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识点|殷墟、殷墟侯家庄王陵区

夏商周
名词解释
来源:《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王巍著
NO.01
殷墟
商王朝晚期都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跨河两岸,与北商城遗址相邻并略有重叠。1899 年甲骨文发现后,罗振玉派人于1908 年查明甲骨文出自安阳小屯村。因该地在《史记·项羽本纪》及《水经注》中曾被称为“殷墟”而得名。1928 年,学术界首次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累计发掘15 次,找到商代晚期的宫庙区和王陵区。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发掘被迫中止。1950 年恢复发掘。殷墟一直未发现城垣,系一处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密集居民点的特大型邑聚。遗址历经商王盘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或武丁至帝辛七代九王。
殷墟的商文化遗存系长时间堆积而成,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年代约在商王武丁早期或商王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第二期约当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时期;第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第四期总体上约当商代最后两王帝乙、帝辛时期,但该期最晚或可延续到西周初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武丁至帝辛的年代为公元前1250~前1046年。
殷墟自早到晚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人口由少而多的过程。第一期时面积只有4平方千米,小屯是都邑中心,居民点分布在小屯宫殿宗庙区附近;第二期遗址范围扩大,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已经启用,新增许多居民点,新出现苗圃北地铸铜作坊和孝民屯铸铜作坊以及大司空村制骨作坊;第三、四期时,宫殿宗庙区仍然是遗址的中心,王陵区出现多座大墓,铸铜作坊的规模明显扩大,并且出现新的制骨作坊及玉石器制作场。居民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整个殷墟面积扩展到30平方千米以上,并且有复杂的道路系统将宫殿区、族邑(居民点)以及众多的手工业作坊相互关联。居民点散布于以小屯为中心的河两岸,典型的居址包括房址、灰坑、水井、道路、蓄水坑等遗迹。房屋形式主要是带夯土台基的地面式建筑,包括四合院。殷墟范围内已发现多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作坊5处、制骨作坊2处、制陶作坊1处。另还发现制玉作坊的线索。5处铸铜作坊分别分布于苗圃北地、孝民屯村西地、薛家庄、小屯村东北地和大司空村南地。
殷墟平民墓大多依氏族和家族为单位成片分布,称为族墓地,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已经发掘的重要墓葬除侯家庄王陵区大墓外,还有妇好墓、郭家庄160号墓、花园庄54号墓等。历次发掘出土的遗物有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马车。卜甲和卜骨集中出土过三次,包括小屯YH127号甲骨坑、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
青铜器大部分出自墓葬,少量出于祭祀坑,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妇好三联甗、戍嗣子鼎等。
殷墟出土的遗物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尤以殷墟早期的文化多样性更为显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大量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青铜兽首刀、弓形器。部分墓葬中出土有南方风格的硬陶瓿,甚至有山东风格的宽边厚胎夹粗砂红陶鬲或西北风格的束颈分裆鬲。殷墟晚期时,文化多样性逐渐丧失。
考查院校: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湖北社科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NO.02
殷墟侯家庄王陵区
商代晚期王陵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冈,坐落在洹水北岸。1934 年首次发掘,直至1984 年冬季暂告结束。共发现大墓14座,祭祀坑2500座以上,已清理1487座。墓地分东西两区,西区有大墓9座,东区有大墓5座。大墓的形制、规模各异,但除一座大墓未建成外,其余均带有墓道和规模宏大的墓室。墓内有大量殉人和人牲,M1001多达200余个。墓葬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丰富的随葬品。墓道的多少通常代表墓主人地位的高低,一般认为带四条墓道的大墓为商王陵墓,带两条和一条墓道的大墓为商代的高级贵族墓。王陵区共发现8 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通常认为是武丁至帝乙的陵墓,未建成的大墓为殷纣王陵。年代属于殷墟第一至四期。1962-1976年间出版有系列的《侯家庄》发掘报告。
往期干货:24文博备考必看
2023文博各高校学制学费汇总
2024年考生必看:72所文博院校考研初试参考书目(全)
2024文博考研必看|72所文博院校专硕介绍(含2024年文博考研课程规划)
文博考研|2023年文博初试真题合集
24文博备考必看|各科笔记合集
文博干货|文博非全日制院校信息数据汇总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