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P138 各位!很不幸这是一个“倦怠社会” 韩炳哲《倦怠社会》

2022-06-26 00:11 作者:元凤鸣  | 我要投稿

•功绩社会取代归训社会:大众自我剥削,归训性的力量(他者)在减弱,或者说被完美地隐藏掉了

•归训社会大家感受的是否定,功绩社会人们感受到的多是“我能怎样”,即打引号的积极性。例:没人要求你,你觉得自己一定能有个好身材,就跑去健身房了。

•归训社会培养出了服从的羊群和不服从的罪犯

•阿兰艾森伯格把抑郁症视为归训社会向功绩社会转型(即后现代)的社会标志

社会学原因上的抑郁症在于后现代的很多人类在无法成就自身时形成了失败的病理学现象,同时伴随着后现代碎片化的、分裂化的社会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匮乏使然。韩炳哲补充到更是因为人们在成就自身的过程中导致了“过劳式抑郁症”,即不仅是筋疲力竭的自我,更是疲惫不堪的心灵:在功绩社会中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活出心中的自我,但又总是频繁遭遇失败和现实的挫折,于是又频繁的贬低自己。

•末人:毫无防御的过度的积极,没有真正的自主性、控制性的,及抑郁的人是一种“劳作动物”,他在没有任何外力强迫下的情况下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同时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当不能继续剥削自己时,抑郁症爆发

•精神分析学家霍尼:如今精神问题不再仅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问题了,弗的性压抑是有归训时代的影子的,人们对性压抑是构建在有一个很明显的“他者”的否定性上的,是超我、社会道德在充当着“他者”的监控角色,归训时代的人每日就活在如此“恐惧的场所”,害怕违背他者;这个时代他者被弱化,多是“应然自我”对“实然自我”的剥削,理想的应然自我比弗洛伊德的他者更主动和魅惑。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在此合而为一。

•这种过度的积极性、过度的自我剥削还可能改变人的注意力结构,碎片化:倦怠社会自我剥削式生活方式使得后现代的很多人几乎都在多线程作业,紧张,注意力分散,没有安全感,人不能深刻和专注,连中间的间隙也不能容忍一丝无聊。以至于文化和艺术难以发展。

•如僵尸一样过度活跃,既死不了,又毫无生气,像普罗米修斯

EP138 各位!很不幸这是一个“倦怠社会” 韩炳哲《倦怠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