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概论》徐禾编

2023-02-28 16:36 作者:白乐楽乐天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六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曾 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简单协作;(2)手工制造业;(3)机器大工业。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加深和扩大。

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经常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进社会的福利,逐步改善工人的生活状 况。这纯粹是欺人之谈。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和结 果表明,大受其利的只是少数资产阶级,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 越来越多;至于工人阶级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所遭受的 剥削反而越来越重。 

下面,我们按照顺序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上述三个阶段。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同时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或者在 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组织地共同地进行劳动。 协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协作,这种协作的特点是劳动者 共同参加某一生产过程,但彼此间没有分工;另一种是复杂协作,它的特点是劳动者在共同劳动时彼此间有固定的分工,大家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劳动。

马克思指出:“多数劳动者在同时同地(或者说在同一个工场),在同一个资本家指挥下为生产同种商品而进行劳动,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 ”。最初,资本家就是通过简单协作这种形式,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为他生产剩余价 值的。在这个开始的阶段,在生产方法上,资本主义企业同旧日的作坊并没有很大差别,所不同的只是它的生产规模比较大,所雇佣的劳动者比较多,因而能够实行简单协作。手工作坊老板,所以能够上升为资本家,也正是由于他能够依靠简单协作来剥削 到较大量的剩余劳动,从而使自己能够摆脱劳动的缘故。如果他始终只雇佣一、两个劳动者,那就只能榨取到一份很有限的剩余 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不能完全摆脱劳动,因而他就当不 成资本家,而只能当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小业主。 

简单协作比分散的个体生产具有很多优越性,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协作可以抵销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为资本家提供社会平均的劳动力。在分散的个体经济中,各个生产者在体力、技艺和熟练程度上的差别是很大的,那些劳动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者,需要比别人耗费更多的时间才 能生产出同样的商品,因此他们经不起竞争,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在简单协作条件下,资本家由于取得了社会平均的劳动 力,这就保证他在经营上能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经常保持接近于社会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率。 

其次,协作可以大大节省生产资料上的开支。大作坊在工房、库房、工具、设备上的开支,虽然总数要比小作坊增加很 多,但绝不需要按照人数的比例来增加。盖一间大的供 20 人用的工房比盖 10 间小的每间供 2 人用的工房,造价要便宜得多。 同样,许多人在一起劳动,有些工具、设备就可以共同使用或交替使用,而不必每人各备一套。生产资料的这种节省,可以降低商品的物化劳动的耗费,因而就能增强资本家的竞争力量, 并保证他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 

第三,许多人在一起协同地进行劳动,并不等于个人劳动的简单总和,它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是单干 的力量所不能比拟的。一块千斤重的石头,10个人一起来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搬走,而如果 10 个人分别地搬,恐怕永远也不能搬走。

第四,许多人在一块协作劳动,精神状态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引起彼此之间的竞争心和好胜心,从而使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五,许多人在一起,即使都做同样的工作,也可以取得 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好处。譬如,盖房子搬砖,10 个人排成 一行用接力的方式往屋顶上传送,比每个人各抱一叠上上下下 地搬运,速度要快得多。 

第六,在农业、牧业、渔业等季节性很强的生产部门中,能 否在忙季里集中地投入大量劳动力,对生产的结果有着极大的影 响。协作在这方面的好处,就在于它人手众多,能够适应忙季生 产的需要,因而可以避免由人力不足所造成的种种损失。 

最后,协作还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这对某些工作来说, 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开运河、修铁路、修水库这一类工作, 就非有大规模的协作劳动不可。另外,协作也可以在较小的空间 范围内,投入大量的劳动。例如,当农业实行集约经营时,情况就是这样。由于劳动空间的缩小和劳动者的密集,可以节省生产 上和运输上的许多开支,也可以减少路途往返的时间。 

上面列举的这许多优越性,无论哪一点都是由协作本身所 带来的,都是协作所创造的新的生产力。资本家在这种力量的 创造上,并没有任何破费,但是他们却攫取了协作所带来的一 切好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一无所有,进 行协作劳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 中,劳动者只有受雇于资本家才能进行协作劳动。正因为这样, 所以这种协作劳动一开始就隶属于资本,而协作劳动所创造的 新的生产力,也就完全被当作资本的生产力。 

劳动协作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远在原始社会,原始人 在狩猎、捕鱼时就实行过简单协作。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也相继采用过不同形式的协作。但各个时代的协作在性质上是有 差别的。原始人的协作,是以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和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协作,是以生产资料的 奴隶主所有制和封建主所有制以及对劳动者的人身占有和依附 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协作,则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 家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为前提。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协作服从于不同的目的。资本主义的协作,只能是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服务,而不可能服从于任何其他别的目的。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初阶段,因此它 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劳 动过程仍然沿用者原来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 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以及 竞争的强制,推动着资本家去采取效率更高的生产方法。这样, 在简单协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手工制造业,简单 协作逐渐为手工制造业所代替。 

手工制造业的根本特点,是它在劳动过程中实行了分工,工人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协作。因此,它是一种比简单协 作较为发展的协作形式。手工制造业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史 上,曾经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例如,在英国,从 16 世纪 中叶到 18 世纪末这 200 多年间,就一直是手工制造业在生产 中占统治地位。 手工制造业是依照两种方式产生的。第一种方式是资本家 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让他们共同生产一 种商品。例如,制造马车的手工制造业就是这样产生的。制造 马车需要木匠、马具匠、裁缝、铜匠、玻璃匠、油漆匠、画匠 等等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资本家把这些工匠招雇进来,让每种工匠为马车专门生产某一种部件或从事某一种操作。第二种方 式和前一种方式恰恰相反,它是资本家把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 组织在一个工场中,让他们进行分工,便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 同工序上,分别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如、制针,造纸、制陶瓷 等手工制造业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管是依照哪一种方式产生的手工制造业,由于技术基础仍然是手工劳动,因而它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便主要取决于从业工人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但是,因为手工制造业不仅继承了简单协作的各种优点,而且还实行了分工,所以在提高劳动 生产率方面,就具有许多为独立的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所没有的优越性。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需要对手工制造业的组成因素 及其整个机构,作适当的分析。 

