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单聊聊]如今的学生为什么怎么累

2023-06-29 16:34 作者:需要墨水的水笔  | 我要投稿

  在文章开始之前,其实我很清楚,原意点进来了解的读者大概率是深陷于其中的学生,或是不忍世间疾苦的活生生的人   我希望,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不必再深陷于迷茫中,于混沌中探寻出属于自身的意义,而不是因为绝望而郁郁寡欢   相信我,如今学生绝大部分因为绝望而感到的漆黑,实际上是因为内在映射出了外界的环境,假如你一直陷在这个泥潭中,那么你将一直映射绝望,最终导致迷途时不自知的悲剧发生   相信你自己,换个思维与环境,或许就会好起来   那么,文章正式开始   首先,假如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自主的思考接下来的俩道问题,这很重要,有助于你分清楚内在与外在   [感知你目前所处的环境,感知触觉带给你的反馈]       [询问自身,你的理想/目标/计划,究竟是什么]   好,假设你已经有了答案,那么先藏在心底   =========1.1:伊始·自主权与掌控欲   当人类初次脱离了母体(母亲),作为仅有最基本的生物本能的婴儿诞生于世间时,其自然不具备完全的自理能力,而近乎完全的依赖于生物本能   因而,在这段时期,自然应该由拥有健全意识的成人负责抚养,剥夺掉孩童行为权利上部分的自由以用于保障婴儿安全——反之的后果应该相当明显   尽管如此,但是这种牺牲孩子自由的行为不应该持续太久,并且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因为人思维与行为上的囊括范畴必然随着其[知识]的增长而不断膨胀,并随着这种膨胀而最终塑造成为与其父母截然不同的[人格]   即:性格实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而在孩童逐步拥有了性格与个性后,上述所说的[牺牲孩童行为上的自由以用于保障]的行为便会逐渐转变为[剥夺孩童的自主权]        即:[掌控欲]   而掌控欲本质上是相当僵死且贪婪的认知,因为在这种观念下,所谓生命(包括宠物),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标注着[预期价值]的游戏道具   假设这个道具创造出了远超预期的价值,那么就是[ta的运气好]亦或是[其理所应当的不劳而获],而不是这个“道具”的努力导致的结果,随即便肆意的窃取了生命的劳动成果   而在这个阶段,生命将不再被称之为生命   比如说:   “我每天好吃好喝的养着你,你怎么就不能努努力,考上个一百分呢?——怎么就考了99.5?那0.5分呢?被你吃了?——考一次100分就满足了?你要是能考上一本…”   或者说:   “你也老大不小了,赶紧找个男/女朋友吧——你都快三十的人了!必须找个对象!不然就…——你为什么非得那么挑呢?找个能吃饭的不就完了,妈/爸还等着抱孩子呢”   这种类型的,均属于僵死的自主权剥夺,本质上不过是人物A对人物B抱有剥xue性质的幻想,期望着人物B能够拉扯着ta实现ta预定好的目标   或许是实际的阶级跨越,又或是封建的规训——娶妻生子   由于人类的认知终其是由社会环境与其赋予的经验所塑造的,因而老一辈的通常拘泥于娶妻生子、养儿防老这类相对的因为时代问题而导致因素残缺、不适用的思想   新一辈同样存在类似的掌控欲问题,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转变为了其他的形式   但是很可惜,我们相当数量的孩子自出生开始便极少能够拥有自主权,至少在我的调研中,相当数量的孩子自幼儿园开始,甚至一直到了大学、毕业,都仍然被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剥夺自主权   补充:   如今学生的[自我],实际上是在无数的剥夺与阉割后所剩下的碎片中组成的意识体,而倘若要逃离这样的掌控欲,首要是先认知到自身[自我]的残缺,从而感知到剥夺与阉割的行为   (补充:阉割同时会塑造秩序——行为禁止)   换而言之,所谓的[逃离],实际上是意识体在无意识的抗拒这样的掌控欲,但是这种逃离永远也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也无法做到安抚创伤的作用   因而,其必然只局限于[镇痛剂]的效果   而真正有效的、不局限于麻痹作用的抵抗,则是必须反抗他人基于某种关系(宗教/血亲/大家长)而向你灌输的某种迂腐的、过时封建的、缺乏生命力乃至是完全错误的意识形态   绝对不能将这种抗拒直接投射至这个完整的人身上   因为ta既然生存于这个时代,那么其自然契合于当代的思维,而你在面对这部分你所认同的观念时,必然会导致你抗争意识的迷失,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我怀疑   =========2:1:教育本身的压力   或许曾有人反驳说:   “学习能有什么累的?”   “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   那么我只能说,前者是不过是纯粹的观望者(没有参与或观察过现代教育)或是病症者(深陷在病症中,被压迫,却从压迫中倒错出快感的人)   而后者,就是值得批判的利用[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这句话其中的正确性,用于混淆视听并试图洗白如今教育繁重性的坏人   至少在我的调研中,就以武汉某学校的学生举例   作为尚且稚嫩的初中生,每周平均到每天大约有4种课(每天大约7-9门),其中语文通常为1-2页卷子,数学2-4页,英语3页,历史/生物/地理/其他约2页   不只是这些,学生还需要另外的刷题,还需要去自习和辅导,有些甚至还需要去补习班(音乐班这类兴趣班)   这些学生,近乎每天都维持着折腾到十二点,甚至是凌晨一点,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第二天的六点多就又要爬起来   这样的作息,对身体的伤害毋庸置疑   (正常人每天至少应该保证8小时+午休20分钟的休息时间,而作为尚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而言,休息的时间应该只多不少才对)   尽管,在高强度的运动下,人类必须要有一定量娱乐与休息——尤其是脑力消耗较大的学生,更应该得到休息     然而,学生本身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那嘈杂而繁琐的课程所挤占,而因为补偿机制,学生自然就只能克扣自己本就稀缺的休息时间用于补偿自身支出的精力空缺   =======2.2:思想的塑造   对人思想的塑造绝不是将那无数奉之为[真理]的运算公式与所谓道德强行的灌输给ta,而应该是牵着ta的手,走在错误答案前,讲解着他们为何错误   或许是因为掉入坑中就会摔死、又或许是如此行事就必然导致建筑的崩塌   我相信,只需要将错误指出,再稍加引导,ta便会自然的寻找出正确的路径,而这样的记忆只会更加深刻——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   但是如今的教育是怎样的呢?   其完全的脱离了生产、脱离了现实,成为了形式主义的奴仆,教育的音乐沦为了格式,绘画沦为了公式,甚至就连mlm主义都沦为了为分数服务的神像   ——祂所指的方向,便是正义的方向   掌握着神像所指方向的人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吗?   通过源源不断的透支学生的精力,将宏观上伟大的计划作为兴奋剂,输送给个体,令其透支学习的动力,最终取得一个或许不错的分数,步入大学   但是,之后呢?   作为人类思想必要的组成元素,奠定性别意识的性教育呢?奠定平等意识的平视教育呢?用于保护自身并免于被思想霸凌的精神分析呢?   这些都是应该在初中乃至小学就开始普及的教育,最终却被迫的让路于分数,最终培养出来的,便是在高压之下抑制不住情绪的怪物:   ——无数只完全没有[平等]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迫切的寻求着认可而不容许反驳与否定的、近乎每刻都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下而破坏力惊人的怪物   如此的教育, 必然是形式主义,打肿脸充胖子   ==========2.3:教育的迫切   由于私有制的资本的介入,教育的本质便逐渐由原先契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书育人转变为了右倾的、为了能够继续开办下去以谋取财富的流水线产出   (毕竟,只要学校还能开办下去,利益者便能赚到钱)   应试教育的漏洞在于其僵死而固定的模式,而随着不加以管控的混沌的环境,教育的运转必然逐步转变为服务于[升学率]的用于谋取私利的工具   ——假设,某个学校或是凭借着套公式般的框架、或是完全依靠死记硬背记住考核的重点,凭借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好成绩,那末其升学率自然也随之攀升   ta们将这样学校称之为[好学校]   像这样的“好学校”自然应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那时,国家资源匮乏,这边的教育资源多了,自然意味着其他地方的教育资源将等比例降低   因而,在无序而混沌的环境作为培养皿的情况下,教育的环境自然愈发的恶劣,资源也愈发集中——而体现在学生身上,大抵就是所学的知识愈发的繁重,难度越来越高,而时间也越发的不够用   最终,便呈现出了现世的模样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是相当拥挤的     