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全国甲卷作文(移用化用独创)《字本如石,妙用成玉》

2022-09-05 14:52 作者:高中语文谢伟思  | 我要投稿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用翌得app/小程序里的素材写的作文:

字本如石,妙用成玉(1145字)

谢伟思 

大荒山上,仙师施法,顽石幻化美玉,遂有红楼一梦。万千字符,正如山中石海,芸芸众生,或移用,或化用,或独创,遣词造句间,若有巧思,便好似点石成玉,为情境添彩,亦为文字增色。

我随众人游大观园,为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众人依《醉翁亭记》,或提议移用“翼然”,或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而成“泻玉”。我暗自摇头,只听得宝玉说出“沁芳”二字。妙!“沁芳”二字,并非胜在独创,而是胜在依情境而作——花木映水、省亲在即,正需如此应景之辞、雅致之辞;而众人的移用、化用,也正是败在所用之典不合情境。

我大悟道:“合乎情境,才是妙用文字、点石成玉之法!”众人回头看我,我一惊,醒了,双手垫在脑后,不由地咂摸起这个道理。

独创固然有新意,但合乎情境的移用、化用,不正是精妙的用典,不也同样新雅蕴藉?试想今日的品牌名,“百度”源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搜索之难、寻得之喜,不言自明,一款搜索引擎的使命呼之欲出;“大疆”源于“广大疆土”,万马奔腾,火山喷发,造物之美,并无疆界,一架航拍无人机的梦想掷地有声;“华为”源于“中华有为”的标语,爱国情怀,奋斗之志,更是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再看今日的科技工程之名,嫦娥、玉兔、天问、北斗——哪一个不是贴切的用典,哪一个不是中国式的浪漫?学习语文这些年,不得不惊叹,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一片土地的历史足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若运用得宜,不论是独创还是移用、化用,朴素的文字也都能焕发如玉的光彩。

在21世纪,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根据情境移用、化用典故,就是在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仅如此,每一次移用化用,又为典故及文字本身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此时,鲲鹏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鲲鹏本是古代变形神话中的神兽,而庄子一篇《逍遥游》,为鲲鹏注入了自由意志,注入了遗世独立的孤高,注入了以垂天之翼抟扶摇而上、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勇毅之魂。时至今日,“鲲鹏”二字,被用于命名人才遴选与锻造计划,鲲鹏之志不再是遥远的虚指的南冥天池,而是基础研究无人区、应用研究新天地。随着情境的变化、意蕴的丰富,“鲲鹏”二字的光彩也日渐斑斓。

由此可见,移用化用,用得妙时,亦有独创之巧思。再想想,独创也是对拆开了的要素进行重新拼组,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移用化用。可见方法之间是相通的,用得合宜,便不拘方法。《红楼梦》中,宝玉能独创,同时也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宝玉在“并非主山正景”之处巧妙移用“曲径通幽”题名,在关键处又独创“沁芳”二字——正是依据情境活用方法的匠心,让每个文字都耀眼夺目。

恍惚间,宝玉转身对我说:“我今归大荒山去了,你切莫将文字作等闲游戏看待,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正在其中,万望传将下去。”我忙伸手拉他不得,忽听得一物跌落之声,俯身看去,竟是一块美玉。


我使用的“翌得”里的素材:

书籍《新时代新品牌——高考语文高分作文新素材》第一章前两篇——杨洋老师写的大疆品牌故事及吴蕾老师写的华为品牌故事中的内容;

“翌得”app/小程序中《伟思语文奇遇之旅》专栏第65期《065“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为什么要“化而为鸟”呢?》的内容。


2022全国甲卷作文(移用化用独创)《字本如石,妙用成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