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斯科技-中国食品报报系 科技与狠活·笔记2
钠含量过高、添加剂和脂肪含量高……预制菜缺点不仅是咸
3分钟出炉一盘咸蛋黄梭子蟹、5分钟煎好一盘孜然羊排……原本可能需要花大功夫做的“硬菜”,预制菜分分钟就能搞定,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可最近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预制菜口感偏咸了,#预制菜中钠含量普遍过高#也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记者探访发现,有的预制菜成分表上显示每100g的含钠量甚至高达1110mg,确实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
记者探访
“肉多菜少”,
预制菜的钠含量普遍过高
“下班之后如果我自己买食材做个毛血旺,估计得晚上八点多才能吃上晚饭。但是预制的毛血旺买回来5分钟就能出锅,不要研究菜谱,不用担心做失败,太方便了。”27岁的蒋小姐两年前来到南京工作,一直独自生活的她每周都会买一两盒预制菜改善伙食,鱼香肉丝、水煮鱼片等都吃过。她告诉记者,这些预制菜给她的感觉就是:味道很足。
29日下午,记者来到建邺区的一家盒马鲜生,胡椒猪肚鸡汤、蒜香风味烤鱼、蟹肉浓汤炖花椒……琳琅满目的预制菜从包装上的名字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记者随机拿了一盒宫保鸡丁,除了配料表中一大串酱料、添加剂之外,其营养成分表中标注每100g的钠含量是939mg。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按一般食盐中40%的钠含量来算,成年人每天摄入钠的总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
记者调查发现,超市售卖的多数预制菜每100克中钠含量大多不低于400毫克,且呈现“肉多菜少”的状态,纯素菜尤其是叶菜或者瓜类蔬菜预制菜寥寥无几。但记者随后在电商平台搜索“预制菜蔬菜”,发现了为数不多的一款组合预制冷冻菜,从商家提供的营养成分表来看,其钠含量低了很多,油菜心是36mg/100g、菠菜段是131mg/100g。
医生建议
选择性购买钠含量较少的预制菜,搭配果蔬补充维生素
有报道显示,在中国的鱼、肉等预包装食品中,隐藏钠(盐)的摄入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使得减盐的健康饮食方式效果也大打折扣。“除了钠含量比较高,荤菜类一般还会存在能量、脂肪量都比较高的问题,均超过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南京市第一医院营养膳食中心主管营养医师戴春指出,三大产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在预制菜中还是能够基本保留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蔬菜的缺乏,如果只吃重油重盐的预制菜,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这类营养得不到满足。
不可否认,预制菜极大节省了很多打工族在做饭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闭环的生产流水线,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家对食品卫生的担忧,可以满足部分人群的切实需求,但高盐、高热量的配料表也确实不建议多吃。那么,对于喜欢预制菜的消费者来说,是否有相对健康的食用方案呢?戴春告诉记者,购买时尽量选择钠含量比较少的预制菜。对于尝一口就能感到比较咸的菜品,可以用清水涮一下,减少表面酱料。“如果经常食用预制菜,还应要注意一下食物均衡,可以搭配些新鲜的蔬菜或者是水果类,也可以额外去补充一些膳食补充剂,如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从包装标识来看,预制菜普遍保存期限较长,大都可冷冻保存12个月。“长时间保存后再加热的菜还能有营养吗?”也是不少消费者的疑问所在。业内人士指出,二次加热后可能会造成维生素C之类的热敏性营养物质部分流失,但并不会对预制菜品原来的营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菜品制作加工及运输的营养损耗,记者注意到,大部分产品也都宣称采用“-196℃超级速冻”“冷冻保鲜技术处理”等等,可以保证预制菜品的口感和营养。不过,预制菜是可以应付“一时之需”,但最好不要作为解决日常饮食需求的“长久之计”。
(记者 吕彦霖 许倩倩)
一斤原料加2克? 为雪糕“塑形”的低价卡拉胶
“加了一堆胶,30多摄氏度放一个小时不会化。”钟薛高“不化传说”点燃了外界对雪糕的关注。
此后,雪糕冰品行业遭遇“日光浴”和“烧烤大战”,网友以火烤、油炸等方式对钟薛高进行测评,卡拉胶随即被推至台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雪糕代工厂以及卡拉胶厂商了解到,雪糕中添加的卡拉胶根据纯度不同每千克售价在90元-260元不等,成本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过,作为稳定剂,卡拉胶广泛应用于雪糕制作当中,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雪糕口感。
一位雪糕代工厂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添加卡拉胶可以起到增稠效果,使奶类雪糕口感更绵密,但添加剂量过度则会让雪糕“奶味不足”。对于钟薛高一款雪糕高温不化,其认为,钟薛高添加的几类增稠稳定剂与普通雪糕相比含量较高,为的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抗融化稳定性好、减少投诉率。
高温不化的雪糕背后有何秘密?卡拉胶等稳定剂在雪糕界又是怎样的存在?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不化”的雪糕又是否有安全问题?
低价卡拉胶的秘密:售价百元,口感“丝滑”?
在雪糕界,卡拉胶因为价格低廉,并非特殊存在。
贝壳财经记者在电商平台上以“雪糕卡拉胶”为关键词搜索看到,大部分商家售卖的添加剂为复配胶,其中卡拉胶占比不超过一半。而专门售卖食品级卡拉胶的店铺内,雪糕专用卡拉胶又可以分为普通卡拉胶、精纯卡拉胶和超精纯卡拉胶等。
记者注意到,卡拉胶按照用途和精纯度分类售价差异较大,一千克卡拉胶价格最低售价35元,最高为260元左右,售价相差7倍以上。不过,多位电商平台客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雪糕中添加的卡拉胶以精纯卡拉胶为宜,每千克售价35元的普通卡拉胶并不合适。
作为稳定剂,卡拉胶价格往往决定其在雪糕中的效果。一位卡拉胶经销商告诉记者,雪糕用卡拉胶根据纯度不同每千克售价在90元、150元、200元和260元不等,价格越高凝固保水效果越好,凝固时间更长。其中,90元/千克和150元/千克的卡拉胶销量最好,常用于制作普通雪糕和中高端雪糕。
“按照顾客要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我们可以尽量多地添加增稠剂以保证雪糕稳定性。”雪糕代工厂技术人员张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建议在雪糕配方研制中,少添加卡拉胶等增稠剂,“卡拉胶本身没什么坏处,但是雪糕不化不符合消费者认知”。
张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雪糕配方研发中,技术人员会综合考虑雪糕口感、风味以及成本等因素,在配方研制中不断实验,以确定添加种类和剂量,达到口感和雪糕稳定性的平衡。例如添加卡拉胶可以起到增稠效果,使奶类雪糕口感更绵密,但添加剂量过度则会让雪糕“奶味不足”。也就是说,一款雪糕是否使用卡拉胶等稳定剂、使用剂量多少等都要根据雪糕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公开资料显示,卡拉胶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亲水凝胶,在冰淇淋和雪糕的制作中,卡拉胶可使脂肪和其他固体成分分布均匀,使冰淇淋和雪糕组织细腻、滑爽可口,并增加其成型性和抗融性,提高冰淇淋在温度波动时的稳定性,放置时也不易融化。也就是说,卡拉胶在雪糕制作中可以起到乳化增稠以及抗融化稳定的作用。
实际上,雪糕中添加增稠剂以稳定雪糕品质在业内是常规操作,而卡拉胶,瓜尔胶、刺槐豆胶等都是雪糕工艺中常用的稳定剂。
一卡拉胶生产厂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卡拉胶在雪糕生产工艺中使用方法并不复杂,只需要“温水稀释,每公斤雪糕原料添加3克左右即可”。不过,目前各个厂家添加标准也有差异。记者采访中,另一位卡拉胶经销商表示,一斤雪糕原料加2克为最少添加量,实验时可以从一斤料子加2克到3克之间进行调整,“具体添加剂量需要根据雪糕具体情况实验来看”。
按照上述商家所言,相当于卡拉胶在雪糕中的添加量在0.15%-0.3%之间。
钟薛高风波背后,雪糕添加卡拉胶尚无明确限制
7月以来,“雪糕刺客”热度下,钟薛高站上了舆论风口。据苗建信息统计,7月2日至5日,雪糕相关热搜共计26个,其中钟薛高占据15个。
针对海盐椰椰雪糕高温不化,钟薛高公开了雪糕中添加的卡拉胶含量——平均每支78克钟薛高海盐椰椰雪糕中添加了0.032克卡拉胶,并称其符合国家标准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卡拉胶可在冷冻饮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的规定。
雪糕代工厂技术人员张先生称,在雪糕制作中,添加剂成本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以钟薛高为例,配料表前几位的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等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高达70%-80%。而成本较低的各类增稠稳定剂则可以让雪糕奶味更足。针对雪糕高温不化问题,自家工厂在反向复配钟薛高雪糕时发现,其添加的几类增稠稳定剂与普通雪糕相比含量较高,此外对应的鲜奶等营养物剂量也高,再加上含水量又少,致使雪糕不化。而正是这一点,也使得做出来的雪糕奶味更足。
张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对于中高端雪糕品牌来说,添加较多的稳定剂很大程度上与减少投诉率有关。以钟薛高为例,其主要销售渠道为电商平台,雪糕抗融化稳定性越好,配送的损耗率就越低,消费者退换货以及投诉概率也越小。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钟薛高的产品介绍中大多宣传“融化包退”。其实,自2018年创立之初,钟薛高就主打电商渠道售卖,定位中高端,并以售价66元每支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宣传“不加一滴水”的钟薛高从13元每支的特牛乳雪糕到88元每盒的芝玫龙荔,售价一次次刷新消费者对雪糕的认知。相比之下,老牌雪糕厂商伊利新推出的绮炫、甄稀、须尽欢等雪糕品牌,单支售价最高达28元;蒙牛旗下品牌蒂兰圣雪国风系列冰淇淋单杯售价20元。
提早布局电商渠道也让钟薛高地位稳固,优势明显。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6·18大促中,钟薛高第三年蝉联6·18天猫冰品类目第一,并同步拿下天猫生鲜大类目销冠和京东POP店冰品类目销售额第一。此外,钟薛高也将抖音冰淇淋品牌自播销售额第一、抖音电商排行榜冰淇淋行业爆款榜和推荐榜双榜单第一收入囊中。
贝壳财经记者查阅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4年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看到,卡拉胶可以作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使用,但在具体的食品应用剂量规范中,并未单独列出冰淇凌/雪糕一项,仅写明其在稀奶油、黄油和浓缩黄油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同样没有写明卡拉胶在雪糕添加中的具体用量。
不过,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并非所有钟薛高雪糕中均添加复配乳化增稠剂。其中,钟薛高特牛乳(牛乳口味)雪糕配料表中仅包括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加糖炼乳、白砂糖、冰蛋黄、麦芽糖浆、淀粉、食用盐,未标注添加了卡拉胶、瓜尔胶、刺槐豆胶等稳定剂。
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卡拉胶等稳定剂广泛应用于雪糕制作当中,以起到成型、稳定的作用。无论是卡拉胶还是其他类型的增稠稳定剂,只要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添加对人体危害不大。从食品工艺来说,提倡少添加、0添加,越高端的雪糕品牌越会使用较少的添加剂。
在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曹雁平教授看来,食物中食品添加剂的比例极少,对食品也只是起到保鲜、调味等作用,且在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针对消费者担心雪糕中食品添加剂过量,曹雁平建议,在选购雪糕时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选择大厂家、大公司生产的有知名度的雪糕品牌。
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营养与食品卫生硕士谷传玲则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卡拉胶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最终排出体外,每支雪糕内卡拉胶含量“连上克都添加不了”,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谷传玲提醒,相较于卡拉胶等增稠剂、稳定剂在雪糕中的使用,消费者更应注意雪糕的糖、脂肪和能量,这些才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雪糕尽量要少吃,比如一周别超过2次,吃得频次多的话,最好选择能量较低的冰品。
可得然胶——食品添加剂中的多面手
可得然胶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胞外多糖,能在加热的条件下形成凝胶,因此又叫做热凝胶,英文名为Curdlan。可得然胶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为线性分子结构,是一种水不溶性的葡聚糖,由400-500个葡聚糖残基组成,属于食品纤维,可悬浮于水中,吸附30倍以上的水。其结构易受到加热温度、可得然浓度、pH值以及糖类食盐淀粉的影响,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可得然浓度越高,其胶体强度会越大,当pH值在2—10的范围内时,它的凝胶结构相对稳定,淀粉会增加可得然胶的硬度,而糖类和食盐会降低凝胶的强度。因其独特的性质,在食品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可得然胶具有多种特性
