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轻巡洋舰发展史

(题图为“神通”号轻巡洋舰)
“轻巡洋舰”在伦敦海军条约签订以前,是一个很难用于定义的词汇。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就相继建造了一系列使用蒸汽轮机而使航速较快的中小型巡洋舰用于担负侦察、驱赶敌方驱逐舰、引导己方驱逐舰雷击等任务。但是当时“轻巡洋舰”这个分类并未出现,德国人为自己高速巡洋舰分类为小型巡洋舰,而英国人则沿用19世纪沿袭下来的传统将其分类为二等巡洋舰。在非官方的场合,这些高速巡洋舰也被称作“侦察巡洋舰”——因为她们最适合也最常被应用的任务就是侦察。直到1914年,使用油煤混烧锅炉、最高航速可达28.5节的“阿瑞图萨”级(林仙级)服役,“轻巡洋舰”这个名词才正式走进人们视野。这个词在一战期间被用来广泛指代一切使用油煤混烧锅炉、担负侦察任务的高速中小型巡洋舰。直到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轻巡洋舰”才开始指代那些使用6.1英寸或更小口径主炮的巡洋舰。

而对于日本来说,旧日本海军从未正式使用过“轻巡洋舰”这个分类。由于其分类体系师承自19世纪的英国,即便1912年进行了一次修正,其分类依旧是按照“一等巡洋舰”和“二等巡洋舰”来进行。即便在二战前,造船部门会在计划中根据军舰的不同用途来将其分类为“甲巡”“乙巡”“丙巡”,但是官方也从未使用过这种分类。不过在非官方场合以及战后研究中,依旧遵循国际惯例,将条约前用于担负侦察任务,及条约后主炮口径小于6.1英寸的巡洋舰称作“轻巡洋舰”。
1.日本最初的轻巡洋舰——天龙级与7200吨侦察巡洋舰
日本对于轻巡洋舰的需求最早源于一战爆发。在1910年制订八八舰队扩充计划的时候,由于轻巡洋舰的概念还未正式诞生,其内容仅仅包括4艘二等巡洋舰,而这二等巡洋舰计划中是筑摩型防护巡洋舰的改进型。同时由于英日同盟的关系,英国向日本传授了自己在中小型巡洋舰上的建造使用经验,因此1911年,时任海军大臣斋藤实对计划做了一个小修改,在其中添加了两艘专职的侦察巡洋舰。1914年6月,接替斋藤实担任海军大臣的八代六郎又将侦察巡洋舰的数量修改为3艘,并且将吨位设定为6000吨,还计划使用正在研发阶段的20cm主炮。不过随着1914年日本加入一战,导致日本海军需求改变,原计划于当年12月开始的八八舰队计划第一阶段“八四舰队案”也只得推迟,不过这也给了海军足够的时间去调整。由于一战爆发时,日本仅有2艘远洋驱逐舰(“山风”号和“海风”号)以及2艘小型驱逐舰(“樱”号和“橘”号)可用,加起来的数量甚至还没德国远东舰队的巡洋舰多,因此日本急需大量的驱逐舰来执行护航任务。1914年8月28日,八代六郎下令暂停其他舰船的建造,紧急建造10艘665吨级的二等驱逐舰。不过根据英国传授的“驱逐领舰”概念,这些驱逐舰仍需要一些更大型的舰艇来作为她们的旗舰,引导他们发动鱼雷攻击。1915年,时任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提出战时补充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了两艘小型巡洋舰用于引导新造驱逐舰,并同时担负一些因战时推迟的侦察巡洋舰的侦察任务。当年9月13日,补充案获得内阁通过,海军军令部也决定在1916年内开始的八四舰队案第一阶段(大正五年度计划)内优先开始将经费用于建造两艘小型巡洋舰(其他内容包括一艘战列舰,驱逐舰一艘,潜艇3艘,给油舰一艘)。

不过由于由驱逐领舰引导驱逐舰队(日语称水雷战队)进行大规模鱼雷攻击是当时的新兴战术,作为引领驱逐舰队的轻巡洋舰也是一个新兴概念,因此日本人并不知道设计建造这样的军舰应该从何入手。英国基于英日同盟的立场,向日本提供了诸多经验参考,例如领舰应该拥有类似的鱼雷攻击能力,有足够的航速,吨位不需要太大,防护只需要能够抵挡驱逐舰级别的主炮即可。舰政本部参考英国C级巡洋舰,将吨位设定为3500吨,为了高航速而将舰体长宽比设定在11以上,舰型设计则基本可视为早先设计的矶风级(日本官方称谓为天津风级)一等驱逐舰的放大,武备也同矶风级完全布置在中轴线以取得配重平衡。主炮方面,3500吨小型巡洋舰计划采用新研发的三年式50倍径14cm舰炮,这种主炮相对于引进自英国的四十一式15cm炮对装填手的负担更小,更适合体格较弱的东亚人,日本计划在八八舰队内的所有新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也都使用这种炮作为副炮。鱼雷方面,使用两座三联装21英寸鱼雷发射管,以保证同矶风级相同的雷击能力。轮机方面,日本引进了英国的布朗-寇蒂斯高压蒸汽轮机,并使用了当时并未广泛使用的纯重油锅炉以提供更高的出力。防护方面,则以美国驱逐舰广泛使用的102mm主炮为防护目标,主装甲带厚度为63mm。

