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纯干货!北大学长自述:总觉得学习没收获?其实是你做错了!

2021-07-31 12:06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嗨咯淀粉们晚上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录取的学长参与征文比赛的经验分享。希望大家看完能够从学长的分享中有所收获,也希望有更多的淀粉可以跟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技巧~

个人简介  #

郑锴宸,一个因为纯粹而热爱历史的人,深圳外国语学校稳定的年级前十,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录取。历史学是一门纯粹的人文科学,它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人类记忆,出于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我踏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热爱阅读,更热爱写作。曾准确预测广东省新高考历史试题题型,并有多篇高考试题分析收录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高考历史90+经验分享

   深圳外国语学校 郑锴宸  高考历史94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上高三,前三次月考分别考了92、91、94分,从那时起就有人常常问我,历史要怎么学好、要刷多少题、背多少书……

我说,要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换句话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下面仅以我自己走的道路为例,分享一些经验

高一·认识自我

我到底该选历史还是选物理,这是每一个3+1+2新高考地区的学生都需要去考虑的,虽然家长/老师/学校常常以物理类就业选择多,未来可选道路多为理由,影响着我的选择,但最终,我选择了历史+政治+地理,为什么?

就因为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是我希望每一位高一的朋友甚至是初三的朋友都需要考虑的,正因为我对计算机、核工程、生物技术这些看上去美好但离我很远的理工类专业根本没有兴趣,又恰好对文科有着浓厚的热情,加之比较出色的文科成绩,我弄明白这一点后,就坚定的走上了这一条学历史的道路。

再做这样的决策的过程中,我建议好好体验一下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仔细感知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异同,尝试去认识高中历史的教学难度适不适合自己,并与物理相比较,再考虑自己整体的能力,做出选择。

高二·巩固基础·摸清门路

基础有多重要?我高一的时候的确不太重视,毕竟学校的试题都很简单,凭借较好的初中知识和稍好一点的理解能力,我也基本能考八十多分,但就在升高二的暑假,从认识2019年高考真题开始,我越发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名词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内容。运气好的是,我在暑假期间遇到了《高中历史辅助教程》(在此我不强推它,它太详细太有条理,对于很多同学其实根本没有能力背完甚至看完),此后到疫情之前,我的这本“教材”陪伴着我走在去食堂、宿舍、图书馆的路上,化整为零,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就把主要的知识看得炉火纯青了,接着背记主要知识点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关于如何算是基础好,我认为除了要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多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要有历史深度。在这个层面上教材太过于平铺直叙,又或者太具有抒情性了,因此我的老师允许我不用教材,只要能更好的巩固基础就是最好的路。在深度的层面,要做到把历史事件串在一起,从多个维度来考查自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背景、经过、特点、结果、影响、性质、启发。学会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抽离成分条列点的答题语言,我也常常在自己宿舍里对着同学张口就来“分封制的意义”“百家争鸣的背景”“秦统一的条件”这些问题(刚巧2020年全国卷就考到了分封制这么基础的问题),一般都要逼着自己想到3-6点,以防止在考场上“黯然失语”拿不出专业的术语征服阅卷老师。

光有基础是不够的,论背书刻苦,背政治的同学背起书来一点也不示弱,但所有需要背书的科目不做题是不行的。

选择题,几乎占到一半分数,却只有最多二十几(浙江),最少十几个的题量(新高考地区和文综),能把这些分数稳稳吃下是最划算的,所以高二第一学期我的主要任务是攻克选择题。在攻克选择题的时候,我个人喜欢做一个正确率的统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当前正确率的水平不断提示我修正自己的时间分配,调节历史科目的学习强度,同时也给自己一些信心,更重要的是可量化的数据能持续反映我的水平在进步,我所付出的努力也就不会轻易被否定。

具体的技巧上呢,高二我是顺着教辅或者资料的逻辑来刷题的,很多时候一靠题感,二靠基础知识,最基础的“时间”就是杀遍几乎一半选项的最佳武器,但不管怎么样,那个时候也基本将正确率从原先的85%提升到了92%,到了高三后期甚至达到了97%。

(高一暑假时候写的,那时只有85%)

其实整个高二,我提升最大的恰恰是在非选择题,当时我将文综卷中的它们归类为大小材料分析题,分别是41和选修,而另一种是我们耳熟能详但当时我并没涉猎过的小论文42题。