热成胶性:可得然胶虽然不溶于水,但却会在水中溶胀,因此极易在冷水中分散,利用高速搅拌的处理方法,得到分散液更为均匀,将其加热后会形成凝胶,其中低度胶体和高度胶体的划分是根据其性质决定的。它的产生方法就是通过将可得然胶的水分散液加热到55℃—65℃之后再降温到40℃以下时,会形成热可逆性的低度凝胶;而把可得然胶的水分散液加热到80℃以上时,则会形成热不可逆性的高度凝胶,其胶体的强度与加热温度是相辅相成的。而在食品工业领域,可得然胶的利用形式是高度胶体。
热稳定性:可得然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加热过程中,因此可以利用其特性应用在食品加工中。
耐冷冻性:由于可得然胶的胶体构造不会受到冷冻-解冻的影响,因此应用于冷冻食品中,能够保持食品的结构和口感。
可得然胶在食品中应用广泛
可得然胶在食品工业中用途广泛,通常作为稳定剂、凝固剂、增稠剂、持水剂、成膜剂、粘合剂等食品改良剂,用于肉类食品加工、面类制品、水产制品、预制制品等。在肉类制品加工中应用浓度可减少水分0.1%—1%,减少损失,改善口感,减少脂肪,增加解冻稳定性。在水产制品中可作为蛋白粉的替代品改善口感,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在肉类食品中,可得然胶作为增稠剂时,可以利用其凝胶特性,将其添加在火腿肠、熏肉香肠、酱卤肉品等肉类食品产当中,按生产的要求后,适量的添加可得然胶,使产品的口感、外观、储存时间得到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销售量以及尽可能的减少生产成本。
在新鲜肉上涂抹不同浓度的可得然胶,以肉的pH值、持水性、菌落总数为评价依据,来分析可得然胶添加量对新鲜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可得然胶可以保持肉的新鲜程度,在添加量为0.3%时效果最为明显。
采用质构仪检测可得然胶的凝胶特性,并研究其对西式羊肉火腿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得然胶随着质量浓度和加热温度的升高,凝胶强度逐渐增加,同时具有热不可逆性,将可得然胶添加到肉制品西式羊肉火腿中,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质构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将可得然胶添加到乳化型鸡肉香肠中,以蒸煮损失率、冻融损失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研究其对乳化型鸡肉香肠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可得然胶以粉末状形式添加到乳化型鸡肉香肠的蒸煮损失率低于高强度凝胶和低强度凝胶的添加方式,且操作简便,适于生产。综合考虑成本和改善效果,可得然胶在乳化型鸡肉香肠中的建议添加量为1.6%。
在米面制品中的应用 在各种面制食品中添加可得然胶之后,可以降低面制品的煮烂、黏糊、浑汤概率,提高面制品的韧性和柔软性的同时,并能够改善面制品加热煮沸后的弹力、嚼感,最终达到提高食品质构、外形以及口感的效果。在小麦粉中加入可得然胶,测定面团的粉质、拉伸特性、糊化特性及面条的质构、蒸煮损失等指标,研究可得然胶对面团与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得然胶对于面团特性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由于它只有在加热时才能充分地形成凝胶,所以改良程度不是很明显;对小麦粉的糊化特性没有改良作用;对面条的品质具有较明显的改良作用,它可以明显地降低面条的蒸煮断条率与弯曲断条率,对面条的硬度、弹性、咀嚼性与剪切强度等质构指标有较明显的改良作用;可得然胶适合在面条生产中应用,最佳使用量应为小麦粉用量的0.2%。
在水产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在鱼糜制品当中,我们所需要的鱼糜蛋白在形成凝胶时所产生凝胶劣化和鱼糕化现象的温度与可得然胶水分散液加热所得到的低温凝胶和高温凝胶所需的温度相对吻合,因此它们能加强网络结构的同时,也能使凝胶强度得到改善。
在正常的鱼糜制品中,由于鱼糜会因为内源酶的降解,蛋白质的结水能力下降等原因,会出现货架期短,制品失水,质体空洞塌陷,长期冷冻保存产生黄变现象的问题,而可得然胶的加入,则会改善这些问题,并且能提高制品的咀嚼性、口感,增加凝胶的水分。
根据调查,在鱼糜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等量的鱼糜原料的代替物企业会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选择使用4%—14%的可得然胶分散液。但关键是,企业在生产鱼糜类制品时添加可得然胶分散液的量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相关配方的。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按2∶100∶8这一质量比分别加入可得然胶、水、淀粉,之后再放入斩拌锅中进行斩拌均匀,再根据pH值11以上这一要求,加入提前溶解好的0.1%的氢氧化钠后继续斩拌,当可得然分散液转化为均匀的黏稠液体时停止斩拌。最后让可得然胶分散液冷却,就可以储藏使用了。
此外,可得然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例如,可应用千叶豆腐、果酱等产品中。
(来源:食品研发与生产)
《中国食品报》(2021年11月08日06版)
添加剂乱用?天津津南区市场监管局严厉打击油条铝超标问题
本网讯 为进一步加大对食品添加剂乱用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自2015年以来,天津市津南区持续加强对食品安全抽样检测的工作力度,逐年提高抽样检测财政投入。截至2021年,年投入食品安全抽样检测经费818.8万元,抽样检测批次数达到常住人口总数每千人5.5批次。2021年共检出不合格食品68个批次,涉及经营单位47个,立案查处41件,罚没款42.6万元,移送公安部门6件。

通过近年来的抽检工作,发现油条中使用含铝泡打粉导致铝含量超标的问题逐渐凸显,对此,津南区市场监管局加大油条抽样检测力度。截至目前,共检出5个批次油条铝含量超标,执法人员在收到检测报告后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对相关经营者发放《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告知书》,明确餐饮服务单位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主要负责人为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第一责任人。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要求相关责任单位立即停业整顿。目前,5起油条铝含量超标线索均已移送公安部门。
为了进一步根治添加剂乱用的问题,津南区食安办召集公安、检察院、法院、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重点研究了对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有毒物质及超量超范围添加等违法行为实施联合打击,与会单位就如何提高案件移送质量、明确移送流程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各单位均表示,在现有完善的行刑衔接制度基础下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利用协管员情况明、地理熟的优势,全面挖掘违法线索,通过多部门配合精准构成有案必移、移案必立、立案必判、判案从严的完整打击体系,进一步扩大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王彦生 张晓晨 李彦)
责任编辑:连帆 审核:王金臣
浙江10批次产品抽检不合格 涉及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
本网讯 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组织抽检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等28类食品和复用餐饮具共496批次样品。其中,不合格10批次,不合格项目涉及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等。
金华市婺城区钱新余蔬菜店在京东到家(网店)销售的鲜活鳊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丽水市莲都区鲜品汇生活超市在饿了么(网店)销售的本地土韭菜,啶虫脒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台州市椒江秀连禽蛋商行销售的鸡蛋,氟苯尼考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慈溪市长利纯净水有限公司生产的饮用纯净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浙江龙游仁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淘宝(网店)销售的标称浙江龙游仁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红烧牛肉荞麦面,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龙泉市华仔粮油食品店销售的标称遂昌县酒厂生产的精制老酒(调味料酒),氨基酸态氮(以氮计)不符合产品明示标准及质量要求。据了解,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高低是衡量一款酱油品质的关键指标,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足。
杭州富阳区富春街道周路勇副食品店销售的标称宁国市云松食品厂生产的五仁味月饼,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台州市椒江七星椒餐饮店使用的碗、嘉兴市三毛煲餐饮有限公司使用的口汤碗、桐乡市梧桐陆家工坊饭店使用的筷子,大肠菌群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已责成相关市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要求宁波、衢州、丽水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要求杭州、宁波、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
(陈明珠)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王金臣
作用多 应用广表面活性剂为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助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因此,在食品工业中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使用,表面活性剂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
种类广泛
表面活性剂是分子里含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能集中在溶液表面、两种不相混溶液体的界面或者集中在液体和固体的界面,降低其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一大类化合物。
凡能显著改变体系表面(或界面)状态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能大幅度降低体系的表面(或界面)张力,使体系产生润湿和反润湿、乳化和破乳、分散和凝聚、起泡和消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可作为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黏度调节剂、杀菌剂等。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制的,不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批准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有: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大豆磷脂、乙酸及酒石酸、二乙酰酒石酸、柠檬酸酯、聚甘油脂肪酸及蓖麻酸酯、硬脂酰柠檬酸及酒石酸酯、硬脂酰乳酸钙(钠)、硬脂酰富马酸钠、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20)及(40)硬脂酸酯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果胶酸钠、卡拉胶、壳聚糖水溶性蛋白等。它们大多数是半合成的多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大豆磷脂及一些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为天然物。
作用多样
表面活性剂可以做乳化剂。乳化剂最主要的特性是使已形成的乳状液稳定,在一些食品应用中,此过程比初始的分散作用更为重要。亲水性单甘酯对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化学合成单甘酯不仅具有分子蒸馏单甘酯的特性,而且其乳化性能更加优越,消泡、起泡、稳泡性能更加优良。亲水性单甘酯是一种优质高效食品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用于面包、糕点、饼干、人造奶油、巧克力、冰淇淋、方便面、豆制品及蛋白类饮料,且有良好的乳化稳定、分散、消泡、保鲜、抗淀粉老化硬结等作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无毒、无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亲水单甘酯除了具有乳化作用外还兼有发沉、消沉、防老及控制脂肪酸凝聚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的分子内通常具有亲水基羟基和亲油基烷基,易在水与油的界面上形成吸附层,属表面活性剂,可分为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类。可用的乳化剂总数约65种,常用的有脂肪酸甘油酯(主要为单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脂肪酸山梨糖醇酐酯、脂肪酸丙二醇酯、大豆磷脂、阿拉伯树胶、海藻酸、酪蛋白酸钠、明胶和蛋黄等。乳化剂能改善乳化体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的分散体或乳化体,从而改善食品口感和外观,提高食品保存性等。