在时间线上,假设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安稳的上到大学(实际上,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止步于高中甚至初中毕业),那么学生所得到教育的时间总共不过只有短暂的15年   然而,在这短暂的15年内,学生却被要求做到面面俱到——不只是要求德智体美劳面面俱到,甚至还要求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拥有思想与审美能力   这不可能,根本不现实   如今教育本身就是在削除人的个性与思想上的差异性用以换取升学率——实际上,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不过是让既得利益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学生的权益被剥xue成了既得利益者所获得的资源,而学生却几乎什么都拿不到,相反的,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担到了学生身上   例如:   升学率的降低意味着部分学生必然没有完成升学,而这部分学生要么承担被负担的风险——有个初中高中的文凭,步入社会,要么就需要复读或是留级这样的措施   但是这样的措施实质上不过是增加了一年被既得利益者剥xue的时限——假设其他学生被剥学的时间为15年,那么你就会被剥xue16年,甚至更多   那末,绝大多数学生自然的会奋力拼搏,换取好的分数,随即拉高压力,然后再由下一代学生奋力拼搏,然后拉高压力…   (虽说这种压力有着上限,但那与学生没什么关系)   就这样无限循环   而在这样的逻辑下,必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因为跟不上不断攀升的压力而注定被抛弃,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膨胀,这个被淘汰的数字也将逐年攀升   实际上,这样的逻辑与现状是相当畸形且不健康的,我们教育倘若要回复到健康的状态,有、且仅有俩条路可以走   其一:保留如今教育的总强度(即15年加一起的总知识量),但是时间线至少应该拉长至25年——并非是像现在这样完全的沉溺于学堂中,而是介入契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18岁前的教育必须结合劳动与实践,而满18岁后则完全的脱离校园,参与社会劳动中,并于[无产者学堂]或[无产者俱乐部]等地完成余下的教育,并最终选择是否参与尖端技术的教育与深耕,保障学生的休息与巩固   其二:倘若教育的时间线无法拉长,那么如今教育的总强度就必须砍半,至多只能有60%的强度,其余同上,学生的休息时间与思想教育必须落实   注:这俩条路,无论走那条路,都必须实现教育的完全社会主义国有化,原先的升学率与分数至上的标准必须被废除   教育必须涉及劳动与实践,而不应该是停留于学校里的讲堂,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必须为其讲解[步入社会后必要的知识]   =========3.1:学历的身份   不可否认,至少在如今,等级较高的学历自然的意味着较好的工作与待遇   然而,倘若学校中教导过:   [学生最终无论如何都必将步入社会,而作为无产者并没有职业上的本质区别——其薪资待遇上的多与少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其本质上有所区别]   那么学生就应当明白,他们所耗费数十年心血换来的学历,除非切实的高到了一定程度,不然在步入了社会后,其必然成为必然被剥xue的无产阶级   ——毕竟如今的教育并不会由国家包分配工作   [数据夸大而只用于辅助理解]   现实中摆着一道相当简单的数学题:   假设一个班级中有着100名学生,其中15名学霸最终能够成为薪资待遇不错的公司的员工,70名普通学生会进入相对不那么好的公司,那么剩下的那一小撮学生就必然成为被淘汰的学生:   要么彻底的失业,要么就是凭借那糟糕的学历,最终步入流水线、工厂、工地,或是其他高危险而低回报的地方工作   ——而持续的失业状态必然导致这部分学生或是饿死、流浪,或是妥协,随即步入流水线工厂等地工作   而如此鲜明的等级制教育必然导致班级中的学生自发的运动起来,所有人都不受控的、被推搡着奋力学习   或许分数会有所提高(虽然最后必然因为难度的加大而回落),但是薪资待遇较好的企业招聘的人数是固定的——这边招的人多了,那么其他地方招的人自然就少了   为了争夺那必然恒定为[15人]的学霸的身份,并且保障自身不至于沦为最底层的所谓学渣,学生之间的关系便自然的转变为了敌对的竞争关系   