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轻轨亦地铁——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定义之辩

本文原本是在评论区同网友进行讨论时作出的回复,但鉴于篇幅长、加之这一争辩的话题几乎总能出现在有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出现的视频底下的评论区中,故决定写成专栏投稿,也方便讨论的时候可以直接引用此文。

一、江城第一轨
2004年7月,也就是大约19年前的今天,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
从此,江城便开始了它轨道交通发展和运营的历史。比起现在人们常说的“地铁某号线”,当时的人们面对这条一度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更常用“轻轨”一词来指代它。毕竟,这样一条只有4节车厢、在高架上游曳时发出震耳沉吟小龙,想当然地就可以叫做轻轨。
当然,关于这条空中小龙的称呼的由来,坊间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笔者并未对此进行考证,但听上去也挺有道理:
1号线最开始就是地铁,只是打着“轻轨”的幌子宣传的。
建设地铁的要求比建设轻轨的高,当时是为了方便过审批,所以打着“轻轨”的名义,建设的实际上是一条高架上跑的地铁线路。
时光荏苒,伴随着武汉这座城市蓬勃的发展和建设,二秩光阴已去。截至2022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11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11号线、16号线、阳逻线,运营总里程数达到460公里,车站总数291座。
绝大部分的轨道交通线路,走的都是地下,人们也都称之为地铁。而对于武汉而言,建设一条地铁,似乎也不再需要以轻轨的名头作为幌子了。只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号线到底是轻轨,还是地铁?
说是轻轨,毕竟它确实是在高架上跑,列车编组也只有4节;说是地铁,因为它的车辆规格和参数似乎本质上属于地铁。许多自诩的“老武汉市民”总是坚称,无论如何1号线都是轻轨,武汉人就是这么叫1号线的。但同时也有包括“老武汉市民”在内的人说,1号线是为了获得批准建设之便利而被称作轻轨的地铁。
莫衷一是……
二、现行标准的参考
既然如此,那么何不首先来看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行标准呢,毕竟这是既有专业性、权威性,又在实际的建设、管理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规定。
㈠ 参考标准:中国大陆现行的2007年由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预览:https://www.deliwenku.com/p-4856034.html)
根据该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大类)城市轨道交通GJ2,其下包括七个中类(GJ21-27),其中GJ21是地铁系统,GJ22是轻轨系统,GJ23-GJ27是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城市快速轨道系统等等。
主要的分歧在于对地铁和轻轨的界定,那么主要看GJ21和GJ22的标准之不同。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
轻轨
⑴首先地铁系统GJ21下面又分了三个小类(GJ211-GJ213),主要指标为:
①A型车辆GJ211:车长22.0m,车宽3.0m,定员310人,线路半径≥300m,线路坡度≤35‰,速度≥35km/h,适用于地下、地面或高架
②B型车辆GJ212:车长19m,车宽2.8m,定员230~245人,线路半径≥250m,线路坡度≤35‰,速度≥35km/h,大运量适用于地下、地面或高架
③LB型车辆GJ213:车长16.8m,车宽2.8m,定员215~240人,线路半径≥100m,线路坡度≤60‰,速度≥35km/h,大运量适用于地下、地面或高架
⑵其次轻轨系统GJ22下面分了两个小类(GJ221-GJ222),主要指标为:
①C型车辆GJ221:车长18.9~30.4m,车宽2.6m,定员200~315人,线路半径≥50m,线路坡度≤60‰,中运量适用于高架、地面或地下
②LC型车辆GJ222:车长16.5m,车宽2.5~2.6m,定员150人,线路半径≥60m,线路坡度≤60‰,中运量适用于高架、地面或地下
㈡1号线参数
武汉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使用的车辆为武汉地铁DKZ8型电动车组,由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二期工程完成后,新引进由原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制造的B型车。根据中车长春和中车官网信息显示(https://www.crrcgc.cc/ckgf/g7656/s15215/t266950.aspx),列车受流方式为DC750V 第三轨,编组2栋2拖,列车长度 Tc为19300mm、M为19000mm,车体宽度2800mm,最高运行时速80 km/h,平均运行时速36.6km/h。
此外,参考文献《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车辆技术特点》(http://www.doc88.com/p-513938209125.html)可知:最大坡度35‰,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250m。
对比1号线车辆参数和现行标准可以看出:
① 1号线车长约19m、车款2.8m,符合地铁系统B型车辆GJ212的标准,而不符合轻轨系统的标准;
②1号线运行时速最高80km/h,平均运行时速36.6km/h,超过35km/h,符合地铁系统的标准,而超出轻轨系统的标准。
③1号线的最大坡度最大坡度35‰,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250m,符合地铁B4GJ212的标准;供电电压及方式为第三轨DC750V,也符合GJ212标准。
综上可以初步判断,1号线在标准上属于地铁,而不属于轻轨。
三、其他的事实
武汉轨道交通运营的公司名字为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而不叫“轨道交通集团”。
现在1号线的官方称呼为“武汉地铁1号线”或“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而从未有叫“武汉轻轨”,在官方的层面它也被视为地铁。


四、也是轻轨
说了这么多,似乎无非是为了证明1号线完全就是地铁,而不能被称作轻轨。但这完全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笔者从不想要改变其他人对于1号线的称呼的偏好,更没有让这个称呼统一的企图。
每个人都有在合理范围内选择对一个事物的称呼的自由。但笔者也发现,有的朋友有时候过于偏执和敏感,即便他人并不试图要去纠正他的称呼方式,仅仅只是提出一个东西本质上是什么的时候,这些朋友就会站出来一遍又一遍强调、重申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哪怕没有人想要改变他主观的想法,仅仅只是阐述客观事实。
本着实证调查的原则,笔者用自己有限的精力从一个很小的方面——现行标准——切入这个“轻轨还是地铁”之争,来阐述笔者的观点,以及在这个角度上的客观事实。无意将观点强加于任何人,同时也欢迎大家不论观点是相同还是相左,从更多其他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当然,笔者认为一种讨论是没有意义和无聊的:那就是一口一句“老武汉人如何如何”,那就是单纯地宣泄自己的主观立场,那就是不去调查和研究而不断复读自己的固有观念。毕竟笔者本人也是武汉人,小时候在武汉生活,现在在武汉上大学;以前也曾认为1号线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叫做地铁,但当了解了背后的知识,便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话说回来,无论如何,轻轨这个名字其实也有它独特的价值。它是武汉轨道交通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1号线的轻轨和地铁名字之争论,不仅反映出武汉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更是武汉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缩影。
轻轨这个名字诚然也承载着武汉人对于过去的情怀。但正如武汉城市宣传口号所说:武汉,每天不一样。在珍惜和怀念过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面向新的明天,拥抱变化的事物。至于这样一个名字——轻轨还是地铁,说到底也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最后,我想说
1号线,亦轻轨,亦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