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在食品工业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食品加工中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乳化剂。如在面包鸡蛋类产品中添加乳化剂可以防止小麦粉中直链淀粉的疏水作用,从而防止老化回生,降低面团黏度,便于操作,促使面筋组织的形成,提高发泡性,并使气孔分散致密,促使起酥油乳化分散,从而改善组织和口感。
其次,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作增稠剂。增稠剂是能提高食品黏度或形成凝胶的一类添加剂,具有稳定乳化或悬浊状态的作用,属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一般称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也称黏度调节剂、胶凝剂和乳化稳定剂等,总数近40种,分天然和化学合成两类。
天然增稠剂多数从含多糖类的黏质物的植物和海藻类制取,如淀粉、阿拉伯树胶、瓜尔豆胶、角叉菜胶、果胶、琼脂和海藻酸等;也可以从含蛋白质的动植物制取,如明胶、酪蛋白等;还可以从微生物中制取,如汉生胶(黄原胶)等。合成增稠剂则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丙二醇酸藻蛋白酸酯、纤维素乙醇酸和聚丙烯酸钠、淀粉乙醇酸钠、淀粉磷酸钠、甲基纤维素等。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小、多数不形成股束、渗透力弱、起泡力差,但形成的泡沫稳定乳化力好,分散力和凝聚力优良。它们多被用于调味酱、果酱类、冰淇淋、罐头食品、糖果和速煮面等。例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具有黏性、稳定性、薄膜形成性等特性,因而用于冰淇淋可改善保水性及组织结构,还可作啤酒的泡沫稳定剂,也可用于果酱、奶油、花生白脱等可改善涂抹性。
另外,表面活性剂还可作分散剂、润湿剂、起泡剂、消泡剂、结晶控制剂、杀菌剂等,并有延长食品保鲜期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作分散剂和润湿剂,可改进奶粉、可可粉等粉状食品的亲水性和分散性。全脂奶粉造粒时添加大豆磷脂,冲调时能迅速溶解而不结团。表面活性剂作湿润剂,对复水后的饮料不会带来不良的味道或气味。可可粉粒子微细,表面覆盖一层油状薄膜,很难分散,用蔗糖酯可以改进其分散能力。在糕点、冰淇淋等的制作中,添加甘油一酸酯可提高脂肪的分散程度,产生细密的气孔形结构,提高食用质量。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一些食品制作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大大改善加工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延长食品保鲜期等。例如,冰淇淋的制作如果没有表面活性剂,就无法控制产品的品质结构,无法提高膨胀率;在微胶囊化技术中,如果没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成膜性,包埋就难以进行。总而言之,高质量的食品加工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
(来源:表面活性剂网)
《中国食品报》(2021年3月29日 06版)
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浙江1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本报讯 为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农产品等22类食品583批次样品。其中,抽样检验合格573批次、不合格10批次,不合格项目涉及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农兽药残留超标、质量指标不达标、重金属污染等。
杭州临安新希食品有限公司在天猫销售的标称杭州临安希涵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的南瓜子仁,霉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浦江县惠心小吃店销售的标称枣庄长泽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珍乐优果粒酸奶饮品、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浙江)有限公司柯桥万达广场店销售的标称宁波市江北五桥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条形水磨年糕、浙江永辉超市有限公司绍兴柯桥兴越路分公司销售的标称宁波市江北慈城五粮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年糕片,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吴兴明金福生面店销售的年糕,二氧化硫残留量、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嘉兴市经开长水隆兴农贸市场顾氏生面店销售的年糕、海宁市海昌兰敏生面店销售的切片年糕,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德清县武康街道城东菜市场俞建琴摊位销售的河虾,呋喃西林代谢物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浙江永辉超市有限公司绍兴汇金广场分公司销售的标称宜兴市新街街道腾龙食品厂生产的小香米酥,酸价(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海宁市硖石朱新良水产摊销售的虾蛄,镉(以Cd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已责成相关市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要求杭州、宁波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要求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
(陈明珠)
在茶叶中违法添加着色剂遭重罚
本报记者 袁国凤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获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一男子为牟取暴利,竟然在茶叶中添加柠檬黄、日落黄等着色剂,销售金额高达2400余万元。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被告人获刑15年,并处罚金1245万元。
2021年12月30日,新疆高院伊犁州分院依法对新疆首例在茶叶制品中添加着色剂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提起上诉。法院经审理查明,2020年4月起,被告人海某在生产的茶叶中添加按固定比例调配的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使其生产的茶叶相较于普通茶叶色泽更“明亮”、口感更“香甜”。其通过注册成立的自然人独资公司对外销售,并发布广告大肆宣扬自己生产的茶叶高品质、无添加,使其销售量大幅上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依法认定涉案茶叶为伪劣产品。至案发,销售涉案茶叶累计2400余万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海某为牟取非法利益,违反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将柠檬黄、日落黄添加到其生产的茶叶制品中予以销售,其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且涉案数额大。虽然海某上诉提出其生产的茶叶为调味茶,是可以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但根据行业相关标准,调味茶本质仍为茶叶产品,是以茶叶为基本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采用冲泡(浸泡或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也应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即不得在茶叶中添加柠檬黄、日落黄等具有着色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故海某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遂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海某的行为为什么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而不是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该案法官认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该罪的认定主要针对生产、销售的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即食品物质成分的毒害性。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该罪对能否造成消费者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后果有明确规定。在该案件中,柠檬黄、日落黄属于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着色功能,海某正是利用此功能来增加茶叶的色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进行销售,故海某的行为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而不符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或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构成要件。
《中国食品报》(2022年03月29日03版)
多款零食抽检不合格!有你吃过的吗?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通告了多个批次的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其中包括微生物污染、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等问题。而这些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很多都是大家日常接触的一些零食,包含不同品牌的蜜饯、海苔、土蜂蜜、蓝莓、乌梅等。
有关部门公告的这些食品你吃过吗?它们具体存在哪些食品安全风险?对于我们的身体可能造成哪些危害?日常挑选零食有哪些诀窍?
第一类:微生物污染
通告显示,在某网购平台销售的山东某公司生产的山药玉米糊,霉菌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甘肃某有限公司生产的奶油杏肉(蜜饯),其中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等。
食品原料、加工过程等众多环节其实都存在被有害细菌和细菌毒素、真菌和真菌毒素污染的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如果霉菌超标以及菌落总数不符合规定,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让食品的食用价值打折扣”,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比如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这类消化道急性中毒症状。”
第二类:兽药残留超标
通告显示,在某网购平台销售的江苏省扬州某公司生产的土蜂蜜,其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根据《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的规定,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朱毅告诉记者,蜂蜜中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可能是蜂农在养殖中违规使用导致的。

“食用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敏感人群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除患有皮疹之外,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或休克。”朱毅表示,“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长期接触或食用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会让超标物在体内不断蓄积,影响神经系统或内脏功能。”
第三类: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
通告显示,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某加工厂生产的杏脯,其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某厂家生产的仁面,其中山梨酸及其钾盐(山梨酸钾)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如果过量食用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山梨酸及其钾盐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防腐剂,但如果超标可能对肝脏、肾脏、骨骼生长造成危害。朱毅表示,虽然不必“谈添色变”,但生产厂家一定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
“添加剂如果添加不合理,确实有健康风险,比如一些人工甜味剂或人工合成色素可能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会和肉鱼食品中的胺类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亚硝胺,需要警惕。”朱毅介绍。
小知识:如何正确挑选零食?
