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亦真亦幻,半梦半醒

2020-02-20 23:08 作者:小心翼翼地  | 我要投稿

所谓虫,是生物,也是现象:像生物一样充满能量与活力,也像自然现象一样稳定有规律。这部作品里融入了很多东西:有的以自然现象为原型,有的衍生自传统的神鬼故事,但不管故事来源如何,作品的世界观都表现得克制甚至说淡漠。虽然说虫带来的超自然现象是时刻存在于剧情中的线索道具,但是从世界观的角度说虫的存在并没有大范围使故事脱出常识范畴,从这个角度说,《虫师》整个作品的各种奇妙事件本身的奇妙程度并没有高过《走近科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奇幻风格作品的调性了:不是那种提供繁杂的世界观,奇妙的想象力,丝丝入扣的细节和无懈可击的逻辑来轰炸大脑的爽快,而是把视角落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上,在这里异常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真正完整丰富整个作品的,是一个个善良的,贪婪的,悠闲的,消极的,乐观的,愚昧的,骄傲的,单纯的,复杂的,人。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跟随着银古的视角,体会这一个个平淡清厉的故事。

虫师

从外貌角度说银古除了标志性的白发绿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现代化衣着,这让银古如此的与众不同,好似水面上一滴油花一样显眼,一样格格不入。银古是一个旅者,是一个医生,这是其在作品内部的人物设定,让他每次都可以深入理解参与故事同时又不至于过分深入,加上外貌上跟传统日式乡村风格的不同,为整个作品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疏离感。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让象征着常识的银古和观众能够达成一致,这也就是我们和主角共有的第三身份:观者。在大部分故事里,虫师本人,只负责提供方法,却很少亲自解决问题。虫师总是保持着善意,却同时无法真的解决每个人心灵的缺陷;虫从来都是中立的,但同时经常带来极端的结果。所以说,这部作品,虫和虫师,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条线索,虫带来问题,虫师带来答案,真正使作品丰富有深度的点,那些矛盾冲突最后都汇聚到了那些普通人身上。

为什么虫师那么好看?因为它描绘了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前面我们说过,与观众达成共情的是作为中立理智视角的银古,所以这部作品虽然每集都充斥着重要角色的情绪波动,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朴素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在这个故事里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人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虫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生活规律,虫师指出人与虫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这个故事里人,虫,虫师,所有人的主观视角出发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最后却迎来了人拒绝虫师,虫摧毁人的悲剧结局。但还有另一种情况:人利用虫完成某种目的,虫师基于观众的普遍视角给出了解决方案却没有被人采纳,结局人收获了幸福,虫收获了归宿,我们和虫师一起带着无奈离开。好了现在有个问题:在虫师里,什么样才算是坏结局呢?上面那两种?那什么又是好结局呢?人在虫师的帮助下驱散虫开启幸福生活?个人的观点会比较反直觉:虫师里所有的结局都非好非坏,和虫本身一样不偏不倚。因为这部番反应的内容更加深刻:这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光河永远是汹涌澎湃,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自然让结局不那么重要;决定者,被爱者,群体,自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让任何一个结局都存在着赢家和输家,也让我在不偏袒任何视角情况下感受不到上述几种结局给我带来情绪上的不同。

结语

最值得我们称赞的永远是作品本身的能量。这种能量不受题材限制,不受环境影响,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这就是作品本身的能量。虫师就是这种最顶级的作品,视角高远落地轻柔,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其中。我看过一段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总结:“虫师源于日本民族最深处的物哀文化,却更进一步,衍生出了一种超然的处世态度”。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已经不止于动漫层面,其表达的正是通透者的感悟,其中内核的浪漫和外在的纷繁,正如那落日的最后一抹晚霞:色彩有如梦中般绚烂飘渺,却又不断用疏凉完善着现实。《虫师》就是这样一部现实与虚幻交接处的艺术品,是一个消解艺术剥离价值的外部环境中,予人完整的美好作品。

亦真亦幻,半梦半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