1916年2月24日,八四舰队建造案正式获得通过,同年5月13日,第一阶段预算下发,两艘小型巡洋舰共获得910万日元预算,并分别被命名为“天龙”和“龙田”。两艘小型巡洋舰被分类为二等巡洋舰,因此根据1912年修订的命名标准,以河流命名。同年底,天龙级设计方案通过,与1915年时研发时的技术标准差别不大,只是为了巡航经济性而添加了两座油煤混烧锅炉。1917年,两艘天龙级相继开工,并均在1919年服役。尽管官方分类仍为“二等驱逐舰”,但是这两艘天龙级在民间被非正式地按照英国标准被称为“轻巡洋舰”,天龙级也被视为日本轻巡洋舰的开端。

在八四舰队案获得通过并进行设计建造工作的同时,原本计划在该案期间建造的侦察巡洋舰并没有停止设计论证工作。原本在八代六郎在任海军大臣期间,侦察巡洋舰的吨位被设定为6000吨,航速也仅仅在30节左右,但是随着一战进行,各国侦察巡洋舰的吨位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火力也是越来越强,日本海军认为早先设定的技术标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1916年9月22日,海军军令部下发了新的技术指标:设计排水量7200吨,航速36节,至少12门14cm主炮,4座新研发的双联610mm双联鱼雷发射管,3英寸主装甲带,6000~8000海里/14节的续航能力。而同时由于吴港造船厂正在开发新型的20cm主炮,新型侦察巡洋舰也将换装20cm炮列入计划方案。
2.在摸索中前进——5500吨轻巡洋舰和8000吨侦察巡洋舰
随着八四舰队案第一阶段的预算在1916年初陆续下发,原定于当年制订的第二阶段建造案却迟迟没有敲定,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海军想要观望自己设定的假想敌美国会有一些什么新动作,继而据此调整自己的造舰方针。1915年前后,美国提出了“A navy second to none”(海军排第二就等于没有)的方针,决定建造一支规模超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1916年8月29日,按照该方针制订的造舰计划获得通过,其中包括一型高速侦察巡洋舰。日本人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在9月22日下达了新的侦察巡洋舰指标(即为上一节提到的7200吨侦察巡洋舰),也立即决定在八四舰队案第二阶段加入3艘该型侦察巡洋舰与6艘3500吨小型巡洋舰。3500吨计划在天龙级上稍做改进,增加武备和通讯系统,并换用更大功率的轮机,后世多称此计划为改天龙型。加入3艘侦察巡洋舰和6艘改天龙型的八四舰队案第二阶段(大正六年度计划)在1917年7月14日获得通过(其他内容包括3艘战列,2艘战巡,28艘驱逐,18艘潜艇,3艘特务舰),并计划在1924年完成全部八四舰队案的建造计划。侦察巡洋舰每艘获得691.5万日元的预算,而改天龙型预算则与第一阶段的天龙型相同。

然而舰政本部在研究了天龙级的改进方案之后发现,天龙级的舰体内空间过于狭小,根本没有多余的改进升级空间。而且天龙级的航速只有33节,距离计划与其同期建造的一等驱逐舰(后来的峰风级,39节)和二等驱逐舰(枞级,36节)计划中的航速指标都差距太大,而天龙级狭小的舰体也不允许她换用更高出力的锅炉和轮机。与此同时,在1917年中,日本海军从情报部门得知了美国在1916造舰计划中侦察巡洋舰的详细技术指标:7100吨、35节、8门6英寸主炮、2座双联鱼雷发射管,而天龙级甚至连美国新型侦察巡洋舰的脚步都无法赶上,7200吨侦察巡洋舰相较之也没有明显优势。海军军令部立刻决定修改计划,7200吨侦察巡洋舰的计划被再度推迟以修改设计方案使其能够保证对美国侦察巡洋舰(后来的奥马哈级)的优势,3500吨改天龙型小型巡洋舰的计划则被废弃,空出来的共9艘巡洋舰的预算将被用于建造9艘中型巡洋舰,并且中型巡洋舰需要同时胜任水雷战队旗舰和侦察舰职责。中型巡洋舰的吨位被设定为5500吨,总预算4800万日元。海军要求5500吨级轻巡有至少36节的航速、7门14cm主炮、8根鱼雷发射管,同时要求其具有铺设水雷的能力,以及足够的空间安装通信指挥设备以完成指挥水雷战队的职责。1917年8月,5500吨轻巡头两舰的订单下发,分别命名为“球磨”和“多摩”,不久后第3-5号舰的订单也下发至造船厂,分别获得“北上”、“大井”、“木曾”的舰名。这5条同期下发订单的5500吨轻巡洋舰被称作“球磨”级。

不过尽管订单早早下发,设计工作其实尚未完成。为了节省时间,担任5500吨级轻巡洋舰设计主任的河合定二决定参考英国C级后期型和D级,使用相似的舰型和甲板布置,武备也不再像天龙级一样全部排列于中轴线,尤其是鱼雷发射管,基本是完全按照英国设计,配置于舰舯部两侧的二层甲板上,左右舷各两座双联装。轮机方面则使用4台国产高压蒸汽轮机,与天龙级相比增加一座以达到增速效果;锅炉则相比天龙级只增加了两座小型燃油锅炉,并且由于锅炉舱布置与天龙级基本相同,其也采用了与天龙级相同的三根烟囱,并且位置也基本一样。防御上则维持与天龙级相同的水平。一艘5500吨轻巡洋舰的预计造价为600万日元,因此在八四舰队案中分到的4800万日元预算只够造8艘,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第9艘的计划搁置,另做打算。1917年底,设计方案完成,“球磨”号与“多摩”号在次年即开工,而后三艘则在1919年开工。