专家表示,零食的安全是底线,营养是要求。在符合安全标准规定的前提下,不是每一款零食都适合“天天吃”。朱毅介绍,挑选零食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特殊群体,可以根据零食配料表中的糖、盐以及脂肪的含量,把零食分为“天天吃”“适当吃”和“偶尔吃”这三类。
“低盐、低糖、低脂的未加工坚果和没有加糖的乳制品是可以经常食用的。”朱毅表示,“有一定量的脂肪、盐、糖的食物,比如加工过的坚果、焗过的巴旦木、肉干、果干等就不要多吃了。那些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包括甜饮料、蜜饯、膨化食品及油炸食品,偶尔解馋就行。”
绍兴柯桥开展豆制品专项整治
本报讯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豆制品,近日,绍兴市柯桥区市场监管局针对豆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对豆制品加工区及加工小作坊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当前,柯桥共有豆制品生产加工单位41家,豆制品种类30余种。但近年来,由于豆制品行业缺乏资金投入,造成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管理混乱,环境卫生堪忧。”柯桥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开展逐户摸排,逐户建立监管档案。对辖区内豆制品生产加工主体的生产卫生环境、原辅料进货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出厂检验、产品标签标识、销售台账等进行检查,重点打击无证无照生产、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共计发现问题63个,限期整改5家,立案查处3起。
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该局及时召开豆制品生产企业及加工作坊安全生产约谈会,开展《绍兴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工作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的宣讲,切实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好整改措施及提交整改报告。
该局联合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全部在产的小作坊开展豆制品食品安全专项抽检。“主要以群众日常消费量比较大的豆腐、豆干、油豆腐为重点品类开展抽检。”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开展监督抽检34批次,未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夏弦)
《中国食品报》(2021年11月17日06版)
二氧化钛“离场”欧盟增白剂绿色替代时代来临
8月7日,欧盟全面禁用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法规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含有二氧化钛的食品不再获批生产并投放于欧盟市场。
在天然健康成为主旋律的消费大趋势下,增白剂二氧化钛的绿色替代时代已然来临。
安全疑虑与广泛使用伴行
二氧化钛也叫钛白,作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如糖果及糕点)及日用品(如口罩、化妆品)的增白。
作为一种无机物,二氧化钛性质稳定,拥有不透明性以及优异的白度、光亮度,被认为是最佳的白色颜料。
由于添加适度的二氧化钛会让食物的白色部分看起来更加明亮,常见的食品例如香口糖、糖果、糕饼、蛋黄酱、雪糕、咖啡伴侣等产品中经常有添加。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二氧化钛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白色着色剂。
在广泛应用的另一面,是挥之不去的安全性质疑。
过去数十年间,二氧化钛与食品间的联系密切而普遍,但人们始终对其安全性怀有疑虑。
2010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二氧化钛对动物可能有潜在致癌性,这让很多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感到困惑和紧张。
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Tao Chen博士团队研究认为,基于动物实验,纳米级二氧化钛存在“遗传毒性”,可能会造成细胞基因损伤。2019年,法国食品、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署就二氧化钛的安全性作出判断:尽管二氧化钛早已得到使用批准,但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它的食用安全性。紧接着,法国政府宣布,2020年起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二氧化钛。
2021年5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报告表示,考虑到所有可用的科学研究和数据,二氧化钛用作食品添加剂不再安全。
2021年10月13日,欧盟委员会据此对世界贸易组织提交通知,其中表示,禁止使用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该条例于次年1月18日公布后生效,此后有6个月的过渡期。
一纸禁令让二氧化钛的淘汰号角在欧洲食品界彻底吹响,全球不少国家随即表示将对二氧化钛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并重新审视其安全指数。
如今,沙特、也门、卡塔尔等国家在内的海湾标准组织决定禁用二氧化钛,瑞士、韩国等国家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
增白数十载的二氧化钛或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局面。
绿色替代材料登陆市场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觉醒,“合成色素”的安全风险开始为大众所关注。相较于色泽表现、着色力、色调多样性,新消费时代在食用色素上似乎更聚焦于“天然与健康”,而天然有机食用色素市场积极的增长态势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一趋势在消费者网络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调查显示,93%的网络消费者对食品中的二氧化钛持负面评价。
根据印度市场研究公司Meticulous Research近期发布的市场报告,到2027年,天然食用色素市场将达到32亿美元,预计2019—2027年复合增长率达8.4%。
Mintel市场调查表明,即使是在应用最为广泛的糖果市场,含有二氧化钛的新品数目也在2019年开始呈现下滑态势。因此,市场对二氧化钛替代品的需求顺势见涨,食品企业纷纷投身于相关产品的开发。
2017年,美国知名香精色素制造商Sensient旗下子公司研发出与二氧化钛功能相似的产品。这是一类可在任何pH环境、任何品类中使用的天然白色遮光剂,并且是基于淀粉和矿物质等简单成分的增白方案。
为了寻找更天然的二氧化钛替代品,许多色素开发商选择碳水化合物为切入口,比如大米淀粉或玉米淀粉。这些成分不仅具有与二氧化钛相差无几的不透明性,对于长期以谷物为主食的国内消费者来说,其接受度也很高。
这类成分粒径非常小,可填充表面微孔,从而提供光滑的表面,特别适用于糖果涂层和口香糖。隶属奇华顿的DDW公司就通过给汤、酱汁或者糖果中添加淀粉,为产品增加了不透明性;Ingredion则尝试使用大米淀粉作为二氧化钛的替代品。
今年3月,ADM公司宣布开发出一种全新天然着色剂。该产品通过专利(申请中)技术从天然玉米淀粉中制取,并加入一款组合配方,能提供稳定、明亮的白色,质地光滑,呈现出更好的感官。
目前在我国,虽然二氧化钛仍是合规的药用辅料与食品添加剂,但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主管部门的连锁响应,我国企业是否应当未雨绸缪?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建议出口欧盟的食品企业做好预案,对食品配方进行适当地调整。同时考虑到二氧化钛在其他产品的广泛应用,其他行业企业也可做好针对性的配方调整,避免二氧化钛禁用领域的扩大化。”
(杨晓晶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8月15日06版)
你会看食品标签吗?
货架上食品琳琅满目,各种广告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商家为了蹭热度,还特地选用与知名品牌类似的包装,好看的包装会骗人,但食品上的标签却透露了它的“底细”。
国产食品标签包含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营养成分表,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者(或)经营商信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号及其他。

食品名称
食品名称是让人容易混淆的地方,比如果汁、果汁饮料、水果饮料、果味饮料,看似差不多,其实区别可大了。果汁,要求果汁含量为100%;果汁饮料,要求果汁含量≥10%;水果饮料,要求5%≤果汁含量<10%;果味饮料,对果汁含量无要求。
酸奶的名称中也藏着“猫腻”。按国际规定,酸奶分为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发酵乳只能添加奶和乳酸菌,相对更健康、营养,但口感较差。“风味”则表示添加了其他东西,比如糖、食品添加剂、果粒、坚果等,其实主要还是加了糖,口感更好了,但蛋白质和钙含量也被拉低。另外,包装上印有“饮品”或“饮料”字样,比如酸奶饮料、酸性乳饮料、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基本上可以判定其不是酸奶。
配料表
食品配料表的标注有3个原则:首先按照含量排列递减的原则进行标注,即含量越高的配料排在越前面。含量不超过2%的配料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对于同类产品,配料表上种类越少越安全。其次,应标示出所有原料的原则。第三,食品添加剂必须标示的原则。
食品配料表中可能隐藏了不利于健康的成分,比如反式脂肪和糖。常见的反式脂肪有:植脂末、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
食品中是否有添加剂,也可以在配料表中查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要通过检测,食品添加剂含量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对人体没有健康影响。对于食品添加剂没必要谈虎色变。
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是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通常分为三部分,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值和NRV%(占营养素参考值%)。营养成分名称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的规定,需强制标示能量及四种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含量值是指每份食品中能量及营养成分的含量数值。
NRV%是指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食品所含能量及核心营养素占营养参考值(NRV)的百分比。比如某酸奶蛋白质为4.1克/100克,NRV为7%,也就是说每100克该酸奶可以提供每日蛋白质总需求量的7%。
营养成分表具体怎么看呢?营养师谷传玲指出,一看能量。按照国标,营养成分表里的能量单位都是千焦(kj),而人们常用的单位是千卡(kcal),千焦除以4.184就是千卡。二看糖含量。糖是指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单双糖。三看钠含量。钠含量乘以2.5就是盐含量。比如,某款挂面钠含量为1400毫克/100克,换算一下盐含量为3.5克/100克。四看营养素参考值%(NRV%)。
特殊营养声称
有些食品会有特殊声称,如“低脂”、“高钙”、“高纤维”“可增加骨质密度”,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高钙食品,固体食物中钙含量不小于240毫克/100克,液体食品中钙含量不小于120毫克/100毫升。低脂食品,固体食物中脂肪含量不大于3克/100克;液体食品中脂肪含量不大于1.5克/100毫升。无糖食品比较特殊,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大于0.5克时,就可以声称无糖。
保质期
保质期是食品标签中的重要内容,不是所有食品均需要标识保质期。
不是所有预包装食品都需要标注。依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的规定,可以免除标示保质期包括:酒精度大于等于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味精。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的最大表面面积小于10平方厘米时。
散装食品需标识。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用农产品,有要求的,需标注保质期。销售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或者附加标签后方可销售。包装或者标签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注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食品添加剂名称。
谷传玲提醒消费者,看保质期时要注意看一下储存条件,这是因为食品的保质期是指在它标注的储存条件下,可以保证品质的天数。比如在冷藏条件下可以储存3周的酸奶,常温可能1天就坏了,所以购买食品一定要看储存条件,然后选离生产日期近的食品。
(中科)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01日06版)
食用奶酪因人而异
在零食市场,儿童奶酪吸睛无数。有消费者认为,孩子不爱喝牛奶,吃奶酪也能补充钙等营养素。“补充营养”是妈妈们购买儿童奶酪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儿童奶酪营养成分究竟有多少?其中干酪含量又有多高?据了解,目前的儿童奶酪产品多为再制干酪,配料表中干酪成分多位于第二位甚至第三位,之后还有食用胶等多种食品添加剂。例如一款儿童奶酪棒的配料表中,排名前三的配料分别是水、稀奶油、干酪,之后有卡拉胶、槐豆胶、黄原胶、磷酸三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食品配料表中的成分确实是按照用量由多到少排序的,但同样是标注干酪,不同种类的干酪干物质含量差别很大。相对于零售终端的儿童奶酪,用于汉堡的芝士片和用于比萨饼的马苏里拉中干酪的比例更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杜长城认为,按照我国标准,再制干酪中干酪含量要在15%以上,而按照欧盟和美国的标准则要求在50%以上,标准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国人的饮食习惯。很少吃奶酪的人会吃不惯干酪含量过高的产品。“目前市售的再制干酪中,干物质含量一般在40%以上,其中,干酪含量一般在15%—20%之间(其中50%以上为水分,剩余为干物质),奶油含量在10%左右,蔗糖含量在10%左右,其余还有一些蛋白、乳清以及食用胶等添加剂。即使干酪含量较低,吃奶酪仍对儿童有益,奶酪中含有的肽类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且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但若儿童吃太多奶酪也容易造成蔗糖摄入量过高等问题。”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王玉梅说,再制奶酪中加了很多添加剂和蔗糖,不建议小朋友经常食用。建议家长购买儿童奶酪时要看营养成分表,钠含量高的奶酪不适合儿童吃。实际上儿童喝奶很重要,只要饮奶量足够,并且做到均衡饮食,奶酪作为辅助食品或是零食即可。钟凯也认为,对于每天喝奶或者酸奶300—500毫升的孩子,奶酪不是必需的。
(周子荑)
《中国食品报》(2021年06月03日06版)
牛奶中被检出的“丙二醇”究竟是什么?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师 褚昱昊
近日关于某知名品牌牛奶中检测出丙二醇的新闻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那么,丙二醇到底是什么?它能添加在食品中吗?长期摄入会有哪些危害?
