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头晕就是中暑?还可能是这种疾病
眼下正值高温酷暑,自然是中暑高发的时候。但让人容易忽略的是,这也是“热中风”高发的季节,而且已经有不少人中招!
热中风如此高发,眼前的高温可谓是直接的导火索。每年气温超过32℃的盛夏都是中风的高峰期,而当天气温度达到35℃以上,中风的发生率更是比平时高出66%。
1、什么是中风?
中风,医学上称之为“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年,我国约有194万人因中风去世,也就是说,每15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导致脑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中风若不及时医治,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死亡和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
中风通常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出血性中风:也称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脑膜,增加了颅内压力,损伤了周围的脑组织。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例的15%-20%。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指脑血管被阻塞,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脑组织的损伤和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板块阻塞脑血管。80%-85%的中风都属于缺血性中风。夏季的中风也多为缺血性中风,又称为“热中风”。
2、夏季为何更容易发生中风?
中风之所以在夏季高发,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当气温上升到35℃以上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大量出汗后体液丢失,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使得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变缓,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塞脑血管便会引起缺血性中风。
2、高温环境下,人体表毛细血管扩张,为了散热血液也会大量流向皮肤,所以更多的血液集中在体表,造成大脑血流量骤减。这对于原本就有脑动脉硬化、存在供血不足的患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其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
3、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把室内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这样一来室内外温差就比较大,若频繁出入空调房,一冷一热容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血液循环不畅,诱发缺血性中风。
4、夏季闷热潮湿,易使人心烦气躁,情绪起伏大,导致血压的波动,继而诱发中风。
3、如何区分中暑和中风?
炎炎夏日,不仅容易发生中风,还易出现中暑,而且中风和中暑可能出现一些相似的症状,如头晕、四肢乏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嗜睡等。
然而,两者的救治完全不同,如果混淆了这两种疾病,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区分中暑和中风。
尽管中风和中暑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还是可以从症状上将两者区别开来。
因此,区分中暑与中风的关键在于是否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如何快速识别中风?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死和致残的风险!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识别中风呢?
通过观察患者面部、手臂、言语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得了脑卒中,即“FAST”原则:
F(Face):面部,观察是否出现一侧面部下垂或歪斜。
A(Arm):手臂,检查患者是否能举起两侧手臂,是否有一侧无力。
S(Speech):言语,听患者说话,看是否出现言语不清或说话困难。
T(Time):时间,如果发现以上症状,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夏季如何预防中风?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患有以上疾病的人,务必按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药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足饮水
成年人夏季每天的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除白开水外,绿豆汤、菊花茶水或其他淡茶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分多次少量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也不要一次喝下太多水。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口渴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更易出现补水不及时而引起缺水的情况,因此更要注意适时补水。
2、不可贪凉
忽冷忽热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血管也随之收缩。老年人在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应控制在7℃以下,尽量避免频繁出入空调房。此外,不宜过量食用冷饮,像冰的雪糕、啤酒、西瓜和矿泉水等。
3、 保持睡眠充足,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夏季昼长夜短,适当午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不急不躁。当感到烦躁时,可以尝试听舒缓的音乐或进行冥想,或有意识地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4、适度运动
白天避免在户外运动,在凉爽的傍晚,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或喜好进行散步、慢跑、广场舞、太极拳等低强度的运动。
5、定期体检
了解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彭斌,张鸿祺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02):136-144.
[2] 张卓伯.中老年人夏季贪凉小心中风[J].江苏卫生保健,2016(13):13.
[3] [尤先锋.35℃高温时脑中风发生率较平时高66%[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09):79.
[4] 夏雪.高温酷暑警惕“热中风”[J].光彩,2022(08):64-65.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