在球磨级进行设计工作的同时,日本海军同时也在审视7200吨侦察巡洋舰的技术指标。不过舰政本部研究后认为,其参数其实已经足够对抗美国正在设计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并不需要做太多修改。于是舰政本部仅仅是将吨位指标提升到8000吨,并指示各造船厂继续之前的技术工作。1918年初,一些方案被提交到舰政本部,她们均使用5~6座双联14cm主炮炮塔,保证单侧齐射火力可以达到10~12门炮,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换装单装20cm主炮。不过随着1918年底一战结束,事情又起了新的变化。
3.战后的新形势——后续的5500吨轻巡,夕张和7500吨侦察巡洋舰
1918年3月,已经完成八八舰队计划第二阶段规划设计工作并下发预算的日本海军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的规划工作(大正七年度计划),这一阶段也被称作八六舰队案。八六舰队案包含2艘战列巡洋舰、3艘5500吨中型巡洋舰、27艘驱逐舰、48艘潜艇和6艘特务舰。由于7200吨侦察巡洋舰的方案尚未得到更进一步的审视论证,因此没有进入八六舰队案。1918年3月12日,八六舰队案获得通过,预算下发。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单船造价水涨船高,在八六舰队案内的每艘5500吨轻巡都获得了略高于600万日元的预算。同时为了补贴仍在进行中的八四舰队案建造,海军为其申请到了600万元以上通货膨胀补贴,由于资金问题被搁置的第9艘5500吨轻巡的计划也终于可以再度拿出来讨论了。不过如前所述,一艘5500吨轻巡的造价就要600万日元以上。这拿来为整个计划做补充的钱显然不能只用于建造一艘巡洋舰,因此海军最后还是决定,将第9艘5500吨轻巡的计划废弃,转而建造一艘3000吨级的小型巡洋舰,并计划在其身上做试验,看看一艘小型巡洋舰能否达到一艘中型巡洋舰的战斗力。与此同时,由于61cm口径鱼雷的发展成熟,再加上战争经验表明飞机能够更好地完成侦察观测任务,舰政本部决定在八四舰队案中尚未下发订单的三艘5500吨轻巡上使用61cm鱼雷,并加装水上飞机设备。


不过由于1918年的建造计划已经被排满,以至于北上、大井、木曾三舰都要排到1919年,八四舰队案最后几艘中小型巡洋舰的订单直到1919年中期才下发。1919年7月17日,八四舰队案最后3艘5500吨轻巡的订单下发,预计1920年开工,三舰被分别命名为“长良”、“五十铃”、“名取”,设计师按照之前要求提交了将球磨级的21英寸鱼雷发射管更换为61cm并加装水上飞机设备的方案,该三舰便立即决定按此方案建造,后世因此称其为“改球磨型”或“长良型”。两个月后,舰政本部决定八六舰队案中的3条5500吨轻巡也按此标准建造,并选定了“铃鹿”、“水无濑”、“音无濑”作为备选舰名。不过由于八六舰队案的建造合同预计于1920年才会下发,在下发订单时这三舰并未使用前一年选定的备选舰名,而是使用了“由良”、“阿武隈”和“鬼怒”。舰政本部为八六舰队案中的5500吨轻巡选定备选舰名的时候,也同时为八四舰队案中最后一艘轻巡——3000吨级试验轻巡选定了“绫濑”的备选舰名。不过由于3000吨轻巡的方案需要全新设计,直到1921年其订单才下发至造船厂,并最终获得了“夕张”的舰名。
尽管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不久,5500吨轻巡的设计方案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调整,但是同样的事情却不适用于8000吨侦察巡洋舰。日本海军原本计划在1919年开始八八舰队计划最后阶段——八八舰队案第一阶段的规划,并打算在其中加入一艘8000吨侦察巡洋舰和一艘5500吨轻巡,但是由于战争结束,造舰的紧迫性消失,日本内阁决定将所有的造舰计划都向后延期至少一年,以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八六舰队案的建造最早也只会于1920年开始,更不要提下一阶段的八八舰队案。不过就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参观了英国在1919年7月新服役的霍金斯号大型巡洋舰(1920年访问日本),对她单侧6门7.5英寸火炮的火力印象十分深刻;于此同时情报部门也获悉,美国将在新型侦察巡洋舰(奥马哈级)上安装更多的主炮。这样无论是霍金斯级还是奥马哈级,对日本的8000吨侦察巡洋舰都会形成火力压制,海军军令部当即决定在新侦察巡洋舰上使用尚未完成测试的20cm舰炮作为主炮。由于此前在参观完英国霍金斯号后,造船大佐平贺让就对其设计十分着迷,回家后就着手完成了一型7500吨、35节、装备6门20cm主炮的侦察巡洋舰的草图绘制,因此在得知海军变更要求后,他立即将这个方案提交给本部。舰政本部在讨论后决定,就以此方案为基础进行下一步设计,并制定造船中佐藤本喜久雄为平贺让的助手,甲板布置等一些创新的技术细节可以在3000吨级试验轻巡(即“夕张”)号进行先行验证,由此该型巡洋舰的主设计任务也被指派给了平贺让。