严格来说,丙二醇包括1,2-丙二醇和1,3-丙二醇两种同分异构体,后者主要在工业和生产中作为溶剂使用,因此,生活中常常提到的丙二醇特指1,2-丙二醇。
丙二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温下是几乎无味的黏稠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毒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
丙二醇在工业上和生活中用途广泛。它既能与水混溶又能溶解有机物,所以在化学工业中被广泛用作溶剂;在化妆品、香皂和牙膏中,丙二醇常常作为润湿剂、保湿剂和抗冻剂;同时,它在树脂合成和制药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那么,丙二醇可以被添加在食品中吗?
对于食品中的添加剂,我国出台了详细的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标准中规定丙二醇可以作为食品用合成香料,主要作用是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消泡剂、乳化剂、水分保持剂和增稠剂。
但国家标准同样规定了丙二醇的使用范围仅限于生湿面制品(面条、饺子皮、馄饨皮等)、糕点类(如中式糕点、西式糕点、月饼等)和糕点用可食用装饰类。标准规定,生湿面制品中,丙二醇的添加量不得超过1.5g/kg;糕点及其可食用装饰中,丙二醇的最大添加量为3g/kg。
因此,丙二醇作为一种毒性很低、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在含量不超标的情况下是被允许添加到部分食品中的,而牛奶中并未被国标允许添加丙二醇。
那么,摄入丙二醇会有什么危害?丙二醇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食品添加剂,在正常食用合规标准的食品时,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
针对丙二醇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需要综合考量食品中丙二醇的含量和摄入食品的频率。一次性大量摄入丙二醇有引起肾脏障碍的危险,而长期食用丙二醇超标的食品,可能会造成丙二醇在肾脏内部的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何区分姜黄素产品
有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不知道姜黄、姜黄提取物、姜黄素提取物、标准化95%姜黄提取物以及合成姜黄素之间的区别,因此让不法生产商有了可乘之机。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些产品呢?
姜黄 姜黄是我国药食同源物质,中国药典2020版中记录: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按干燥品计算,含姜黄素(C21H20O6)不得少于1.0%)。作为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姜黄GB 1886.60-2015》中规定适用于以姜科类植物姜黄(Turmeric,Curcuma Longa L,)的根茎为原料 ,经有机溶剂提取获得。主要成分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基姜黄素,有粉末、浸膏、液体3种形式。
姜黄提取物 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标准或定义,通常理解是以姜黄为原料,采用乙醇、乙酸乙酯或其他有机溶剂经过提取、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植物提取物,含有姜黄素类、树脂类、姜黄油类以及其他物质,不溶于水,色泽暗黄到黄褐色,流动性差,具有强烈的特有风味和气味。
姜黄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姜黄素GB 1886.76-2015》规定适用于以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为原料 ,经有机溶剂提取,再经物理方法精制而得。主要成分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基姜黄素。状态为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总姜黄素含量≥90%。
标准化95%姜黄素 该原料是食品添加剂姜黄素的主要成分,状态为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总姜黄素含量≥95%。
合成姜黄素 化工产品,目前没有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不能应用于食品中。
(钟达)
《中国食品报》(2021年08月30日06版)
甜味饮料其实有盐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人们再不仅仅满足于“饱腹感”,更开始追求食品的质量,货架上摆满的“低油”“零卡”“零糖”食品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你真的读懂了食品配料表吗?日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赵靓为消费者详解“无处不在的盐”。
过量摄入盐会有哪些副作用?
赵靓:其实,钠元素对人体有着很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机体内的水分及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的正常以及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有益的功能。
但是摄入量过多,就会产生一些危害。比如会影响钙的吸收,而且会大大增加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可能还会引起身体的浮肿,导致皮肤缺水,进而引起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
哪些食品含有“隐藏的盐”?
赵靓:我们摄入的钠不仅来源于食用盐,还来源于很多其他含有钠的添加剂,比如作为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使用的焦亚硫酸钠,以及作为增稠剂的海藻酸钠,还有可以作为甜味剂的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也就是甜味素等。
另外,大部分食品原料本身也含有钠。一般来说,动物食品中钠的含量要比植物食品高,但我们无法直接控制食品原料中钠的含量,这就是很多食品配料表中没有写明含有食用盐以及其他的盐类,但营养成分表中会显示存在钠的原因。
为什么甜味饮料也含有钠?
赵靓:一是通过添加食用盐的方式提供电解质。一瓶500毫升运动饮料中含有大约200毫克钠,用于为机体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相应流失的电解质。
二是在有甜味的食物中,适量加入食用盐可以增强甜的感觉,对产品的口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他含盐类的添加剂,比如磷酸钠盐类的,它可以起到提高饮料的口感、防止饮料变色的作用。
此外,一些商家会在产品中加入有抗氧化作用的抗坏血酸钠,也可能为了调节饮料的酸度。加入像柠檬酸钠这一类含钠的添加剂,在饮料生产加工中是十分常见的。
最后消费者同样要注意,一些饮料中钠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为0%,但是不代表完全没有钠,《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100毫升食品中钠含量少于5毫克,则可声称“无钠”或者“不含钠”,且营养标签上将其记为0%。因此,钠含量标示为0%,并不代表绝对没有。
如何避免摄入过多的盐?
赵靓:当我们拿到一个预包装食品,在配料表中往往会发现与其他含钠盐类添加剂相比,食用盐一般排在较为靠前的位置,说明食用盐添加量要比其他盐类高。看了配料表后,应再看一项十分关键的信息——营养成分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每个成年人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一般我们每日摄入的钠量在1500—2400毫克。有些食品钠的含量超过了100%的每日推荐量,甚至达到200%以上,那么这种产品消费者一定要少吃。
此外,消费者也考虑到,一日三餐摄入钠的量其实可能已经超过推荐的标准了。因此在选购预包装食品时,消费者应尽量挑选钠含量较低的食品(建议选择钠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小于30%的食品)。
(阚纯裕 徐也晴)
《中国食品报》(2022年02月17日06版)
宣称辅食的“溶豆”多是固体饮料
很多家长在给婴幼儿添加辅食时会选择一种叫“溶豆”的产品,此类产品大多声称“高钙”“高锌”“高铁”“是宝宝专用辅食、对宝宝的成长有益”等。然而调查发现,这种产品实际是用发酵乳为原料,添加或者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经过加工制成的“豆形”固体饮料产品。其产品配料表首位一般是酸乳、发酵乳、风味发酵乳或风味酸乳。多数家长并不能分清其中的区别,从而盲目选购。实际上,酸乳和发酵乳只添加菌种不添加其他的食品添加剂,而风味酸乳和风味发酵乳或多或少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来改善口感,其蛋白质含量相对来说比前两者低很多。
溶豆类产品能吸引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一是得益于其可爱的包装,多数溶豆的包装都在隐晦表达“溶豆是儿童专用食品”,“婴儿乐”“熊孩子”等多个品牌在产品商标、名称、图案中使用“童、婴、儿、孩子、贝”等,容易引起注意。二是销售方多以“宝宝爱吃、对宝宝有益”的宣传语进行推销,甚至有商家在宣传中称,溶豆富含活性乳酸菌,能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增强宝宝的免疫力。事实上,市面上大多数的溶豆都是普通食品,不能在宣传中涉及功效。
从某电商平台随机购买的16款市面上较为畅销的溶豆产品中发现,其中11款属于固体饮料,4款是水果制品,仅1款标称“果仙多维婴幼儿鲜奶溶豆”的产品属于婴幼儿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根据GB/T29602(固体饮料),固体饮料是指用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或冲泡饮用的固态制品。值得注意的是,标称英氏忆格、禾泱泱、婴儿乐、哆猫猫的产品包装上使用较大的字体标注“酸奶溶豆”“水果溶豆”“益生菌酸奶溶豆”等,却将“固体饮料”“水果制品”用极小字体标注在不起眼的位置。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相关要求,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应在所示名称的同一展示版面邻近部位使用同一字号标示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不得以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普通食品或其某一性质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或药品混淆。
标称禾泱泱、方广、婴儿乐、牧禾农场的产品包装上标有“高钙”“高锌”“高铁”等字眼,非常吸引宝妈眼球。专家指出,所谓的“高钙”“高锌”等食品,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强化剂,对婴幼儿来说,这些强化剂的吸收率如何还有待通过实验数据加以验证。
标称宝力臣、熊孩子、英氏忆格、方广、光合星球的产品配料表中均添加了白砂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王雪梅建议,婴幼儿代谢比较慢,而且肾脏功能不强,1岁以下宝宝禁止摄入白砂糖,宝宝的辅食中也不要加其他调味剂。
禾泱泱、婴儿乐产品配料表首位是发酵乳;光合星球、好立美、英氏忆格、方广、牧禾农场产品配料表首位则是风味发酵乳或风味酸乳。还有一些商家宣传溶豆含有活性益生菌,能调理肠道,帮助消化吸收。医生建议,对于低于1岁的婴幼儿,肠胃比较脆弱,如食用溶豆产品反而容易造成菌落失衡,不利于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克兴认为,低于9月龄的宝宝不适合食用溶豆,更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0—12月的婴幼儿应该以母乳喂养或婴幼儿配方食品为主。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楠楠指出,对于两岁前的儿童,不宜长期食用溶豆,饮食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业内人士建议,选购溶豆产品时,应优先选择按照《GB 2257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辅食营养补充品》生产的产品,尽量不要选择产品配料表标注有白砂糖等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溶豆。
(刘汝欣 孟雨)
《中国食品报》(2021年10月13日03版)
什么是牛磺酸泡腾片?
