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理解、倾听、表达。
捕捉说话的动机
动机是生存之本,动机来自于需求。这里的需求包括两个层面,功能性的和情感性的。功能性是指:只有通过说话,才能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情感性需要是指说话得到外界的肯定,这种愉快的感觉满足了孩子的心里需要。
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合理,语言才能得体。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我们说的“不会说话”往往不是语音语调障碍,而是表达内容和方式不够社会化。
教会表达的方法

利用自然生活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自身的需要。
丰富表达方式。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经验感受,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达内容。
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对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社会性提高的本质。只要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正常的认识和把握,人就具备社会性。
培养方法: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物品、学会评价自己(优点缺点)、学会评价他人的外表特征与行为特点、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知和思维的培养
我们常说孩子理解能力不够,却不知如何提高理解能力。其实理解能力就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实际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够,理解能力自然上不去。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和推理两方面的能力。
概括就是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提炼出共同特点以及不同点。比如铅笔 胶棒 剪刀都是文具,爸爸 妈妈 老师都是大人,T恤 马甲 衬衫都是上衣等。反之,衣服中出现了袜子,袜子是下身的服装,与其他上衣属于不同类别。还可以让孩子把材料、形状、颜色、类别与众不同的那一个挑选出来。

推理就是根据现有线索,延展到未知方面的能力。比如包含关系推理:火车与交通工具的关系,就像苹果和什么的关系呢?因果关系推理、功能关系推理、相反关系推理、整体部分关系推理等。再比如逻辑推理排序,孩子能够根据画面的排列规律,按照规律继续推测出下面的图案。
总之,从理解物与物之间关系开始,再到理解人与物的关系,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提高难度。
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塑造
社会性行为包括两个维度,社会认知以及控制行为的能力。社会认知就是知道社会行为规范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要按照规范去做。
举个例子,在幼儿园,小明看到同学的书包上挂着可爱的饰品,摘下来就玩。老师拦住他,提醒他要征询:某某,我可以看看你的饰品吗?小明鹦鹉学舌了一遍,不等同学表态,又抢过去玩了起来。这个行为表现出孩子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其一,不理解物品的归属权。

其二,不理解自己和同学的身份关系。
其三,不知道尊重对方的所属权:要先得到同意,才能玩对方的物品。
其四,提出要求之后,可能得到对方的同意或者不同意。不同意时,应该如何应对。
其五,当自己征求对方同意之后,既能得到物品分享,还能获得同学的好印象。
可见,一个社会行为的背后,有社会认知和自我控制的支持。
提高的方法:第一,从认知着手,告诉孩子正确的规范要求有哪些,建立是非观念。第二,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排除诱发的因素。第三,纠正和替代为适当的行为。第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