瘾!于是即兴追尾“云南十九怪,两支蘑菇一盘菜”,呵呵,不知我们高中的那位董同学听了之后会不会心头嘟囔:“怎么比我多出十一怪来?”



  怀抱一抔菌,屁颠屁颠往家里跑,简单快乐的心情一如儿童。尽管惉湿一头雨,但心头乐的,口头念的:“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哦,忘了,我是小头,囧!管它啰,回家要紧!
  一回到家,锅置火上,放油烧至四成热时,将用盐、芡粉码匀的鸡片入锅中滑散断生,下菌及辅料红椒段、姜片、蒜块、料酒,烹入滋汁,簸匀起锅即成。用料简单,做工拙朴,但滑润可口,鲜香醇厚,唇齿留香……(忍不住又吞口水了,就此打住,不许堆砌形容词啦!)
  傣族的《吃菌歌》中有句“送进嘴去嚼了吐,不苦不涩就无毒”,西双版纳餐桌上的食物取材天然而豁达,举手投足,俯仰而得。山茅野藤是小菜,山珍野味亦小菜,身在西双版纳,不敢奢谈口腹腐败,但至少雨季可以天天吃菌而不用掏钱,套用时下流行的话“哥拾的不是蘑菇,而是心情;哥吃的也不是蘑菇,还是心情”,一种由内而外的安乐知足的自得和随和,就不是炫耀的问题了。

 


城市地带捡蘑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