1920年8月1日,八八舰队计划最后一阶段——即八八舰队案终于获得内阁通过,海军获得了建造4艘侦察巡洋舰(8000吨/7500吨)和8艘中型巡洋舰(5500吨)的预算。尽管每艘5500吨轻巡获得的预算仍然是600多万日元,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在1920年时其造价已经突破800万日元,而侦察巡洋舰(预算800多万日元)的预计造价早已突破1100万。由此,日本海军决定调整方针,在1921年度先行下发4艘中型巡洋舰的订单,其后的订单根据财政状况再做调整。1921年3月19日,4舰订单下发,被分别命名为“川内”、“神通”、“那珂”、“加古”,后世称为“川内”级。川内级相比于长良级几乎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一根烟囱——由于其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燃油消耗,相比于长良级增添了两座油煤混烧锅炉,增加了一个锅炉室,因此多了一根烟囱。
与此同时,3000吨级试验轻巡的设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军方对其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达到5500吨轻巡同等的作战能力,因此要求她有同等的侧舷齐射火力和雷击能力(6门14cm主炮+4发鱼雷)、同等的航速(36节)和接近的续航能力(5500海里/14节)。由此,平贺让开始在其上使用大量他在绘制7500吨侦察巡洋舰草图时使用的新理念,包括:
整合烟道以减少甲板上烟囱数量,并减少排烟对舰桥的影响
主装甲带与主装甲甲板同时作为舰体结构而不再设置结构背板,以节省结构重量
在主装甲甲板上方使用装甲烟囱来强化核心防御
将军官居住舱移到舰体前方
仅使用重油锅炉而不再使用油煤混烧锅炉
使用一个造型奇特的舰艏,其下部被截掉了一部分
除此之外,该型巡洋舰还使用了此前为8000吨侦察巡洋舰设计的双联14cm主炮炮塔,并将两座双联61cm鱼雷发射管置于中轴线,以满足火力需求。1921年12月23日,藤本喜久雄完成了各项细节设计,订单下发至造船厂,3000吨试验轻巡获名“夕张”。次年6月,夕张开工。

4.突变——条约时代前期的日本轻巡洋舰发展
尽管日本海军在1920年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八八舰队案计划预算,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国内吃紧的经济形势令日本决定参加1921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军备限制谈判。1922年2月3日,《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日本因此叫停了八六舰队案和八八舰队案中大部分舰艇的设计建造工作。同年3月22日,时任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同舰政本部进行研究后,发布了一份符合条约限制的造舰计划,八八舰队案中4条侦察巡洋舰和4条中型巡洋舰的计划被取消(八八舰队案包含8艘中型巡洋舰,另外4艘没取消是因为如上文所描述,已经在1921年以川内级的名义下发订单了),取而代之的将是8艘大型巡洋舰,其中4艘为平贺让主导设计的7500吨侦察巡洋舰,另外4艘则为条约规定的最大尺寸巡洋舰——10000吨大型巡洋舰。这8艘巡洋舰后来分别成为古鹰级、青叶级和妙高级重巡洋舰。1922年6月,夕张开工后不久,舰政本部接受了7500吨侦察巡洋舰的设计方案,正式将其分类为“一等巡洋舰”,首舰也获得了用山名命名的待遇——“古鹰”号。不久后,已经开工的川内级4号舰“加古”的建造工作也被叫停,舰名则移用至第二艘7500吨侦察巡洋舰,后来成为古鹰级二号舰“加古”。

由于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没有发展出任何的轻巡建造计划,日本海军在这一时期仅仅是对较早服役的5500吨轻巡进行了一些现代化改装,包括在球磨级和长良级的桅杆顶端设置侦搜平台以扩大索敌范围,球磨级也加装了水上飞机滑道以使用水上飞机。不过后来发现,这种水上飞机滑道效率很低,而且5500吨轻巡也没有回收水上飞机的能力,因此在1929~1930年前后,5500吨轻巡均拆除了该设备,而在舰体后部安装了一个弹射器(球磨级、长良级安装在第5、6号主炮塔之间,川内级安装在6、7号主炮塔之间),并在后桅上安装了一个起重机吊臂。从1929年起,5500吨轻巡开始对舰桥进行现代化改装以适应现代化海战,包括为舰桥添加一个固定顶(以前是个软顶)、抬高舰桥位置、使用新型号的主测距仪和探照灯、增加观测平台等。而长良级和川内级原本位于舰桥下方的水上飞机机库则因为水上飞机设备的变更成为了了空余空间,因此长良级和川内级将此空间用于安置舰队指挥所。