但实际上,除非ta能够抵达那同样恒定人数的、并且注定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挤进去的T1、T0级别的高度,不然任凭学生如何努力,最终也不过是让企业招聘而来的人更好用、像狗一样更加卑微而忠诚的剩余价值剥xue工具   但是薪资待遇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   而这样的现象,最终便具象为了学生口中的[内卷]   ======对教育的统治   实际上,学生与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最深层级的矛盾仍旧是阶级矛盾——藏的深看不出来不过是因为资产阶级用于麻痹学生内心意识形态侵蚀   ta们将当今社会小概率的[读书改变未来]倒错为了普遍性的公理,随即让所有的学生都不竭余力的为了这极小概率但的确存在可能性的未来拼搏   但是,毋庸置疑   作为资产阶级的子女,其优越的环境与物质使得其可以获得更为优越的教育与更多的资源,再不济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而[镀金]   除了少数人,大部分还是通过教育系统后维持原有阶级,从而成为资产阶级开展剥xue——而无产阶级子女除了极少数,通常是在通过教育后,作为被资产阶级剥xue的无产阶级而生存   而在如此鲜明的逻辑下,无产阶级必然竞争不过资产阶级   其一:知识积累和学习环境、氛围   其二:有的无产阶级还有繁重的家务甚至是工作,譬如家中有残障亲属的就是明显的个例,这都将极大的压缩无产阶级及其子女的财产与时间   其三则是爱欲方面:他们极难有学术热忱,学不进去——因为这些东西和他们生活严重割裂,而他们感受不到知识带来的快乐   最终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的子女下限远比无产阶级高的多,而无产阶级除去极少部分后,必然沦为资产阶级之下的廉价劳动力   也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最终形成实际的   垄断与统治   =======掠夺的手段      实际上,就如同发达国家对无产者的收买一样,教育系统也会收买学生或家长——详细逻辑请见4.1-自残行为   在畸形的教育体系之下,唯有从成为[学霸]乃至是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名]才具备价值,因而无产阶级的子女自然会耗费财力与精力供给学生的额外教育   因而,无产阶级的钱便自然的因为教育的内卷而流向了某个培训机构——其背后大概率是某个资产阶级,其最终受利的还是某个资产阶级的子女   而资产阶级的子女有其家庭的资产作为支撑,自然不需要拘泥于此,相反的,就算接替不了其家庭的资产阶级属性,其也完全可以借用[镀过金]的学历来作为优质企业的敲门砖   挤占无产阶级及其珍贵的上升渠道   ===========4.1: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学生必然会有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譬如抑郁症、躁郁症、自杀、自残、虚无,这里并不在此过多赘述,只是随便讲几种情况,以方便你们能够走出来   =======濒死欲的泥潭:   在学业与家庭不断灌输压力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在孩童时期便被培养出了相对较为敏感的性格的孩子(例如经常性的被打压、没有自我感、作为工具、失去隐私权等行为都会造成类似的敏感性格),其大概率在重压之下产生[寻死]的感觉   其通常体现为——内心深处急切的想要逃离此处,但由于如今的教育与孩童必备的学生身份关联性过强,导致这种想要逃离的需求便倒错成了[对神圣职业的逃避]   而在如今教育的观念中,这种逃避自然会传达给学生[羞愧感],并且因为来自社会、家庭、教育的压力,还会放大这种羞愧感   那么假如无法逃脱,而自己已经被压力折磨的快死了,那怎么办呢?   自然就只有死了   这类型的学生思想观念上通常如此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人有没有人有过类似的情绪,虽然我并不是很会安慰人(安慰也只局限于面点大法),但我还是想说   这并不是你的错,你没有罪,你只是太累了   ======思想与行为上的自残:   假如你们切身的体会过抑郁症的感受,再不济通过沟通了解过抑郁症的感受,那么你应该清楚——在抑郁症群体内,普遍的存在着自残乃至自杀的行为   诚然,这与濒死欲那部分有部分的相似之处,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可以将部分行为解读为缺爱环境下的求爱行为(非贬义)   (通常表现为通过外在的特征来祈求外人的关注度,以达到被他人注意的目的:若是能被外人关心,填补自身的空洞自然最好)   