从新冠疫情爆发开始,我开始研究41题,由于手里已经有了些基础,我那时采取的策略就是材料第一,材料不够基础来凑。疫情期间时间很多,大量的训练下,我觉得我的材料分析题已经有了巨大的突破,25分能稳定在20-23左右。就在这时我第一次认识定哥的红宝书,抱着试试的心态就入手了,那时的红宝书封面还是暗红色, 纸质不像现在那样精美,但它的内容并不会被这些外在掩盖,高三的两次线上调研、各地模拟试题,许多答案都能在红宝书里找到踪迹。现在几乎考烂了的“中国古代的抗疫”“欧美文官制度”,谁都能说个两三句,可在当时,我在红宝书里已经了解了很多这些内容,它看似是关于具体的细节,但其实也揭露了一个答大题的规律,举一反三是最高效的方法,用名题打败名题,用答案打败答案,使自己的思路更加完善,所以到了高三的时候,我经常不需要再去专门背诵红宝书上多次重复的内容,把时间留给精华——那些红宝书上需要额外记忆的有难度的答题术语

高三·学会复习·学会考试

复习复习复习,考试考试考试,这是高三一年的两条主线,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两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备考很可能会走向误区。

其实把高三的日程表摆出来一切都能清晰,我们备考的最大目标是备战高考,其他的考试并不能决定最后一次的分数。它们作为预演,彩排的内容就是考试的一系列环节,譬如考试的时间、状态、休息程度、食物安排……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很值得花心思讨论研究,提前规划好自己何时做什么事,心里有点底,就已经可以和那些随随便便的同学拉开差距了。尔模拟考试,更能让我们发现数不清楚的问题,每次考试面对惨淡的分数,心中总是有一万个叹息,然后下一次还错那些自己能力内能做到的题目,这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得复杂了。

曾经有个同学,高二的时候问我元代行省的相关问题,没想到她连续几次考试都错一直问到了高三。更有甚者,从高一到高三古希腊古罗马那道题从来就没做对过,每做必错是我认为必须避免的一点,正如有些我们一错再错的知识点,其实不难,稍微注意去攻克它,下一次考试可能就不会再错了,这不就是提分最快的地方吗?

回到历史科目本身,我在高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历史已经稳在90+好几次了,该如何突破。但是回到历史科目本身,从90、91突破到95、96甚至更高需要运气,也需要说不清道不明的实力,但回过头来看,高三备考不是各科单点爆破,就算我历史能拉别人5分、8分,万一数学一科被拉了20分怎么办,所有人的时间总是差不多的,因此学会平衡利用时间是最合适的备考策略。

由此,我针对自己情况定下来每次月考之间的任务,那就是尽可能解决上一次月考中的短板,巩固长板,取得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我也结合这一任务研究出一套针对自己的复习备考策略,那就是把常规和专项结合的复习方式。

所谓常规就是把遥不可及的目标摊到一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来完成。有人觉得红宝书大题写不完?那就把它摊平到每一天的任务里面去,每天写一篇,一周就有起码6篇,在高三花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其实是很划算的,从现在开始到明年高考也有三百多天啊,三百天都够把红宝书写个三遍了。又比如基础知识的复习怎么办,照样可以分摊到每一天上面去,今天就背一个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把宗法、分封、礼乐这些东西搞明白,免得夜长梦多,要复习就要做好高质量复习的准备。

常规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选择题这些耗时短、提分快的部分,今年高考中,我所有科目的选择题失分不到15分,这和每天的常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就历史而言,我的任务是维持水平,厚积薄发,所以我每天刷一套高考题型的选择题,并当天进行总结,同时根据正确的个数统计正确率,衡量自己每一天的水平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状态。

那常规里面暴露出的顽疾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专项整治了,我的建议是拿出周末的一整段时间,或者一周里最空闲的晚自习,就某一个问题花十足的心思去铲除掉它,譬如那位对元代行省“穷追不舍”的同学,我就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给她彻底讲明白,后来她也的确没错过这类题目了。

通过这样一套“常专结合”的方法,我高三近十次月考无一例外,没有一次掉出过年级前十,因为每一次月考我都在实打实的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时间白耗在看似有用但极其低效的重复性工作上。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中共十二大到十四大,从过去到今天,只有探索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科学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进步之路。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纯干货!北大学长自述:总觉得学习没收获?其实是你做错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