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1.1.1.4 二元论和折衷论

2023-10-13 10:2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4、二元论和折衷论


  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两种相反的解答,第三种解答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哲学史上还有表面上好像是第三种解答的流派,这就是所谓二元论和折衷论。二元论宣称,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二者同是世界的本源。这种流派力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调和科学与宗教。但是实际上,二元论不过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不过是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并没有超越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上。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就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主张存在着具有广延属性的肉体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灵魂实体。当他考察自然界的时候,他承认物质是唯一的实体,这时他采取了唯物论的立场;当他考察人类认识的时候,他又主张“天赋观念”,并认为神是决定肉体和灵魂实体的第三种实体,这时他又采取了唯心论的立场。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也是二元论。如列宁所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应存在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1]

  所以,二元论哲学是不彻底的哲学,它们想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个截然对立的哲学,这种企图是徒劳的。

  现代资产阶级唯心论在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强大压力下,已经不便于赤裸裸地重复那些早已破产了的唯心论滥调,于是它们就极力宣扬说,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片面”的,世界的真正本原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东西,或“中立的”东西。它们给这种所谓“中立的”东西起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称,如“要素”、“主体        客体”、“原则同格”、“经验”等等,他们把这些东西吹嘘为哲学上的大“发现”,大“革命”,并说由于这种“发现”和“革命”,它们已经建立了超越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的最“新”的哲学。实际上,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所谓“中立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们的所谓“要素”等等,不过是感觉的别名;它们的所谓“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最新的”、超出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的哲学,不过是改头换面了的老朽不堪的唯心论。这种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论,迫于科学的压力,有时不得不承认一些科学上证明了的有利于唯物论的事实,有时甚至不得不在个别的地方自相矛盾地剽窃唯物论的论点。它们把极端相反的派别的观点毫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以构成自己的体系,这就使得这种哲学成了折衷论的杂碎汤。然而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它们不是唯心论,而只能说明它们是极其混乱的唯心论。列宁在批判这种混乱的唯心论时指出:这一类的哲学只是“一种讨厌的烂泥,就是哲学上的可鄙的中间党派,它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把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混淆起来。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一切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企图,其矛头都是针对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例如老牌和新牌的修正主义者,都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阉割掉,把它和主观唯心论(如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混合在一起,并用这种混合物来为帝国主义的利益作论证。但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只可能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互相对立的答案,劳神费力地寻找哲学上的“新”路线,或者把这两种对立的路线调和起来,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主:

[1]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03页。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359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1.1.1.4 二元论和折衷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