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十一)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十一章 吸引与亲密:喜欢与他人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所谓的幸福感就是归属感、自由感与能力感的结合,由此可见归属接纳对于人的重要性。我们渴望被他人接纳,归属于群体,被群体接纳时我们会得到快乐,但是当我们被排斥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痛苦,这种社会性痛苦和身体疼痛一样,会让我们变得更容易焦虑,暴躁,有攻击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情感暴力,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1.1 接近性
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往往是离我们近,经常碰面的人。
1.1.1 相互交往
距离长短并不是关键,相互交往,拉短社交距离才是。越多的交往,越近的距离,可以使人寻找彼此的相似性,并且给双方感情的回报。
1.1.2 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我们希望同某一个人的交往,仅仅是这种预期也可以增加喜欢的程度,实际交往后,往往有预期的比没预期的更加喜欢。
1.1.3 曝光效应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频繁听一首歌会引起反感,但实际上,除非这种看到是无限重复的,这种频繁曝光实际上是可以引起喜欢的(当我们在街上听到我们常听的音乐,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人们往往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即使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经常性的曝光会对我们在潜意识里有影响,当我们注意到该事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喜欢。
从进化的角度理解,可能是熟悉代表着了解、习惯、安全,而我们对陌生的事物往往保持警惕,危险的刻板印象。
聚焦:我们通常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比如与自己名字相关等等。
1.2 外表吸引力
美貌确实是一种财富。
1.2.1吸引力与约会
外表好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约会的机会,美貌使人愉悦,而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加在意外表。
1.2.2 匹配现象
人们在选择终生伴侣或者朋友时,喜欢寻找那些吸引力,能力等各方面都和自己相类似的人。如果男女双方在外表上差异较大,那一般是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某些置换,比如男性的财富地位换女性的的外貌。
1.2.3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外表好有吸引力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在短时间的快速交往中可以给人留下好的形象,被认为是更加敏锐、热情、有责任感。而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加看重外表。
第一印象:短暂接触下给人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一般是肤浅的,此时吸引力即外表的印象较大,也会使人的办事工作更加顺利。
“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准确吗?:通常人们将美丽与善良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中,美丽的人由于在社交上拥有的天生优势,容易进行自我实现,确实会不那么拘谨,更加外向,更加具有性别特征。
1.2.4 谁具有吸引力
虽然每个地方的审美标准都不一致,但是研究发现,平均的外表是真正的吸引力,完美的平均是最美丽的。
进化与吸引力:男性喜欢的女性,或者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外表,从生理上来说,一般代表了生殖能力强,有活力,拥有更好的基因。女性喜欢的男性同样具有该情况,肌肉发达,高大的男性更容易获得生存资料。
社会比较:我们在看到极具魅力的同性或者异性之后,对伴侣或者自己的评价都会降低,觉得不那么自信。
我们所爱之人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人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人同样有吸引力;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他外表上的缺陷会被我们所忽视,而他的吸引力在我们眼里也会逐渐升高。
1.3 相似性与互补性
夫妻以及订婚的男女之间一般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相似度越大,他们之间就越幸福且不容易分手,那么是相似导致了喜欢,还是喜欢导致了相似?
1.3.1 相似产生喜欢
人们通常喜欢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相处,他们之间也更容易结为朋友,即使是模仿也能产生好感。
1.3.2 不相似导致不喜欢
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的一致性偏好:我们倾向于认为大家和我们有一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就会减少对他的喜欢,特别是在一些涉及价值观上的问题,就会不愿意与其交往;这种作用的影响大于相似性产生的喜欢。
换一个角度,为了维持关系,朋友或者情侣之间倾向于维持相似性,所以交往久的朋友或者情侣会显得很相似。
聚焦: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坏事比好事更能影响人。
1.3.3 对立会引发吸引吗
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确实可能导致关系的改善,但是主流依然是相似引起喜欢。
1.4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求,喜欢被接纳,被喜欢,当我们得知被人喜欢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回馈的情感。当某人喜欢我们,但我们又不太确定,这种情况尤为令人难忘。
积极的评价不一定能让人产生好的感觉,但是消极的评价总会让人产生坏的感觉。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希卡托