手工制造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不外是由许多从事局部操作 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组成的。从劳动者这个因素来看, 由于他们长期从事一种专门性的操作,因而他们的整个身体就 会变得非常适应这种工作的需要,以至象马克思所说的,会成 为这种工作的“自动化器官”。例如,专门抡锤的人会有特别发 达的臂膀,专门绣花的人会有特别灵巧的指尖,等等。单是这 一点,就足以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大步。另外,由于他们反复地进行一种操作,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因而也就比 较容易积累经验,使技巧和熟练程度可以较快地提高。还有, 专门从事一种操作,可以避免因变换工作所造成的时间浪费, 使劳动时间更加紧凑,从而提高劳动强度。归根结底,所有这 些都会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 

从劳动工具这方面看,分工的结果是工具越来越专门化了, 不仅工具的种类和式样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工具也改进得更加适合专门操作的需要。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当然也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看手工制造业的整个机构。手工制造业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混成的手工制造业和有机的手工制造业。这两种形 式的区别,是由产品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在混成的手工制造业中, 产品是由许多零件组合而成的,例如马车制造业、钟表制造业等 等,就是这样。而在有机的手工制造业中,例如在制针、造纸、 制陶瓷等工场中,产品却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工序来完成的。 无论哪种形式的手工制造业,都具有下述优点: 

第一,由于把原先分散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工作,因而 产品制造上所经过的各个生产阶段的空间距离就大为缩短,可 以节省运输时间,使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总量减少。以 织布为例,如果轧花、纺纱、织布、印染都在一个工场内进行, 就比在几个地方分别进行要节省许多运输费用和劳动时间。 

第二,由于分工的结果,从前在时间上依次进行的各个生 产阶段,现在可以在空间上齐头并进了。例如制鞋,在一部分 人纳底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可以分别从事做帮、缉口、绱底、 排楦等工作。按这种方式进行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 量的产品来。 

第三,任何一种手工制造业,都要求各部分劳动者密切配合, 上一工序必须按时按量为下一工序提供零件或半制品,而每个人 也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否则就会打乱整个 生产秩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不仅会大大加强劳动强度,而 且还会使每个人的劳动都更加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这对于 资本家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经营上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不管是从手工制造业的组成因素来看,或是从它的整个机构来看,这一系列的改进和变化,都给资产阶级带来了无可 置疑的好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大 量增加了。当年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就正是依靠手 工制造业(当然还有别的方式)而积累起大量资本的。英国手工 制造业的发展,为它以后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手工制造业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又是一些什么呢?

分工和劳动的专门化,首先在工人的生理上造成了严重的损 害。工人长期从事一种局部的、片面性的工作,身体必然趋向畸 形和片面发展。驼背、堆胸,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别发达而 其他部分过分细弱等等,在手工制造业工人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手工制造业的分工,给工人的精神方面也带来了不良的影 响。整个工场有如一部机器,严密的分工使每个工人都变成了 这部机器的部件,由于他们终生只从事一种单调而沉重的体力 操作,因而就丧失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设计和规划的能力,精 神变得十分贫乏。 

手工制造业的分工,还造成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由于在分 工的体系中需要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者,因而就有一部分人 被长期安置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或工序上,他们成为熟练工人; 而另一部分人则因长期被安置在技术要求较低或辅助性的工作 上,而成为非熟练工人。与工人之间的技术土的等级差别相适应, 他们在工资收入上也形成了等级差别。这种情况的产生和继续存 在,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工人之间的团结是不利的,而资本家则可 以利用这一点来分化工人和加强对他们的剥削。 

分工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工人变得只会从事一种局部性的操作,而不能自己制成一件成品。这样,他们倘若离开资本 家的工场,便很难独立地工作。原先,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忍受资本家剥削;现在,由于他们丧失了独立地制 造一件成品的能力,就更加无法摆脱资本的奴役了。因此,手工制造业使劳动者进一步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也就是说,资 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是大大加强了。

近些年来,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这 种提高而来的,并不是什么阶级利益的日益协调,而是阶级矛 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列宁指出:“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的技术革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却使社会更加不平等, 使贫富之间的距离扩大,使愈来愈多的劳动群众无法生活,遭 到失业和各种困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技术是资 产阶级用来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一种手段,因此, 与生产自动化发展的同时,资本家的财富成倍地增长了,而无 产阶级的贫困、失业却大大增加了。自动化夺走了更多人的饭 碗。目前,在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中,经常都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失业人口。自动化也并没 有减轻工人的劳动,相反地他们的劳动却是加重了。在自动化 机器如快运转的情况下,即使是操纵仪表的工作,也会象最吃 力的体力劳动那样弄得人精疲力竭。1956 年,《纽约时报》曾 经这样描绘过美国自动化车间的工作情况:“福特汽车工厂最后几根传送带上所装配的发动机,每 12 秒钟就会掉落一个,在 这样快的速度下,工人就只好用胳臂肘和肩膀交叉着动作,来 完成这一严格规定的工作,这就活象在《摩登时代》电影中卓 别麟所演过的那个著名角色一样。”

《政治经济学概论》徐禾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