近日,一则上海高校发生的“饮料投放异物事件”让牛磺酸泡腾片的功能属性受到消费者关注。那么,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什么,有何作用?
事实上,牛磺酸并不是违禁药物,而是国标允许的营养强化剂及食品用合成香料。
公开资料显示,牛磺酸又称2-氨基乙基磺酸,最早是从牛黄中分离出来的,故得名牛磺酸,是一种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与胱氨酸、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有增强免疫力、保护视网膜、保护心肌、抗氧化等作用。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480)中牛磺酸在各食品类别的使用量
作为哺乳动物组织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牛磺酸既是化学原料药,又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营养强化剂,目前已被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牛磺酸》(GB14759)的规定,食品添加剂牛磺酸是以环氧乙烷或2-氨基乙醇为起始原料,经化学合成法制得。
另外,研究表明,牛磺酸作为一种氨基酸,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和工作效率等作用,因此也被添加到食品中,作为营养强化剂使用。据《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480),牛磺酸可以添加到多种食品饮料中(如图所示)。同时,牛磺酸还被允许添加到运动营养食品以及婴儿奶粉中。
而牛磺酸泡腾片,则是把牛磺酸、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等各种成分融入泡腾片产品中,使这些有效成分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神醒脑、补充体力、抗疲劳。
此外,以牛磺酸为主要添加成分的功能性饮料也在饮料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大众熟知的饮品。如红牛、乐虎、东鹏等各类功能性饮料中就含有牛磺酸。随着这类产品的逐渐流行,带动了牛磺酸销量在饮料行业的快速增长。
据了解,牛磺酸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日本等国有少量生产之外,主要生产厂商均在我国。
(杨晓晶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6月20日06版)
天然甜味蛋白——索马甜
索马甜是从非洲竹芋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蛋白,具有天然、低热量、安全无毒,并可降解为人体所需氨基酸。
索马甜的甜味极强,且甜味阙值极低,其甜味爽口、无异味、持续时间长。此外,索马甜加工稳定性好,在巴氏杀菌、焙烤食品中稳定,常用防腐剂对其没有影响,在食品和饮料配方中使用稳定,干燥产品货架期在两年以上。1979年,索马甜在日本首次被批准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投入市场;1981年,英国批准索马甜用于药品,1986年批准其作为甜味剂用于食品中;1994年起欧洲批准其作为甜味剂和风味增强剂使用;类似的批准在瑞士、以色列、加拿大、墨西哥、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均有相关法规。随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及美国食品香料和萃取物制造协会(FEMA)认为索马甜是安全的,批准其可在食品中使用。
2014年,我国正式批准索马甜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加工坚果和籽类、焙烤食品、餐桌甜味料、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的最大使用量为0.025克每千克,大大促进了索马甜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应用。
索马甜是一种低能量的天然甜味蛋白,可以改善食品风味,掩盖苦味和涩感,还可以降低很多芳香物质的感觉阙值,比如薄荷醇、咖啡、姜、巧克力、草莓、苹果、柠檬、橘子等。低浓度的索马甜可以有效增强食品风味,适用于饮料、冰激凌以及基于微生物和矿物质的膳食补充饮品或咀嚼片。
索马甜与糖精、安赛蜜和阿斯巴甜等甜味剂复配使用有协同效果,可提高一般高倍甜味剂甜感,且能够掩盖金属味和其他甜味剂带来的苦味,提供更接近蔗糖的口感,增进甜味和延长甜味感。这种天然的风味改善和增强剂,实际使用量小,在人体内基本不会产生能量。
索马甜用在化妆品工业,如在牙膏和漱口水中,可延长其风味和凉爽感;将其加入口香糖,咀嚼时甜味和香味更持久,在无糖口香糖中,可促进填充料的甜味;将其加入咖啡提取物中,不仅可以增加咖啡的香味、苦味和酸度,还让其闻起来更有烤咖啡的味道。
索马甜应用前景广阔,高纯度的索马甜(>98%)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交易价格很高。目前,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有限、产量低、非洲西部地区原料供给不稳定,基因工程生产尚处于研究阶段。
国内没有索马甜生产商,市场上的产品主要从美国等地进口,产品混杂、标准不一。我国已正式批准索马甜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此时应当适时开展索马甜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并展开国内索马甜食品添加剂推广工作,制定完善的国家标准,此举将有利于规范索马甜国内市场,引导其在食品行业中合理应用。
(张泽生 李雨蒙)
《中国食品报》(2022年03月14日06版)
功能复合磷酸盐
知识荟萃
现代食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磷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在食品加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速溶、使用效果好、性价比高是众多企业选择产品的关键。如何让食品级磷酸盐更好地发挥作用,满足更多企业的需求,是磷酸盐生产及研发企业的重中之重。
由于食品加工的特殊性,对产品的流动性、溶解速度等性质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推动各种功能性产品技术不断突破,目前市场已经出现功能性磷酸盐,相比传统产品,该产品质量更高、适用性更优。
食品加工中的三聚磷酸钠,通常需要在低温下进行溶解,一般使用冰水或者冰盐水,因此对其溶解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且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对溶解性的要求和测试方法也不尽相同。技术人员通过科研攻关,创新采用高塔两步法工艺,优化了喷雾关键构件,开发的新型三聚磷酸钠具有薄壁中空结构,溶解时不结团,流动性好,产品质量更高。已成功开发的功能性食品级磷酸盐包括速溶型三聚磷酸钠,高溶解度三聚磷酸钠,超低I型三聚磷酸钠,不含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三聚磷酸钠,速溶焦磷酸钠,速溶六偏磷酸钠等。
每种磷酸盐单体都有不同功能,只有将多种磷酸盐进行合理搭配才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复合磷酸盐就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磷酸盐的统称。复合磷酸盐常用的生产方法是将几种不同单体通过混料机物理混合在一起,混合后有可能出现所添加的原料没有真正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使用过程中会有组分遗漏或组分配比不合理问题,影响使用效果和加工产品质量。
为避免上述现象,生产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功能复合复配生产技术,针对特定组分,采用不同生产设备,在特定工艺下复合复配产品。相较于传统生产工艺,该技术合成的复合磷酸盐是一个分子接一个分子的链状结构,而不是机械物理作用下复配形成的单一的晶体混合物。这种结构的产品溶解、分散的速度明显提高,良好的溶解性和均匀性使磷酸盐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产品的应用非常关键。
磷酸盐主要作为水分保持剂、膨松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等使用,应用于预制肉制品、熟肉制品、冷冻水产品、预制水产品、再制干酪等食品中。美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磷酸盐品种有31种,日本允许使用的有26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单体磷酸盐有18种。
(兴发)
《中国食品报》(2021年06月28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如何正确选购储存食用速冻肉丸?
肉丸又名肉圆,寓意“团圆”,常用于火锅、炒菜、煲汤等。肉丸除现做现吃外,还可以通过速冻技术加工成速冻肉丸,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为帮助消费者科学认识和安全选购食用速冻肉丸,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做如下消费提示。
速冻肉丸是肉糜类速冻调制食品。它是以畜禽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等为主要原料,绞碎后配以调味料等辅料(含食品添加剂),经过搅拌、乳化(或不乳化)、成型、加热或不加热、冷却或不冷却、速冻等工序制成的产品。
速冻肉丸属于预包装食品,产品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牛肉丸、猪肉丸、鸡肉丸、鱼丸等。一般执行标准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中肉糜类制品的有关规定。而其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
如何正确选购速冻肉丸?一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速冻肉丸对冷链运输控制要求较高,建议到正规商超等场所购买,要选择存放在低温冷柜中的产品。二是仔细查看标签。消费者要注意查看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查看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标示信息。若标示信息不全,不要购买。三是检查产品包装。查看包装是否密封,无明显胀袋和漏气,袋内无明显冰碴,产品色泽自然,表面不脱水。隔着包装袋轻轻按压肉丸,检查是否冻硬。
此外,买回家的速冻肉丸,须按产品包装标示储存条件存放,一般在零下18℃及以下冷冻储存。开袋后的肉丸要尽快食用,避免反复冻融,影响口感。水煮时,产品无须解冻,待水沸后直接下锅,煮至肉丸膨起熟透,浮在水面之后即可食用。也可以解冻后进行烧烤,或搭配其他食材进行炒制等。食用速冻肉丸一定要烧熟煮透,确保安全。
速冻肉丸虽然美味可口,但也要注意与其他食物,如蔬菜、谷物等科学搭配食用,以均衡营养。
(其文)
《中国食品报》(2022年02月10日06版)
(责编:曲玥凝)
揭秘低价肉丸的“生存之道”
本报记者 崔斌伟
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吃火锅时大家都爱点什么呢?牛肉、羊肉……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种肉丸,但您是否想过,吃到的低价肉丸原料究竟是什么做的呢?