1.4.1 归因
他人的赞美一般来说会让我们感到愉悦,但是明显脱离实际的,或者看上去另有所求的赞美则会失去赞美的力量,被我们视为讨好。
1.4.2 自尊和吸引
人们在受到打击,自尊遭到挫折后,往往极为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通常会做出反弹行为,比如坠入恋爱中。
1.4.3 获得他人的尊重
相比于持续赞美一个人,先批评,之后改变自己的看法,变为赞美,这种赞美往往是最值得信赖的。
当一段关系进行到了一定深度,单纯的示好是不够的,最珍贵的是真诚,真正的朋友是能把坏消息也带给你的人。
那些爱我们的人通常也是诚实的,但是他们往往带着玫瑰色的眼镜看我们,假设我们天性善良,认为我们很美好,遇到问题也不会立马指责。
1.5 关系中的奖赏
吸引是两个人的事,关系到吸引方和被吸引方,我们通常被那些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心情的人吸引,这体现在被吸引一方的眼里。
吸引奖赏理论:如果同某人交往,我们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则会相互吸引。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可以获得愉快的心情;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和我们的情侣长久在一起,就需要把我们的关系持续和美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2. 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2.1 激情之爱
激情之爱是一种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专注于自己的爱人,因他的反应而引发情绪的巨大变化,深陷其中。
2.1.1 关于激情之爱的一个理论
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进入唤醒状态,变得激动兴奋,如果人们处在恐惧的环境中,则将唤醒这种生理反应归结于恐惧,如果正与恋人在一起,就会归结于爱情。激情之爱不仅仅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性欲和深厚友情的综合体。
2.2 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与性别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以前认为爱情出现于婚姻之后,而现在觉得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男女在爱情上也有差别,男生实际上更容易陷入一段爱情中,也会最先说出“我爱你”;女生更注意亲密感,愉悦,男生更注意恋爱中的嬉戏与性。
2.3 相伴之爱
当情侣之间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激情之爱的感觉逐渐消散,不是因为不再爱了,而是人们已经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点滴,不再那么容易掀起波澜(如果分手,依然是十分痛苦),这时候相伴之爱会代替激情之爱,温馨相互依赖。
3 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3.1 依恋
婴儿对父母存在依恋,这种依恋作为一种强大的生存推动,维持婴儿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一旦剥夺依恋对象,儿童就会变得恐惧畏缩。激情之爱中的情侣之间也存在依恋。这种依恋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
3.2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当父母在身边时,孩子可以尽兴玩耍,而父母离开后,孩子会紧张当父母再回来时,会先拥抱父母一段时间后再开心的玩耍。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与人接近,而且不会对于别人太过依赖,因为被抛弃而伤心。
回避型依恋:当父母在不身边时,孩子很少表现出不安,即使父母在时,也很少表现出依赖。这种依恋类型的成人很少投入亲密关系。
不安全依恋:当父母不在时,会不安焦虑,但是父母回来后,却会表现出敌意,这种依恋类型的成人缺乏信任,有较强的占有欲或者妒忌心。
儿童受到悉心照料的人,在日后和同伴情侣也会发展出支持性的感情。童年的依恋类型会为后来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3.3 公平
人们总是希望,情感关系中需要付出的和回报的相等。在一般的熟人中,人们希望等价的交换,笔对笔,书对书,但是在好友中,可以书对笔等等,实质就是平等,收支平衡。
3.3.1 长期的公平
在一段长期的关系中,人们付出后立马得到回报,那样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债务交往”。幸福的情侣往往是斤斤计较的,当看到对方的付出,信任就会增加,看到对方自愿的付出,会归因于爱情。
3.3.2 对公平的知觉与满意度
一段公平的关系往往有更高的满意度,知觉到的不公平会引发关系紧张,而关系紧张又会加剧感觉到的不公平(偏见叠加自我服务偏差)。
3.4 自我表露
当自己对他人信任,便会更加容易去展示自己,不必去担心失去友情,这个特点就是自我表露。自我表露能让对方更加了解我们,直到合适的水平,自我表露所占展现的美好的事情也会让对方更加开心,让关系更加美好。我们也会对自我表露的人更加信任,提升亲密感。
表露互惠:我们会对向自己表露的人,有意愿表露自己,并随着对方的表露,逐渐增加表露的内容。
容易使人敞开心扉的人,往往会在倾听时专注,并表示出支持性的举动,共情、敏感并且善于思考。
在一段关系中,自我表露可以提升亲密度,并且每天去记录发生的事情与思考,也会让自我表露更加容易,这段也会有更高的满意度。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弱点。女性表达自己,男性压抑自己。
4. 亲密关系的结束
4.1 离婚
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人们比较看重结婚的个人感觉,浪漫与否,而集体主义比较看重一起生活。集体主义的离婚概率较低。
结婚一开始,就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双方家庭、收入、文化、信仰等,冲着长相思守的情侣较为容易长久。
4.2 分离的过程
越是亲密的关系,分离时越是痛苦,而且之后,自己拒绝别人的爱比别人拒绝自己的爱更加痛苦,这种痛苦源于伤害他人的内疚,当婚姻发生紧张时,成功的婚姻会处理分歧,等待关系好转,而失败的则是会忽略对方,冷漠相待。
两个人模仿恋人,凝视对方眼睛也会使得两人有恋爱的感觉,激发爱情。
后记:经营爱情
亲密而持久的婚姻关系是幸福生活的标志,而亲密并持久的婚姻关系正在减少。人们必须付出努力来维持美好的婚姻关系,克制自己,理解他人,并多思考,创造生活中的美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