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章 文学与作者

2023-01-17 08:16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核心问题:创作心理,创作动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层次理论”,将精神分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层面最显著的特点是逻辑性和现实性。前意识指的是可以被意识传呼,调用的无意识。无意识指的是无法意识到的,蕴含的巨大能量的(多为原始冲动,本能和童年的创伤性经验),但对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意识。

精神层次理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证据,或者说严格的论述环节。

这个理论的具体运用,被称作弗洛伊德式失误。

(2)弗洛伊德式失误

弗洛伊德认为,失误行为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是有无意识因素“作祟”的。即失误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无意识的渴望。

同时,这个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诚实的不诚实”“癔症转移”。不过主要是心理学内容了,这里不对这些现象进行展开。

(3)人格结构理论

即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遵循的是享乐的原则,超我是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中的某种反映,表现为某种良心,遵循的是求善的原则。自我则是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之下形成的一种存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简单对应一下,本我对应的是无意识层次,自我对应的是意识和前意识,超我存在于三个层面。

本我对应的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有两种状态。生的本能=》物种延续;死的本能=》回归原始状态&破坏欲;

生的本能又拥有了一个专门的词,力比多。力比多的发展阶段分作若干个时期。

A.自恋期:包括口腔期(0~1)肛门期(1~3)生殖崇拜期{恋父/恋母情节}(3~5)

B.潜伏期(6~12):超我的主宰时期,欲望被明显压抑,道德感极高。

C.生殖期(13~)

(4)《梦的解析》

古典时期,梦被看做是某种预示。(值得一提的是,梦到底有没有预示功能,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而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而且梦本身也是一种“伪装的”“受压抑的”表现。于是,弗洛伊德就提到了梦的四种伪装手段。

A.浓缩作用。即将两个以上的经验浓缩站在一个过程中。

B.移植作用。即将重要的事件或要素转移到其他位子上。

C.象征作用。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概念。有一种意象的感觉。

D.润饰作用。即将不合理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化。

在此之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解梦的方法。

第一步,将梦拆解成各种不同部分。第二步,对每一个部分展开自由联想。第三步,追溯现实生活来源。第四步:找出其内在联系。第五步:发现真实原因。

人并不是只在睡觉的时候做梦。事实上,人总是在做梦。而作家的创作,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做梦。因此,弗洛伊德写出了《作家与白日梦》。文学创作就是在创作一场白日梦,白日梦的背后是作家未被满足的愿望。这在各个作家的文章回忆录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就是对现实的幻想,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因而弗洛伊德思考,是否可以有解梦的方法分析作品呢?

因而弗洛伊德提出了,“升华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升华的体现。这也就将文学研究的思路更多的放到了作者身上。

(五)精神分析批判

①分析作者创作心态

A.搜寻作家相关资料(《丰乳肥臀》)

B.症候式解读(《艾玛》)

②分析作品的潜在意义(即分析人物的无意识心理)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的许多精神分析理论都已经被证明有问题了。但这并不能否认弗洛伊德的开拓性(第一位将分析目光由意识转向非意识部分的人)和其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等的贡献。而我们现在暂且将目光从弗洛伊德身上移开,投向和弗洛伊德可谓密不可分的学生——荣格。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分为“自我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自我意识”和“个体无意识”可以从弗洛伊德那边学习,但“集体无意识”是较为具有开创性的。

荣哥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体经历无关,是一种由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心理经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绝大部分高等动物仍然保持了低等动物几乎所有的特征,这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有利的论据)。他从各个国家各个大陆上的民族的神话入手,发现其中具有大量的共同要素,进而猜测存在这样一个东西,使得他们产生了同样的无意识。也就是在每一个名为个体的“冰山”下面,沉淀着被称作“集体无意识”的河床。

集体无意识包括两个内容:“本能”和“本能化”。前者强调的是一些与生俱来的要素,后者则侧重于文化形式的普遍性对共同记忆的塑造性。荣格对于文化的部分的研究更为深入。

在这一切之上,荣格提出了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型”。原型具体而言指的是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形式,往往体现在一些神话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也因此往往和一些原始意象有关系。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原型被荣格提了出来,包括:

A.“阴影”&“人格面具”:其具有“动物性”和一种未社会化的直接的恶。而社会化之后就会具有特定的人格外层假象。

B.“阿尼玛”&“阿尼姆斯”:阿尼玛指的是男性内心深处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指的是女性内心深处的男性特质。这些东西源自于远古时期异性留下的特定痕迹。荣格认为真正的性别应该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比例入手。

C.“智慧老人”:一种智慧的形象化,起源于原始人对于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就具化成了“智慧老人”的形象。例如查拉图斯特拉。

D.“母亲”:象征着慈爱,关怀。它不一定指的是母亲本身,也可以是具有母性的,例如圣母玛利亚,可以使丰饶多产的,例如大地,可以是圣洁虔诚的,例如伊甸园。但母亲并不一定是正面形象,毕竟也蕴含着权威的意象。例如“女巫”“魔女”“棺材”等。

E.“儿童”:象征着某种自我潜能。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不可免的受到这些原型的影响,进而在作品中孵化出对于的角色形象。进而引申出了“原型批评”。

从创作角度而言,原型批评指出文艺创作就是艺术家的自主情节,包括作家的意识和作家的集体无意识。且作家受到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往往从后者中诞生的作品会更宏达,更深远,更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因此荣格提出,创作的核心就是展现集体无意识,作家的身份就是沟通可见的意识与难以察觉的集体无意识。

从接受角度而言,通过发现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构建出原始意象,进而发掘出人类本质。

 

三.弗莱的原型理论

弗莱(《批评的剖析》)发展出了一套更为系统的原型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弗莱重新定义了原型。他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和“原始”挂上钩。只要反复出现,都可以叫做原型。从而大大拓展了原型。

弗莱分析了神话的四种叙述模式,即“人与自然关系”。

A.春=>英雄诞生,创世=>父母

B.夏=>成仙/进入天堂=>伴侣,新娘

C.秋=>战争失败,死亡=>奸细,海妖

D.冬=>黑暗得胜,毁灭=>女巫,妖魔

在弗莱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不断使用和循环这四种叙述模式,最终构成一个整体。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一家之言”,无法严格论述。但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文科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能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就认为它是正确的,至少现在。

 

四.关于文学创造的几种观点

(1)灵感说,即艺术创作来自于作家的灵感。例如柏拉图(迷狂说)。

(2)虚静说,认为艺术创作的追加状态是抛弃所有功利目的。例如老子。(对中国古代创作有较大影响,但是这无法做到)

(3)社会说,强调艺术创作的社会动机。

(4)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提出的,见上文。(无论弗洛伊德还是荣格都是比较早期的,真要认真研究,还得看拉康,德勒兹之类的)

(5)原型说,略。

(6)作者之死(代表人物罗兰·巴特,艾略特,福柯),这个理论较为复杂且影响颇深。简单而言就是说,读者读的过程就是作品被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已经失去了对于作者的解释权,作品可以被无限演绎,而不再受作者控制。

第四章 文学与作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