5.“惊人的违约舰”——横空出世的最上级与利根级
尽管30年代以前,日本人从未把目光投向新轻巡的建设上,但是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改变了一切。条约规定,主炮口径大于6.1英寸的巡洋舰为A类巡洋舰,小于或等于的为B类巡洋舰。而日本只能够拥有10.84万吨的A类巡洋舰和10万吨的B类巡洋舰。而日本由于在20年代着力设计建造了4艘妙高级与4艘高雄级,再加上因主炮口径而被归类为A类的古鹰级与青叶级4舰,日本已经没有多余的吨位去建造更多的A类巡洋舰(即重巡洋舰)。日本人只能将目光投向B类巡洋舰(轻巡洋舰)。尽管彼时日本海军内服役的B类巡洋舰总吨位也已经有超过9万8千吨,但是4艘老掉牙的利根级和筑摩级防护巡洋舰即将寿终正寝,两艘天龙级也会在1935年迎来20年舰龄而可以被替换,再加上1936年之后可被替换的球磨号与多摩号,日本在1936年之前可以有3万5千吨的轻巡配额可以使用,而到了1937年,北上、大井、木曾三舰又会提供1.65万吨的替换配额,因此舰政本部决定,在1936年前建造4艘8500吨级的轻巡洋舰,1937年再追加两艘8450吨级的轻巡洋舰,以用满这些配额。1931年,内阁通过了建造6艘轻巡的计划(即丸一和丸二计划),并为每艘轻巡下发了将近2500万日元的预算。同年,海军也修改了分类标准,一等巡洋舰被定义为主炮口径大于6.1英寸的巡洋舰,二等巡洋舰被定义为主炮口径小于或等于6.1英寸的巡洋舰。
不过日本人并不会如此循规蹈矩,他们决定新造这个此前将近10年都被他们忽视的舰种,仅仅是想钻条约空子。由于美国在条约中获得的A类巡洋舰配额高达18万吨,日本想要平衡这个最大假想敌的巡洋舰力量,就只能寄希望于B类巡洋舰也同时拥有A类的战斗力。而在日本海军设想中,二等巡洋舰没有与一等巡洋舰作战的能力,其作用仅仅是引导水雷战队发动鱼雷攻击,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因此,舰政本部为新轻巡设定了以下的技术指标:
使用15门15.5cm火炮作为主炮,并安装于5个三联装炮塔中。这5个三联装15.5cm主炮炮塔应随时可更换为双联装20.3cm主炮炮塔
安装4座4联装61cm口径鱼雷发射管,应安装于上层甲板,两舷各两座
弹药库应能防护20cm穿甲弹,轮机舱能对应15.5cm穿甲弹的打击
最高航速37节,14节经济航速下有8000海里的续航里程
主要作战任务与一等巡洋舰相同,保护己方舰队,打击敌方舰队,并担负一定侦察任务,主要作战对象为英美重巡洋舰
这一份指标相比于条约前为新型重巡(改高雄型)设定的指标,除了吨位和主炮口径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海军部也理解,8500吨的吨位并不能满足这等要求。因此在舰政本部指定藤本喜久雄为8500吨轻巡的设计主任后,将吨位限制修改为9500吨。但是对外公开时,日本海军仍宣称该级舰吨位为8500吨。

然而即便限制提高了1000吨,想要将新舰吨位控制在9500吨以下依旧难上加难。藤本喜久雄采取了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用以完成设计。尽管舰体与舰型设计与高雄级差别不大,但是他计划在钢板连接处采用新兴的电焊技术而非传统的铆接技术以节省铆钉重量;上层建筑计划大面积使用铝合金以减重;缩小锅炉舱,将锅炉数量由高雄级的12座减少为10座,只设置一座烟囱等。1931年10月,设计方案被接受,一号舰在吴海军造船厂开工,不过此时该舰仍未获得命名。1932年8月1日,已经开工的一号舰和二号舰分别获得“最上”和“三隈”的名字,是按照二等巡洋舰标准的河流命名的。一年后,三号舰和四号舰则获名“铃谷”、“熊野”。
1934年3月12日,最上号下水前夕,日本海军发生了友鹤事件,导致日本海军开始重视这些伦敦海军条约后设计的军舰的重心和复原性问题,最上级当然首当其冲。1934年11月,福田启二接替因友鹤事件而担责被革职的藤本喜久雄出任最上级的设计主任,他上任后立刻下令修改最上级的设计以使其拥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复原性,措施包括:
修改上层建筑设计。原方案中类似高雄级的高大舰桥被缩小,高度降低,原计划使用的四脚塔式主桅也被替换为一个三脚桅
水上飞机机库、位于主桅上的副射击指挥所以及中部探照灯平台被取消,副炮甲板被延长,延伸的部分安装停放水上飞机用的轨道
降低船体内中层甲板和下层甲板的位置并减薄其厚度。不过由于最上号和三隈号船体已经完成建造,这项改造仅用于铃谷号和熊野号
降低副炮甲板高度使其与露天甲板更近,在铃谷号和熊野号上副炮甲板的宽度也将被缩减
添加压舱设备,使军舰在轻载的时候能在船底灌入更多压舱水以保持平衡
除去这些稳定性相关的修改,福田还将最上级的鱼雷发射管向后移至水上飞机弹射器下方,以最小化舰载鱼雷爆炸时可能对舰桥产生的损伤;原计划作为副炮的单装12cm十年式火炮也被替换为双联12.7cm八九式高平两用炮;铃谷号和熊野号则计划将原定的10座锅炉进一步削减为8座。