目前市场上的速冻肉丸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种档次,高端产品每斤售价在18—23元,中档在每斤10—13元,低端每斤仅4—7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价格差?是否真如传言所说“肉丸没肉”“添加剂堆出来的丸”?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多家冻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并深入食品生产一线,为大家揭秘低价肉丸的原料来源及“生存之道”。
鸡脖泥、鸡架泥掺入低价肉丸
山东省诸城市如今有一个与速冻肉丸行业相关的产业——鸡脖泥、鸡架泥加工业正在快速发展。为了探究这一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与速冻肉丸的关系,记者一行来到诸城了解情况。
在诸城物流园,多名货车司机告诉记者,当地的鸡脖泥、鸡架泥产销旺盛,他们经常运送鲜品或冻品鸡脖和鸡架到当地鸡肉泥加工企业,也会将本地企业加工的鸡脖泥和鸡架泥运到外地速冻丸子生产企业。
速冻肉丸属于肉糜类制品,沿用标准为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该标准明确,肉类原料使用须达到产品净质量的8%或10%以上。多家鸡脖泥、鸡架泥生产企业表示,因为鸡脖泥、鸡架泥成本低,且具有较好的黏合度、弹性,被很多速冻肉丸生产企业使用,其中不乏国内一些知名企业。
为了弄清品牌肉丸真实的生产制作情况,记者来到国内一知名肉丸生产企业车间,其主要生产的是撒尿肉丸、开花丸、香菇贡丸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原料里均有鸡肉糜。鸡肉糜呈肉泥状、色泽发红,从外包装上看属速冻调制食品,标注配料为鸡肉和食用盐。在该厂的配料车间,记者发现,所用鸡肉糜产品来自河南普乐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盈丰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滨州隆泰食品有限公司等。
位于山东诸城龙都街道王庄子村南的山东三合盛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鸡脖泥、鸡架泥的企业。该企业一位孙姓负责人介绍:“我们生产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鸡胸泥每吨5700元,鸡脖泥每吨4500元,鸡架泥每吨3300元,鸡脖皮每吨3800元。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制作速冻丸子、台湾烤肠、包子馅,一些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也是用鸡脖泥做丸子。”他补充道,现在原料紧俏,只要原料有保障,他们每天至少可生产50吨左右这样的肉泥产品。该负责人直言,市场上售卖的鸡肉糜产品就是鸡脖泥或鸡架泥。
鸡脖泥、鸡架泥加工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
诸城市鼎冠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人员介绍,他们生产的鸡脖泥和鸡架泥制作设备在当地十分畅销,机械工作原理就是“压力挤压”,将鸡脖、鸡架放入机器,通过不断挤压,如浆状物的肉泥从机器内流出,分离出骨渣。每台机械设备每天可以生产30吨—50吨鸡脖泥或鸡架泥产品。
利用从暗访的国内一知名肉丸生产企业车间获取到的鸡肉糜供应链相关信息,记者与河南普乐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鸡肉糜生产厂家取得联系。据悉,相较鸡胸泥颜色发白,鸡脖泥看上去颜色发粉红,鸡架泥颜色更深。经询问,目前鸡脖泥每吨4200 元,鸡架泥每吨3100 元。厂方告知其向国内一知名肉丸生产企业供应鸡架泥。
在鹤壁市淇县高村镇河南普乐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厂区里不时有人员车辆进进出出,冷藏车也在忙碌地装卸货物。记者走访了多个鸡脖泥、鸡架泥生产企业后均发现,这些企业的生产环境脏乱,企业缺乏有效监管。有的企业生产车间大门洞开、人员可以随意进出、车间地面到处流淌着污水、四周弥漫着腥臭气味。
多家企业的鸡脖泥、鸡架泥包装袋上声称依据的是SB/T 10379《速冻调制食品》,属于肉糜类制品。记者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食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到,这些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范围中并未明确标注可生产鸡脖泥、鸡架泥,甚至有些原料供应商仅有“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无食品生产许可。
低价肉丸标签“猫腻”多
除发现鸡肉糜其实是鸡脖泥或鸡架泥外,记者还发现,一些使用鸡肉糜作为主料的低价肉丸,标签上标注的却是鸡肉,也有的标注为鸡肉、鸡肉糜。值得关注的是,海欣牌5斤装撒尿肉丸(牛肉风味)产品的配料表中竟没有添加牛肉。
在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上,一些大品牌速冻肉丸厂家在配料标注方面比较详细,显示添加剂使用种类较多,而一些小品牌的冻品丸子厂家配料标注十分简洁,添加剂使用种类少,看着十分“健康”。据业内一位王姓人士透露,“很多低价肉丸存在配料表标注不全、不真实的情况,有涉嫌虚假宣传之嫌。”
为了彰显自身产品“货真价实”,很多肉丸生产企业都会在外包装标注含肉量,但一些消费者依旧对标签上所标示的相关内容真伪存疑。记者联系到多家第三方质检机构,希望其对肉丸中肉含量进行检测,却被告知“无能为力”。此外,也未检索到市场监管部门有类似方面的抽检和检测。对此,有关专家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对产品中配料含量占比的监督检查,目前还仅停留在看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投料记录和产品配方比。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指出,食品的质量包括感官品质、安全品质、营养品质等,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一部分,食品安全合格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其品质一定好。针对低价速冻水饺、肉丸生产厂家使用骨泥替代肉品的现象,他认为,使用骨泥会使产品的营养品质有所降低,骨泥中的钙含量虽然很高,但不溶于水,不能水解成钙离子,因而无法为人体吸收;而骨骼中的蛋白质为胶原蛋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其中缺乏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他补充道,色氨酸也可以在体内转化成烟酸。色氨酸摄入不足,不仅不能满足蛋白质合成,还存在烟酸缺乏的风险。
骨泥的风味和肉品有很大差异,企业往往会使用香精香料以提升产品风味。对此,何计国认为,和具有鲜味的肉相比,骨泥有一定的腥味,因此使用骨泥替代肉类原料,会造成产品的感官品质下降。
到底骨泥能否成为食品原料,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何计国建议,卫生管理部门可会同农业、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通过风险评估,明确骨泥能否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部门可以指导企业,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帮助企业提高食品质量;媒体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宣传低价食品的质量缺陷、安全风险等,使消费者明白任何产品的质量提升,都需要增加成本,花便宜的钱一定买不到好产品。
低价水饺、低价肉丸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为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何计国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大监管力度:一是检查预包装食品标签,重点检查配料表和实际用量的符合情况,进行整顿。二是检查企业生产环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进行整改。三是检验食品原料,动物骨骼易于富集重金属元素,检验骨泥产品中的铅、砷、汞、镉等重金属含量,确保原料安全。四是检查产品中的食品添加剂,骨泥的风味和肉品有很大差异,企业往往会使用香精香料改变风味,重点检查这些产品中香精香料的含量。
《中国食品报》(2021年12月21日03版)
冷食怎样吃?
炎炎夏日,雪糕、冰淇淋是小朋友的最爱。但消费者对雪糕、冰淇淋了解有多少呢?面对这一问题,相信不少人都很茫然。其实,冰淇淋和雪糕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看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国标规定冰淇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5%和2.2%,雪糕只需不低于1.0%和0.4%。这个指标是冰淇淋和雪糕的“及格线”,生产企业可以主动提高指标设定值。
看感官特征 冰淇淋的重要感官特征是“顺滑”,因为冰淇淋中对乳脂含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全乳脂冰淇淋要求主体部分乳脂质量分数为8%以上。标准中对雪糕的乳脂质量没有做要求。
看膨化率 冰淇淋的膨化率比较高,硬度比较低,非常软,一般都用盒子、小碗或甜筒装着售卖。雪糕的含水量更高,膨化率比较低,硬度高,所以一般都会附着在木棍上。
吃雪糕、冰淇淋时,绕不开甜的话题。说到甜,有专家表示,面对食品添加剂,也不用紧张,在冷冻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更多使用的是非糖类甜味剂,这些甜味剂甜度高,价格低,如甜蜜素、阿力甜等。GB 2760-2014规定,雪糕中甜蜜素、阿力甜、糖精钠的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65g/kg,0.15g/kg,0.1g/kg。只要这些添加剂在合理范围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甜食虽好,不宜贪多。
此外,雪糕和冰淇淋的保质期跨度很大,在6至24个月不等。一般来说过了一年的雪糕不要吃。因为经过一年多时间,冰淇淋所含脂肪会发生氧化,产品口感和品质会下降,而且冰淇淋在冷冻保存的情况下细菌繁衍的速度只是被降低,并不是完全停止细菌繁殖,时间长了,细菌会增殖。“变形的冷食也尽量少吃。”专家表示,因为有些形状变形的冰淇淋,可能由于保存中温度变化,融化又凝固,容易造成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指标超标。
(孙茂强)
《中国食品报》(2021年06月08日07版)
变性淀粉应用前景广泛

变性淀粉是指为改善淀粉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利用物理、化学或酶法处理,在淀粉分子上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淀粉分子大小和淀粉颗粒性质,从而改变淀粉的糊化温度、热黏度等天然特性,使其更适合于一定应用要求的淀粉的统称。
与普通淀粉相比,变性淀粉大多具有糊透明度高、糊化温度低、淀粉糊黏度大且稳定性好、凝沉性小、成膜性优、抗冻性能强及耐酸、耐碱和耐机械性强等优良特性,因此应用广泛。例如,在米面制品中,主要利用变性淀粉良好的增稠性、成膜性、稳定性、糊化特性,主要使用的变性淀粉有酯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在烘焙制品中,主要利用变性淀粉良好的成膜性、高温膨胀性和稳定性;在冷冻食品中,变性淀粉主要起着增稠、改善质构、抗老化和提高感官质量的作用;在休闲食品中,主要利用变性淀粉良好的黏结性、膨胀型、脆性能和蓬松的结构。
常用的变性淀粉有预糊化淀粉、醚化淀粉和复合变性淀粉。功能性变性淀粉主要用于食品、医疗、制药、日用化工等行业,指对人体具有一定保健作用和生理功能的变性淀粉以及环境友好型淀粉基缓释载体、吸附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等,如抗性淀粉、慢消化淀粉、多孔淀粉等。这类变性淀粉的产量没有普通变性淀粉大,但可以显著提高加工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一些国家生产的变性淀粉已得到WHO和FA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认可,同时,对通过审查的多个产品已制订出了相应的使用限量和用法。在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定中,也有食用变性淀粉用量和用法的相关内容,但涉及食用变性淀粉的营养价值及安全性的内容较少,安全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为了提高变性淀粉的食用安全性,应深化变性淀粉的营养价值研究,建立并完善变性淀粉的食用安全学评价体系。另外,在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新产品的开发方面,我国也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来源:食品原料供需服务)
《中国食品报》(2022年01月17日06版)
小麦粉新国标严禁添加任何物质
本报讯 (记者 鲍小铁)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修订后的《小麦粉》国家标准(GBT1355-2021),该标准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据悉,新标准突出营养健康,适用于无添加物的食用小麦粉,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等。同时注重适度加工,将原标准中“特制一等”“特制二等”“标准粉”“普通粉”四个等级调整为“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类别。据测算,以普通粉为例,总出粉率可提高0.5%—3%。
新标准发布后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健康营养产品的需求,同时对于规范和引导小麦粉加工企业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营养健康,禁添任何物质。修订后的《小麦粉》国家标准规定,小麦粉为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小麦)经过碾磨制粉,去除部分麸皮和胚并达到一定加工精度要求、未添加任何物质、能够满足制作面制食品要求的产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品质营养研究所所长孙辉表示,新标准规定小麦粉不添加任何物质,旨在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对粮油产品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并参考了国家小麦粉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小麦粉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中关于小麦粉(通用)中添加物的要求,即“取得小麦粉(通用)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在小麦粉中添加任何食品辅料”。
据孙辉介绍,新标准突出营养健康,适用于无添加物的食用小麦粉,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等。在新标准实施后,添加添加物或添加剂的小麦粉将被列为“专用粉”范畴。
三级加工精度,简化分类等级。“加工精度”为小麦粉中残留麸皮碎片的程度,以麸星的大小及分布的密集程度表示,是面粉质量的关键指标。面粉等粮食加工产品中的脂肪酸值含量越高,则越容易变质,新标准规定“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脂肪酸值(以mgKOH100g计)分别为≤60、80、100。
孙辉介绍,目前市场流通的小麦粉,大多数在3个月内即可销售完毕。即使在高温高湿的地区和季节,普通产品在常温下放置3个月,也都可以满足新标准脂肪酸的要求。
孙辉认为,新标准将“特制二等”并入“标准粉”,保留了低加工指标,为需要加工精度较低小麦粉的消费群体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还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分类等级。“精制粉”和“标准粉”两类均为市场小包装小麦粉供应的主体,而原标准中的普通粉则多为企业专供,很少有小包装市场零售,因此单独划分为一类。新标准一方面满足零售市场对加工精度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企业用普通粉作为食品原料的需求。
突出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目前国内粮食加工行业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精度的现象,产品越来越白、制作越来越精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再贵说,过度加工导致的粮食损失大概在3%~10%,高的可能达到15%左右。为了引导企业适度加工,除了质量等级分类变化外,新标准还取消了面筋值和粗细度的质量要求。
“面筋值大小主要受小麦原料自身品质的影响,与品种基因和种植环境有关,而与加工精度几乎无关。”孙辉表示,而粗细度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是当时小麦制粉工艺水平的体现,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市场对精米细面的消费需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轻碾细磨的现代制粉工艺已经可以做到提取颗粒度相对较高的芯粉。随着现代制粉工艺的发展,粗细度只是加工精度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因此,为了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新标准取消了粗细度定等。
《中国食品报》(2022年02月21日08版)
从儿童酱油到儿童水饺 食品打上“儿童”标签就安全了?
