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影评 “愿每一个『参宿』都能找到自己的『南河』”
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
友情提示:《深海》并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正如副标题写的那样——“献给每一个走过长夜的你”。准确来说,这部电影的受众是抑郁症康复患者(或者并不处于发作期的抑郁患者)和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群(也许还有自闭人群?)。如果屏幕前的你感觉看不懂这部电影,那么你要么共情能力毕竟差,要么生活特别幸福,我衷心希望看不懂这部电影的大家都是后者。
那么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深海》这部动漫电影的特点

一、画风
其实通过年前官方发出的PV来看,这部影片的画风并不是很出众,甚至会给人一种“PV欺诈”的感觉。万幸的是,在大年初一影片正式上映后,不管是表示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观众,对于《深海》的画风都是持积极评价的。
在对于人物、小场景的刻画上,模型的渲染能力一直在线,并没有出现画风突变的情况,而且建模也十分的细致,有点让人联想起《寻梦环游记》的细腻画风。
而在大场景的制作上,《深海》的画风更是做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直呼“国漫崛起”的水平。从技术力爆炸、艺术性也爆炸的对海底生物的刻画,到展现女主参宿梦中海底世界奇幻壮观的景象时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油画融合的宏大表现力,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制作组强大的技术攻关成果和对美学的独特理解。

总而言之,在画风方面,《深海》在国内可谓是一骑绝尘,树立动漫领域新的标杆;国际上也真的可以做到在西方与迪士尼、好莱坞打得有来有回,在日本也可以与新海诚做到同一水平。拜托以后国内动漫的宣发注意一下,如果自家电影做不到《深海》的水平,就不要说“堪比好莱坞”“国漫之光”了好么(°ー°〃)

二、剧情
《深海》的剧情从总体来讲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唯一的一点小瑕疵就是悬念揭示得有些晚了。电影直到后半段将近四分之三的时候才点出了女主患有抑郁症的事实,直到这时观众才能意识到之前画面表现多少有些奇幻(低情商:离谱)的原因,而在这之后,剧情又进入高潮,导致观众还没好好琢磨明白前面的悬念,思维又被拉回到剧情的快速推进中。
不过要是一口咬定在女主患有抑郁症这件事之前情节没有暗示的话,也未免有失偏颇了。如果是和女主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或者是观察能力比较强、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观众也能从一些细节中推断出来。
总而言之,《深海》的情节刻画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不影响整体观感。不过在人物刻画以及一些伏笔的揭示上,有的朋友提出了不合理的地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方面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哪怕没有那些伏笔的情况下,《深海》的剧情仍然是在线的。٩(๑^o^๑)۶


三、(可能的)社会效应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更有7.4%的青少年重度抑郁。也就是说,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抑郁症,而造成青少年的抑郁症原因大多数与缺少关爱有关,家庭破碎、父母不重视、喜欢的事不被家庭理解……也许这些原因背后还有更多的原因,也许作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我们来说,解决那些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些困难,但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的。当然,对于不同的心理问题,有不同的关爱方法,比如带着自闭症的孩子出去走走,让ta觉得有人愿意陪着ta,从而拾起自信;陪着不被理解的孩子谈谈ta的兴趣,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让ta感到有人能理解自己,;给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送一个生日礼物,让ta感受到这世间有人关心着ta……在我们眼中很简单、很微不足道的一点小小善意,都会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温暖。
也许心理健康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女主参宿的经历中领会到抑郁青少年的痛苦之处,从而多一点对于他们的关注,那么《深海》的社会效应就是积极的。


四、票房不理想的原因
从宣发上来讲,《深海》无疑是业界的失败案例。片方在十月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动作;而电影本身的档期也有问题,没有在节日色彩淡一些的国庆档,而是放在了喜气洋洋的春节档。今年的春节档可谓是各大电影你方唱罢我登场,相对于更注重情感的《深海》,年轻人更愿意去看中国科幻的骄傲《流浪地球2》,追求合家欢的观众则会选择《满江红》;而带娃的家长们则会选择《熊出没》这种轻松、更适合小孩子看的动画。相比之下,《深海》所表现出对心理问题的刻画反而更不适合春节档,等到节日味道逐渐散去、大家又愿意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时候,假期也要结束了。从头到尾,愿意在春节档看《深海》的人也就只有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或者关注中国动漫的那一小部分了。(ᇂ_ᇂ|||)
总而言之,档期不太对,片子也比较挑受众,爱看的人也许会N刷,不爱看的人也许会在电影院睡两个小时。
我并不是说田晓鹏导演和那么多制作人员的努力是不值得的,反而是从电影的精妙程度来看,这不到10亿的票房真的太值得惋惜了。《深海》如果放在国庆档,绝对可以做到票房翻一倍的!
注:截止2023年4月1日10:00,《深海》票房为9.18亿(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五、从抑郁症患者的角度来看电影对人物的刻画
如果让每位观众要给女主参宿打上几个标签的话,那么“懂事”“听话”“内向”“孤独”肯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其实很多缺乏关爱的孩子在他人眼中反而很懂事,不会给家长添麻烦、不会耍小性子也不会跟家长提有点过分的小要求,其实那是因为孩子自己知道:即使耍小性子、提有点过分的要求家长也不会满足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向家长求助,习惯把所有不好的事情的原因揽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波及到了身边的人,就像电影里的小参宿觉得爸爸妈妈离婚的原因是“自己不乖”一样。这种情绪在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心理,最后会产生“既然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那么如果我不在的话一切就会好起来了吧”的心理,接下来的事就无法挽回了。
在电影中,乍一看,参宿是一个很爱笑的孩子,但是,笑的频率高和开朗其实并不是同义词。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参宿的笑都是在为了使身边的人开心,或者使别人觉得她在笑,她的内心其实并没有多么开心,并且参宿总是喜欢把卫衣的帽子带上并且低着头,这些行为正是孤独心态的表现,说明真的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内心,她的心灵和别人之间有一层“无形的墙壁”。她也并非不希望别人能走进她的内心,只是没有其他人可以得到她最深层次的信任,从而打开她的心扉。也许参宿的妈妈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对参宿的拒绝中,她在参宿的心中的位置,也一点点移向了墙壁外面。
“你也不用那么过分懂事,不想笑你就别笑,想哭就大声哭出来,不讨好别人,为自己活着。”
一向泪点高的我,在听到男主南河的这句话后,也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屏幕前的各位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上一段对参宿的心态描写得那么细致,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抑郁症(轻度)患者,几乎跟参宿一样,从小被贴上了“懂事”“听话”的标签,在跟少数能在我的“无形墙壁”中的朋友分别后,几乎一切都笑容都是为了讨好别人、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开心,而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作为一个即将(七个月)就踏入成年的青少年,我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和参宿共情。
懂事、听话,有时候也是孤独的一种表现。


六、写在后面
非常荣幸你能看到这里。我落笔的时候距离《深海》首映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有余,全网上映也有一周多的时间,我希望这个影评能被更多的人发现,也考虑到它可能会石沉大海,不过,就当是记录下心中的感动吧,毕竟,能引起我这么深切共情的电影,《深海》还是独一份。
祝所有的『参宿』都能找到自己的『南河』
2023年4月1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