1935年3月,尚未完成舾装工作的最上号开始了海试。海试中的最上号令英美极为震撼,一方面表示不相信如此之大的军舰居然只有区区8500吨(“他们(日本人)要么是用纸板造了一艘船,要么是在说谎”——英国海军建设总监亚瑟·琼斯),另一方面也纷纷开始设计建造自己的重火力轻巡以应对最上级。尽管在试航中,其稳定性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其由焊接技术制造的船体却出现了重大问题。在高速试航中,最上号螺旋桨附近的一些结构钢板变形,一些连接钢板脱落,油箱钢板则出现大面积裂缝。更有甚者,舰艏的结构钢产生了弯曲,而舰体中部的一些舰体结构钢也产生了严重的变形。最上号不得不入坞进行修理,直至7月份才修理完毕出坞,并正式加入日本海军服役。一个月后,二号舰三隈号服役,两舰均被编入第四舰队参加演习,并在9月26日一同遭遇了载入史册的台风。在台风中,最上号和三隈号(最上更严重一些)的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变形,电焊连接处多处开裂,前部主炮塔旋转机构严重受损,两艘服役不到两个月的新锐巡洋舰不得不再度入坞修理,并在11月连同正在准备进行海试的三号舰“铃谷”退出现役编入预备役。史上称这次事故为“第四舰队事件”。第四舰队事件令日本完全放弃了电焊技术,而转入预备役的“最上”、“三隈”、“铃谷”以及尚未完全建成的“熊野”都开始使用铆接技术重新建造船体,而这也导致最上级重量再度增加——重建完成时,最上级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超过1.1万吨。不过由于1936年日本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谈判,超重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了。而重建时,也有人提出过将最上主炮拆除以安装更多双联装八九式12.7cm高平两用炮成为防空巡洋舰的设想,不过随后也不了了之。

1933年10月,由于4艘8500吨轻巡(最上级)的订单均已下发,舰政本部开始着手计划于1937年建造的两艘8450吨轻巡的设计方案。起初设定的技术指标与最上级基本一样,因此设计工作也很快完成,与最上级别无二致。1934年12月1日,一号舰在长崎三菱造船厂动工,并被命名为“利根”。一年后,二号舰也在同一个造船厂铺下龙骨,获得“筑摩”的舰名。不过由于第四舰队事件,两舰的建造工作随后都暂时停止了下来,这段时间里舰政本部也同时审视了海军的需求。海军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侦搜能力,希望获得一些专职侦察的舰艇。舰政本部据此决定,将“利根”、“筑摩”二舰设计为能携带更多长程水上飞机的侦察巡洋舰,以提供海军急需的侦搜能力。为了搭载更多的飞机,利根级相比最上级减少了一门主炮,而由于海军希望该型军舰在进行主炮射击的同时能够进行水上飞机的操作,设计主任福田启二将4座主炮塔全部移至舰桥前方,而舰艉则成为了专门用来操作水上飞机的飞行甲板。

尽管利根级两舰计划搭载同最上级相同的三联15.5cm主炮炮塔,但是由于在日本退出条约体系,而伦敦海军条约到期的1937年1月1日,两舰都没有下水,因此在1利根号下水舾装之时,就直接装上了20.3cm的主炮。而随着1939年,最上级也开始换装20.3cm口径的主炮,英美这才发现日本人真正的目的不是建造比别国更优秀的轻巡洋舰,而是为了突破条约限制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最上级也因此被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

6.后条约时代的新需求——老轻巡的改造计划与丸四计划舰
1935年前后,由于军舰面临的航空威胁越来越大,英国人将一些一战老巡洋舰改装为专职的防空巡洋舰,因此日本人决定效仿自己的老前辈,研究将满足一线作战需要的一些老轻巡进行防空特化改造的可能性。舰政本部于1936年提出了将天龙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的方案,不过由于当时各造船厂已经是满负荷运转,军令部没有为其申请预算,改造方案也就被搁置。

就在舰政本部研究将天龙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的同时,海军发展出了一套针对美国海军的九段舰队决战设想,该设想里包含一个由巡洋舰队在夜里突袭敌方泊地,并用鱼雷给予对方舰队先行打击的战术。为了实行此战术,除了需要重雷装的一等巡洋舰外,还需要一型专用的雷击巡洋舰作为雷击战主力,其不需要装备火炮,而打击警戒舰或追击舰的任务则由一等巡洋舰完成。海军认为他们需要三艘这样的雷击巡洋舰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雷击舰队,因此选定了北上、大井、木曾三艘5500吨轻巡作为改装目标,并要求舰政本部尽快完成方案设计和改装。舰政本部在1938年8月完成了方案设计,设计上计划拆除北上等三舰的所有主炮,安装11座4联装61cm鱼雷发射管,并安装1座双联八九式12.7cm高平两用炮和4座双联96式25mm机关炮用于对空自卫。为了尽快完成改装工作,同年10月份舰政本部就开始申请预算并向工厂订购火炮和鱼雷发射管,但是由于产能不足,工厂表示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订单。舰政本部最后决定,推迟木曾的改造计划,先行进行北上和大井的改造工作,因此向工厂下达了22座4联鱼雷发射管和2座双联八九式火炮的订单。

