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海洋之歌》的评价以及对某些负面评价的反驳

上次看这部《海洋之歌》还是在两年之前,记得当时只看了一眼,就被它独特的风格给吸引住了。借着最近B站买到了这部电影的版权,我就在这里又重新看了一遍。
就像我在标题里说的那样,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说一下我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以及对B站一些UP主讨论的看法。(我承认,后者才是重点)
依据这篇文章标题所提示的顺序,我先简单地说一下我本人对于《海洋之歌》的评价。
毫无疑问,我自己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在我的眼里,它几乎就是一件接近完美的艺术品,那温馨而饱满的故事、柔和的配乐、唯美的画风无一不是我所喜欢的东西。我看过的国内外影视作品也不少了,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部作品就在其中之列。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无法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但是,在我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我能说我确实是喜欢这部作品的。
在叙事时间很短的时候,剧情之间连接的僵硬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包括前段时间很火的《复仇者联盟3》在这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不过,对复联这种靠大场面撑起来的科幻片来说,这种剧情上的细节是没那么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偏文艺的电影作品来说,细节往往是决定成败的。而《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在剧情的前后连接上的处理是值得我去赞赏的。
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前后剧情的连贯性是很强的,在揭露出事情的原因之前,几乎处处都埋有伏笔。例如,在本和西尔萨被奶奶带去城市的途中,得知事情的老爷爷把本的奶奶称为“老巫婆”。如果用点儿心思去分析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可以贯穿起整个剧情的。作为一个隐喻,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现实与奇幻的连接点,串联起了两个家庭的相似与纠葛。
除了饱满的剧情以外,这部电影独特的手绘画风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完美地契合了这个温暖的故事,让观众无时不刻不沉浸在一种优雅的氛围里。
总而言之,就我本人来讲,我会给这部作品一个很高的评价。但是,这只是我个人对它的评价而已。凡是一个艺术作品,就总会有一些正面的和负面的评价,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该存在的。但既然我们要给作品一个正面或负面的评价,那肯定是要给出一些合理的理由。如果没有理由,那么我们的评价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就理由本身来说,我们可以完全主观地说“我喜欢(或讨厌)这部作品”,这也算是一种合理的理由,虽然这是不能让他人信服的。如果我们还想把自己的评价宣传出去,让别人也理解或是接受我们自己的评价,那么我们肯定要去找一些客观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结论。如此,理由合不合理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当我在b站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也在评论区和专栏区里看到了一些我认为不怎么合理的负面评价。乍看之下,它们好像也没什么毛病,但是一旦加以仔细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些评论自然让我觉得很难受,最重要的是,在这种评论下面的回复里我没有看到一条合理的反驳,这也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要举出几个我认为不合理的负面评价并予以逐条反驳。也许,在我所列出的那些理由里也有些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在自己的头脑中加以分辨。毕竟如上所说,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法给出一个比较权威的评价。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套路的问题。
有的评论说这部电影套路太多,没法看。说真的,在我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完全懵了。如果不仔细思考,我完全是对这种看法理解不能的,我完全不知道这个“套路”指的是什么。按照我们现在网络上的用法,“套路”一词无非指的就是一些在文艺作品里被人用烂了的固定情节。如果这么说,恕我直言,我真的没有看到过任何其它的作品中有过任意一处相似的情节,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但是,也许原评论用的“套路”这个词指的是它在更广泛范围上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一种在影片创作上的固定程式。如果它本身指的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那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起码说对了一半。
要是不管那些详细剧情的话,这部电影的基本走向确实是按照一种程式来的,但是,这这种理由足以给这部作品一个负面的评价吗?我觉得这是不能的。要知道,这世上不管什么行业都有一些这种行业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心理学的规则才能为来访者提供有意义的心理咨询;作家要遵守语法的规则才能写出好文章;画家也要遵守美学的规则才能画出优秀的作品。而在电影制作的领域也有着相同的道理,镜头剪辑的一百八十度轴线和三十度角的规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规则总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根据这些规则制定出来的计划方案大概就是所谓的套路了。
在这里,我觉得还有必要再详细说明一下在制作电影时的这些固定的套路是哪里来的。毫无疑问,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艺术家们对观众的心理习惯的总结。只要不是特意追求标新立异,创作者们一般都会希望创作出符合观众口味的影片。既然如此,那他们自然就会不断总结观众们的喜好,一旦某种喜好被固定下来,并反复实施相应的策略,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作为一种规则存在了。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反套路的,这会激起观众的新鲜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何尝不是用一种新的套路去取代原来的套路呢?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反套路来写的。设想一下,如果把《海洋之歌》里那些程式化东西都抛弃掉,那么那些我们本可以收获的感动,怕是也会不复存在的吧。那我们去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反驳的第二个论点算是从上一个衍生出来的,也就是审美疲劳的问题。有人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故事看多了会造成审美疲劳,并以此为理由给这部电影一个负面评价。
首先,我必须承认“审美疲劳”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倾向了。在某一刺激物向我们呈现的时间太长的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出厌倦的反应。这种现象在神经科学的层面上来说也是有其存在根据的。当神经突触长时间大量接受同一种神经递质的刺激时,它对该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就会有相应的降低,这也是止痛药吃多了会不管用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评价电影的这个问题上,会不会造成审美疲劳这种论点根本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伪命题。在现代社会里,文学与艺术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可供我们选择的东西有很多。在我们对某种题材的作品已经感到厌倦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选择其它题材的作品。对某一题材的作品感到厌倦或审美疲劳并不能成为我们给它负面评价的理由,我们顶多可以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一部烂片。这两句短语从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
最后,我要反驳一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谬误,即认为《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只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低幼动画。
就从我本人的认知出发来看这种观点,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难道主角是小孩子的电影就只是给小孩子看得吗?难道就因为它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大人就不适合看了吗?在我看来,这完全毫无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的童话有一半是写给大人看的。同样是一部《海的女儿》在大人和小孩子的眼里看到的也许并不是同一个故事。在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认知里他可能只是觉得美人鱼很可怜;在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眼里他会把它看成一个爱情悲剧;等到他长大成人他也许还会看出一些其它的意义。这些意义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同一部作品带给我们的价值。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于《海洋之歌》。且不说故事里的那些伏笔与含义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子很难看懂,就是没有这些内涵,仅仅作为童话故事来看,大人也是未尝不可的。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世上、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纷繁杂事的成年人,偶尔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这两个小时的温馨旅途中,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