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依赖美国大豆?中国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为国节约几千亿

最近,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可谓双喜临门,继二氧化碳提取人工合成淀粉后,中国一氧化碳提取合成蛋白质也获得突破,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测试了22秒合成85%蛋白的世界纪录,距实现万吨级的规模化生产不再遥远,都知道蛋白质是形成生物体的主要原料,是生命离不开的能量物质,因此这项能为国家节约几千亿的技术出现后,是否代表未来不再需要依赖美国大豆?

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在自然界是需要生物合成的,需要微生物的固氮功能,需要植物的光合作用构成碳水化合物,然后经过三羧酸循环途径以及复杂的生物转换与酶促反应,最后形成氨基酸,然后才能够合成为蛋白质,但是中国农科院和生物技术公司共同合作,跳过了以往蛋白质通过生物的合成机理,采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加上氨水为原料,合成出可以用来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的“乙醇俊菌蛋白”。

乙醇俊菌最早是在1994年,由比利时科学家从兔子肠道中提取,可以从一氧化碳产生乙醇的厌氧菌,通过饲料所研究团队的进一步分析,充分了解到乙醇俊菌的功能特性和营养价值,并且还发现这种粗蛋白质含量可高达80%以上,18种氨基酸占蛋白质比例高达94%,有10中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及其结构比例接近鱼粉,也就是乙醇俊菌蛋白质的价值要优于豆粕类,按照团队目前的定义,是很有机会做成鱼雷饲料的。
当前中国有大量钢铁厂、铁合金厂、电石厂,这些厂子排放的一氧化碳数量惊人,根据北京首郎生物科技公司的介绍,已经开发出全新的饲料蛋白的获取方式,那就是利用工业尾气进行提炼,工业尾气中大量CO是利用乙醇俊菌合成蛋白的绝佳材料,将尾气中的CO作为碳源,氨水作为氮源,经过厌氧发酵工艺后,实现最快22秒转化成乙醇俊菌蛋白,最终实现从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过程。

据测算中国每年至少会有1.2万亿立方米的有价值尾气,也就是富含CO原料的尾气,如果将这些尾气全部回收利用起来,那么年产1000万吨乙醇俊菌蛋白不在话下,根据专家戴小岚介绍,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的蛋白质当量,可以为中国开辟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途径,而且合成1000万吨蛋白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亿吨,进一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目前乙醇俊菌蛋白作为饲料蛋白已经获得国家承认,通过了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的审定,相关单位也开始计划,到2022年开始进一步扩大乙醇俊菌蛋白的产能,向目标3万吨产进发,一方面将能够助力“碳中和”,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将供不应求,随着中国生物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将会进一步造福国人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