就在设计雷击巡洋舰的同时,由于九八式10cm高射炮的开发进度十分顺利,九八式8cm高射炮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舰政本部又开始重提防空巡洋舰的改装计划。这次不仅是天龙型,包括一些5500吨轻巡的防空改造计划案也被提出,她们均使用新研发的九八式8cm/10cm高射炮作为主要武器。不过随后由于改装难度较大以及秋月级的开发,这些方案全部被废弃。

舰政本部研究对老轻巡的改装方案一方面是由于海军需求,而另一方面也出于为老舰延寿的考虑。这些服役超过或接近20年的老舰担当水雷战队旗舰多年,很多地方不能满足舰队需求。他们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以及各种现代化改装导致的增重,已经使速度、续航能力、适航性都已经不再满足水雷战队需求;同时其火力、雷击能力、指挥能力都不足;舰体空间狭小也导致改装潜力已经几乎用尽。在30年代中期,只有川内、那珂、神通和阿武隈四舰接受了强化联络通信能力的改装,并同时将4座双联装61cm鱼雷发射管整合为两座四联装(川内和鬼怒尽管有过如此计划,但是没有实行)。日本海军急需新的水雷战队旗舰来替换这些过时的老船,因此在1936年日本退出条约体系之际,海军提出了在未来10年内建造13艘6000吨级水雷战队旗舰的要求。海军原本计划在1939~1945年的丸四计划期间建成所有这13艘船,但是军令部驳回了这项提案,认为以本国的经济和产能,在6年期间完成这13艘战舰的建造是不可能的(当时日本的造船重心在大和级身上,没有太多余力来造其他的中小型舰艇)。海军因此修改了自己的计划,在这6年期间建造8艘水雷战队旗舰,其中5艘用于引导由驱逐舰组成的传统水雷战队,另外3艘则用于引导潜艇部队(关于潜艇部队旗舰的作用,我们会在后面说明)。

1937年,丸三计划实行期间,舰政本部即开始了对新水雷战队期间的设计论证工作。海军起初给定的指标为:6000吨、6门15.5cm主炮、8门8cm副炮、36节、7000海里续航里程、8发鱼雷齐射的能力、100mm主装甲带和必要的水上飞机设备。舰政本部在研究后认为这个指标不太靠谱,因此自行修改了指标,并在1938年3月拿出了代号C-39的设计初案。C-39方案排水量较大,达到6600吨,使用了6门英国血统的15cm四一式主炮(实际口径152mm,即金刚级使用的副炮)而非海军倾向的最上级的主炮,安装在三个新设计的双联炮塔内,副炮数量被削减为4门,同时续航里程也只有6000海里。海军原计划1940年为丸四计划申请预算,不过由于美国在1938年通过了“第二次维森法案”以再度增强自己的海军力量,丸四计划被提前一年。1938年6月,海军初步决定在丸四计划中加入2艘甲巡(重巡)、5艘乙巡(水雷战队旗舰)和3艘丙巡(潜艇部队旗舰)。不过同年9月,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和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商讨后决定,基于本国经济和产能考虑,2艘甲巡被从丸四计划中删除,而乙巡和丙巡的数量分别削减为4艘和2艘。

1938年12月,丸四计划预算案被通过,每艘乙巡获得接近2800万日元的预算,订单也同时下发至造船厂,4艘乙巡获得132~135的临时编号。1939年三月,舰政本部提交了C-39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有两个烟囱),随后根据海军要求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在1939年10月提交的C-41方案(这个方案只有一个烟囱)获得海军接受。原计划132号舰于年底在吴海军造船厂动工,但是由于吴港工厂已经是满负荷运转,132号舰在次年六月份才在佐世保动工,并在次年9月份被命名为“阿贺野”,133~135号舰则分别在各自下水前夕获得了“能代”、“矢矧”、“酒匂”的名字。

如前所述,丸四计划中除了包含4艘阿贺野级外,还有两艘作为潜艇战队旗舰的“丙巡”。“丙巡”需求的出现与北上等雷击舰类似。日本在编成潜艇战队的早期就发现了潜艇索敌困难的问题,因此设计建造了一批可以携带水上侦察机的大型潜艇,但是潜艇携带的侦察机毕竟效率有限。在1936年日本完成九段舰队决战设想后,潜艇部队更是需要同水雷战队一样,在敌方舰队行进时给予鱼雷打击以削弱对方力量,而潜艇本身又难以主动去寻找发现敌方舰队(因为潜艇本身速度太慢,艇载机准备时间又长续航力又差),因此需要一型水面舰来为潜艇部队索敌,并引导他们完成雷击。在日本海军设想中,这类船应该有着大航程和强大的水上飞机搭载能力,以满足为潜艇索敌的需求。因此在1938年初,海军军令部向舰政本部提出了以下的技术指标:排水量6000吨,航速36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仅装备八九式和九六式高射炮用于对空自卫,搭载6~8架长程高速水上侦察机(还对侦察机提出了10小时滞空时间、800海里侦搜半径、能摆脱现有美国战斗机追击的速度的要求,后来发展为十四试高速水侦“紫云”,不过跟船本身就没啥关系了),用于足够的指挥交流和水下侦搜设备。1938年9月,舰政本部完成了6600吨的原型设计,但是海军在研究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认为位于两舷的小型弹射器效果不佳,位于船体中轴线上的一个大型弹射器是更好的选择;所有飞机应该储存于机库内而不是停放在弹射器轨道上;丙巡依旧有可能面临美国驱逐舰和巡洋舰追击的威胁,而正好最上已经计划换炮,其应该安装两座从最上级上拆下来的三联装15.5cm主炮炮塔。


