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杂谈 | 下一个职业“风口”
节选自:宁南山《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最后一小节
前言:这本书由在深圳的中国制造业内人员宁南山于2019年所著,主要通过各类数据比较中国各行各业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在全世界的排名以帮助国人破除偏见,正确认识中国制造实体经济在国际中的位置,并以此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下文摘自本书最后一节:下一个“职业风口”。
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1、以后高薪岗位将集中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相关产业
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都是高薪群体。
但是其实我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5年以上,拿年薪50万元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300万元人民币。华强北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有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80后”“90后”做老板,手下雇用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
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电子产业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地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产业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
大陆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用台湾地区的工程师和主管,也雇用了韩国的工程师和主管,雇用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其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
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从其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4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
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5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3个产业比较的。
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5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2015—2017年3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超过了其他4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5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元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
电子、汽车和制药业,2015—2017年3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汽车品牌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2、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
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工业品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10位的工业品。
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4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4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2亿元,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2015—2017年3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但低于3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价值共计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
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中,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
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
3、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
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但你会发现仪器仪表行业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地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
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威视、阿里巴巴,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
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说,每个产业都在逐渐地“电子化”,并且融入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网络之中。理论上,我们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我们的汽车和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它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所以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
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龙头,但是在手机领域曾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地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地购买专利,以避免被诉讼。
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研制无人机的,但是鲜有人知道大疆已经进入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了。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同时也开展了显微镜业务,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
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和硬件)的竞争(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
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说明了美国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或是最好的出路。
附:从市值排名,判断各行各业的世界市场有多大,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PS:注意,以下排名是市值排名不是世界500强排名。一个看的是公司股票市值,一个看的是公司实际销售收入。一个赌的是未来,一个看的是现在。)
人类未来10年或者说20年最赚钱的行业,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什么ICT公司估值高?因为人们看的是预期,看的是未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前7位都已经被ICT公司占据: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PS:ICT是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的结合,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它涵盖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和传媒业,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是信息的传递、共享和应用。)
全球前7强里,6家是做软件和服务的,只有苹果做硬件。实际上,苹果也是软件公司,软件的价值已经大大高于硬件的价值,这是一个趋势。请注意这不是说硬件不重要。(PS:苹果除了卖手机,还有依靠构建iOS生态闭环,通过App Store进行软件抽成。特斯拉除了卖车,还卖可终生迭代的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小米除了卖手机,还在搞物联网的家居生活IOT设备,企图以小米手机为核心构建物联网生态系统。)
当然问题来了,全球市值20强,排名8~20位的13家公司都是干什么的?有7家是金融机构(银行、投行、VISA支付),另外还有1家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1家零售商沃尔玛,1家医疗产业公司强生,1家日化产品公司宝洁,剩下的2家也是ICT公司,三星和台积电。
市值代表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全球市值20强,除去金融和零售,单看科技公司,12家公司有9家是ICT产业公司。
移动互联网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玩的手机在线游戏、直播、社交、移动支付、手机购物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地说,云计算一般用于数据中心,可以看成是基础设施以及基于需求对设施资源分配,没有云就没有对大数据的汇总和存储,所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总是在一起。云计算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服务器的存储和计算资源进行协调和调用。百度、微软、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中心,都有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服务器,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资源调用和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看成是算法。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你的大脑就是一个拥有数十亿神经触突的云计算中心,能够存储和分配资源。而你的意识就是人工智能,能够听懂语言说的是什么,能够识别图像是什么东西,比方说把你看到的图像和你大脑里存储的图像比对,识别出这是一条狗,这就是人工智能。但是你的意识并不会去决定数十亿个神经触突中哪些参与此次计算,那是你的大脑自主完成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实际上,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边界是模糊的,很难严格区分。也可以这样说,云计算必然会用到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却不只是应用于云计算。
人工智能将会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手机(比如人脸识别)、机器人,甚至一个摄像头都可以应用人工智能。2017年底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如果看嘉宾们的发言,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的公司大佬、所有的行业专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
本文谈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来说,这个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非常明显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处于中美领跑世界的阶段。当然这个领跑,主要是中国跟着美国跑,美国是领跑者,中国是跟跑者。至于其他国家,大多处于重在参与的阶段。
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目标:
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到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应该说,在中国这么多发展规划里,罕见的是人工智能的规划非常霸气和自信,国务院很清楚目前人工智能就是中美竞争,其他国家基本只能重在参与。
用直白的话来说:
第一步到2020年是要所有领域紧跟美国,美国有的我也有,只是落后而已;
第二步到2025年和美国互有领先;
第三步到2030年总体要领先美国,容忍局部落后美国。
中国压倒性的规模优势已经在逐渐形成。
人工智能发展的发动机,其实就是两个——资金和人才。(PS:这几乎是所有新兴行业的发动机,包括环保行业。)
虽然这两项目前美国都领先中国,但是对中国来说,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海量的理工科毕业生,不缺乏高智商的人力资源,只要给予合适的产业环境,他们能迅速地在实际研发中成长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