4月16日,趁着周末,北京朝阳居民闻珺来到附近一家大型超市,专程为3岁的儿子购物——短短半个小时,她的购物篮中已经堆满了各种食品,包括意面、酱油、奶酪等,这些食品的外包装上无不标注着“儿童”俩字,有的还在显著位置印着“无添加剂”等字样。这表明,这些食品都是专门供儿童食用。
“成人食品里有过多的添加剂、香精、色素,怕孩子吃了不健康。我和他爸爸上班都比较忙,如果每一餐都要钻研是否适合孩子饮食需要,又不太现实。‘儿童食品’绿色健康,解决了这一难题。”闻珺对记者这样说道。
和闻珺一样,很多家长出于孩子饮食健康的目的,热衷于购买打上“儿童”标签的食品,推动“儿童食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而记者近日采访10多位多次购买过“儿童食品”的北京家长了解到,大家都不清楚也没去了解过“儿童食品”的标准是什么,与成人食品有何区别,主要就是信任包装上的“儿童”俩字。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儿童食品”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呼吁加大监管力度,对“儿童食品”设置相应的食品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多渠道加强对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理性挑选真正适合孩子食用的食品。

网络配图
儿童食品市场火爆
价格高于同类食品
“妈妈,我想吃小鱼形状的面条。”儿子指着货架上的一款“儿童意面”拉着闻珺的裤腿叫道。这款意面被做成各种可爱的形状,有海洋中的鱼类,还有汽车、花朵等形状。闻珺立即拿了两包放入购物篮。
记者在该超市转了一圈看到,含有“儿童食品”字样的商品散布在各个商品区的货架上,如儿童酱油、儿童水饺等,这些商品普遍在外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的色彩鲜艳,有的设计了各种卡通图案,同时印着“无添加剂”“助力成长”“营养”等字样。
还有一些商品,尽管未在产品名称或标签中明确标明是“儿童食品”,但其广告语或外包装上却无不透露出其销售对象就是儿童,例如有一款酸奶的宣传语是“孩子的第一口酸奶”。
记者注意到,现场购买“儿童食品”的消费者数量不少。多位家长告诉记者,买标有“儿童”字样的商品“让人感到放心”。一位家长一下子购买了四五包“儿童奶酪棒”,她说:“既然商家都标明了这是‘儿童奶酪棒’,那标准应该比一般的奶酪棒要高,成分更安全,所以我就一直买这款;孩子也喜欢上面印的艾莎(一款卡通人物)。”
而且“儿童食品”价格不菲,如某品牌300g装的儿童水饺,有虾皇系列、虾仁胡萝卜和儿童馄饨三种不同包装,价格为19.9元至34.3元不等。在该柜台旁摆放的同品牌普通水饺,1kg装的价格为12.9元,在分量多了不少的情况下,价格远低于儿童水饺。
闻珺也明显感觉到“儿童食品”价高的问题。她坦言,从儿子1岁左右开始,她便开始采购“儿童食品”,“儿童食品”的支出已经占到家庭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上,“只要孩子吃得放心,我们的钱也花得开心、安心”。
“儿童食品”在电商平台卖得一样火爆。记者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儿童食品”,搜索到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面食、甜点、香肠、奶酪棒等,其中销量最高的商品月销量达10万+。这类商品几乎都在标题、详情页或商品外包装、宣传照片中显示有“不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字样。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将以10%至15%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而町芒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儿童食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84.8%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也没有主动了解过,什么样的食品才叫“儿童食品”?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夏群英介绍说,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不同的营养需求量会增加。在6个月以前,孩子需要的营养可以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获取。6个月以后,孩子对于铁、锌、维生素等元素的需求量会增加。所以,能够满足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对营养需求的食品,才能真正称之为“儿童食品”。
本质上是营销策略
合理饮食可以代替
在上述超市的调味区货架上,一款名为“有机儿童酱油”的产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查看其配料表并与普通酱油对比发现,这款儿童酱油和普通酱油的成分基本一致,均为水、有机小麦、食用盐等,而两款酱油的价格却相差近一倍。在场的导购员告诉记者:“其实儿童酱油和普通酱油没有什么区别。”
种类繁杂的“儿童食品”,让一些家长挑花了眼。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刘女士说,现在关于“儿童食品”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每款都宣称“无添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我想给孩子买酸奶,去超市一看,有的叫××酸奶,有的叫××乳酪,还有××乳调剂,各种产品上都显示‘儿童’字样,都不知道买什么好了。”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儿童食品’都没有明确的年龄分段和食用提示,好像打上‘儿童’俩字就万无一失了。我身边一些家长和我一样,都是‘盲选’。”刘女士说。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儿童食品”并非食品分类,而是针对儿童营销的食品。其火爆背后,是儿童市场的溢价高和好挣钱。“与其说这些食品有益于孩子饮食健康,不如说这是一种营销策略。”
“现在很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儿童营养需要什么,‘儿童食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营养,只是在商家营销或者跟风之下,去购买市面上所谓的‘儿童食品’,这可能会让孩子在食用时摄入更多有害于健康的物质,得不偿失。”夏群英说。
记者查看一款儿童奶酪棒发现,配料表显示,该奶酪棒含有卡拉胶、山梨酸、食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g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以及较大量的钠含量。
“过高的钠含量,可能会增加儿童血压的风险。”夏群英说,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其成分不仅与普通食品无甚区别,甚至可能有害儿童的健康,如一些调制乳品中含有过多的代糖、香精、色素等,会干扰孩子的味觉神经发育;山梨酸、柠檬酸等添加剂摄入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等。
在她看来,目前所有的“儿童食品”,其实都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可以通过日常的合理饮食和搭配进行替代。她在照顾自己5岁女儿的饮食时,除奶粉与米粉外,从未采购过任何一款“儿童食品”。“普通的食材,经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制作出来,完全能够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比起‘儿童食品’,家长更需要增加儿童饮食的健康知识。”
建立标准填补空白
教育家长正确选择
事实上,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儿童食品”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幼儿配方食品》等相关标准多针对“婴幼儿”群体,涵盖对象为0至36个月的婴幼儿。
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从原料、感官、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儿童零食进行了规范,填补了国内儿童零食标准的空白,但该标准不具有强制性。
近年来,“儿童食品”健康标准的空白引发各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高洁建议,应加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食品包装标识的立法,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完善;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对未成年人食品的营养成分标识、食品添加剂要求、食品安全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姚鹃则在《关于推动儿童食品标准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建议》中表示,应建立健全“儿童食品”标准体系,引导“儿童食品”产业从发展中规范到规范中发展。建议建立《儿童速冻食品》《儿童预制菜(具体菜品)》《儿童糕点》等系列标准,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儿童正餐、儿童加餐、儿童零食等为框架的“儿童食品”标准体系。
有关部门也关注到“儿童食品”的健康标准问题。今年3月23日,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营养标准专家研讨会召开。会议透露,2022年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管理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就是推动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营养标准的制定。新推出的标准将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划分为0到6岁、6岁到13岁、13岁到18岁几个阶段,将从安全营养成分、感官、理化、微生物、污染物以及真菌毒素等7个方面来规范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的具体要求,让青少年儿童食品的安全有规可依。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煜宇认为,除了现有对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标准外,其他“儿童食品”应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儿童药品一样建立科学的标准化认证制度,切实满足儿童阶段的身体、骨骼、大脑等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
在钟凯看来,目前设置相应的“儿童食品”标准难度很大,“从专业角度,你很难提出它与普通食品不一样的安全指标(包括添加剂)。目前‘儿童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健康问题,其背后是不容忽视的合理搭配和适度消费的问题”。因此他建议,一方面,要规范针对儿童的营销行为;另一方面,要教育消费者尤其是家长,在孩子饮食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搭配。
夏群英提议多开营养课程:医院需要多设置营养课程,主要针对就医问诊的孕妇群体,从孕期到孩子出生之后,建立一个阶段性线上课程或线下科普;另外可以在早教班、幼儿园增设营养课堂,让孩子从小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