丸四计划通过时,两艘丙巡的订单也同四艘乙巡一起下发,两艘丙巡获得136和137的编号。1939年3月,舰政本部提交了按照海军要求安装一个大型弹射器和2座三联15.5cm主炮的C-42方案,并最终获得通过。这个方案的重量相比于之前6600吨的原型设计重了1600吨之多,达到了8200吨,而续航力则下降了1300海里(8700海里续航)。136号舰原本计划于1940年在吴海军造船厂开工,但是由于与阿贺野相同的原因,1941年2月,136号舰才正式动工,分类为二等巡洋舰,获得了“大淀”的舰名。137号舰原计划于1941年底动工,不过其准备工作在11月被时任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叫停,而随着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二战,137号舰的建造工作也在1942年被取消,让位给了丸急计划中的300号舰(伊吹号重巡洋舰)。
7.困兽犹斗——战时方案与改进计划
当日本海军在1938年底完成丸四计划的规划后,即着手开始制订下一阶段的舰队补充计划。日本海军计划在1942~1950年期间完成丸五、丸六计划,其中包含25艘巡洋舰,10艘为甲巡,4艘乙巡,3艘丙巡,另外还有8艘防空巡洋舰。这其中,4艘乙巡最初计划与丸六计划按照阿贺野级标准期间建造,但是由于在1940年,舰政本部设计了一款高速舰队驱逐舰(即后来的“岛风”号),这款驱逐舰航速高达39节以上,军令部计划装备至少32艘这样的驱逐舰,而引领以这种驱逐舰为主力的水雷战队旗舰显然也需要更高航速,35节的阿贺野级显然不能胜任。海军军令部于是决定立刻改进阿贺野级的设计。防空巡洋舰则是以大淀级的舰体为基础,在上面布置了12座双联装九八式10cm高射炮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尚未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就因不明原因被废弃(可能是经济原因),也没有太多资料留存下来,后世一般称之为“新型防空舰案”。

1940年6月,美国通过了第三次维森法案,决定继续增强海军力量。日本海军当即发布丸临计划,同时决定提前丸五计划的执行并修改其内容。2艘超甲巡被加入到丸五计划内,而原本计划在丸六计划内建造的4艘乙巡则被缩减为2艘,其中一艘被提前至丸五计划期间建造,其他内容还包括2艘甲巡和8艘防空巡洋以及更多的其他舰艇。由于乙巡建造计划提前,军令部也向舰政本部要求在阿贺野的基础上设计一型更大、速度更快、火力更强的新乙巡。不过由于意识到本国产能有限,造船厂依旧有大量堆积订单,日本海军意识到丸五和丸六计划几乎没有可能按时完成。因此,1941年春,海军军令部在与内阁高层商讨后决定,再次修改丸五计划。第二次修改后的丸五计划中,超甲巡数量维持不变,甲巡则被取消,乙巡数量增加到5,防空巡洋舰数量则削减为4。此时,舰政本部已经基本完成了基于阿贺野级设计的更大型的轻巡洋舰,以C-44的代号提交给了军令部,其舰型与阿贺野级基本相同,只是长度更长,并在舰艉增加了一座双联装15cm主炮,后世称其为“改阿贺野型”。于此同时,防空巡洋舰也以C-45的代号展开设计,基本技术指标为排水量5800吨,装备4座双联装九八式10cm高射炮作为主炮。防空巡洋舰在海军军令部内部被称作巡洋舰小型(巡小)。虽然尚未申请预算也未下发订单,军令部依旧计划给5艘乙巡810~814的编号,4艘防空巡洋舰则为815~818,因此防空巡洋舰也被后世称为815型轻巡洋舰。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资料遗失,我们无从得知815型轻巡洋舰的更多其它详细信息。

1942年,由于战争爆发导致的原材料和资金短缺,以及海军需求变化,丸五丸六计划正式被改丸五计划和丸急计划代替,4艘尚未完成设计的防空巡洋舰计划被取消,改阿贺野型数量也被从5艘削减至两艘。1942年9月,两艘改阿贺野型获得每艘4800多万日元的预算下发,并计划于1945年和1946年相继开工,并获得了5037和5038的建造代号。然而由于太平洋战争形势的变化,两舰建造计划均在1943年取消。
1944年前后,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不得不转入防守,而美国空中力量对他们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包括五十铃、北上、夕张在内的幸存轻巡洋舰都接受了防空强化改装。五十铃和北上均拆除了所有的14cm主炮,安装了八九式高射炮和更多的九六式高射炮,而五十铃为了更好地完成反潜任务,还加装了主动声呐、水听、深水炸弹投射器和深水炸弹投放轨,在战争后期主要执行反潜任务。夕张则将两座单装的14cm炮拆除,在舰艏安装了一门十年式12cm高平两用炮,也同时安装了更多的九六式高射炮。其它的轻巡诸如阿贺野级则只是单纯地增加了九六式25mm高射炮的数量。


8.后记——二战后幸存的日本轻巡洋舰和她们的最终命运
酒匂号——成为核试验的试验品,在十字路口行动中沉没
北上号——用于运送海外士兵回国,1945年11月30日拆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