但是,仍有相当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在抑郁症的患病与发病期间,外部刺激的频率与强度降低,感知能力下降,外部因素的刺激无法支撑起自我必要的运转,自我感随之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内心深处本质上是想活的——大部分生物,不是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不会自杀   而这种想活的观念与[无意义]的意识相互冲突——除非抵达了临界值,不然患者的求生欲望通常都会压过求死欲望   那么,为了得到足够的外部刺激,以推动自我感的运转,患者就会采取极端的措施手动的获取刺激——其通常包括了暴饮暴食、食欲下降、翻看禁忌类血腥影像、淫秽色情等   但是其主要还是表现为[自残]的行为   因为这样的行为最简单粗暴,可以提供最直接的[疼痛感],而这种疼痛感足以推动自我感的凝实,让患者感知到[自己还活着]   因而,相当数量的抑郁症患者为了活着,便不受控的持续不断的自残,而这种自残最终便演变为了某种倾泻压力的方式   =======非患者的自残行为:   实际上,上述所说的自残行为并非是某种精神病患者所独有的行为异常,相当数量的学生与成人同样具有类似的行为异常   在学业的重压之下,学生通常会陷于思维的泥潭中   这主要得益于整个教育系统所灌输的分数焦虑——学生并不想陷于这种压力中,但是他们不得不陷于此   然而,他们愈发的努力,教育所灌输的观念便越发的强大——所有人都必须努力,当身处在这种环境下,倘若时间久了,无思想用以抗衡的学生即便其原先抗拒这样的逻辑,最终也必然融入其中,开始、并逐步增益教育所灌输的焦虑   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便是:   焦虑初期:“多拿了一分好开心”[关注状态]   焦虑末期:“我必须要多拿一分”[焦虑状态]   那么为了这一分,为了在灌输的焦虑中所说的[多拿一分、超越千人],学生便更加努力,而延迟补偿系统中,ta所付出的努力越多,那么在真正得到了那一分时,ta所能获得的快感便越多   ——而反之,如果学生最终没拿到那一分,那么所得的挫败感也将越多   而实际上,无论学生最终所感知到的是什么,只要焦虑不断侵蚀,那么学生最终所能收获情绪价值便越多,同理,学生收获的情绪越多,那么学生自然就陷的越发深入,最终体现为努力的程度   而既然存在灌输的焦虑,那么必然存在被灌输的容器,而容器必须同步进行输出这种焦虑,不然人就会因为焦虑而死   容器的输出分为俩种:   其一:在面对同属于容器的其他学生时,容器之间会刻意的提及相关的关键词——譬如[内卷],让自身与他者再度陷入焦虑状态,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快感   其二:在面对不属于容器的其他学生时,倘若无法完成思想同化,那么防止被对方同化,容器便会自发的自我欺骗   “你以为你是在利用别人,你觉得自己好聪明,别人都不够努力,而你会起早贪黑地学习;因为你觉得你知晓了通往成为[人上人]的路径,远比他们聪明的多”   毋庸置疑,如今的教育尽数苦难   然而在这[自残]行为之下,作为容器的学生会感受到[爽],那么这时,学生便会被自身的焦虑所凝视   其体现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其不与能够带来快感的教育所挂钩,那么深陷于其中的学生便会感知到罪恶感——譬如在玩游戏时,始终无法享受游戏的真谛,而沉沦于焦虑与罪恶感中   “完了,我今天玩了十分钟游戏,我与我梦想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我做不到了,我就是个废物,我还不够努力,再努努力,考完试就轻松了”   随即在这样的心态下焦虑的结束游戏,最终重新回归繁重的教育中,感受着那熟悉的快感与刻入骨髓的伟大感——   “天啊,那些人都摆烂了吗?不学习吗?算了,不和废物一般计较,我要好好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我可太伟大了”   就是在这样的臆想中,将学习列为了最为神圣的意义   ========虚无意识   实际上,不只是陷入了病症状态的学生,普通学生同样极为容易陷入虚无中   因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极易受到来自下层的工作的社会的影响,而如今下层过的也不算好,因而,倘若学生愿意将其实现拉长至ta的人生时间线,那么大多数必然看见一副恐怖的画卷   最开始时,初见这幅画卷的人必然表现为愤怒——因为他们还未能将画卷与自己联系起来,随之,便是深深的恐惧与虚无感   惶恐着就业压力、由于身处于温室中近乎完全不踏足社会而分外恐惧zcjj的剥学,自然,最主要的是身处于教育的框架下,早已将学习作为首要意义的学生   在其贯彻了15年的意义彻底的破裂时   ta的人生便没有了意义   ===========5.1:差异性   诚然,由于其截然不同的环境、经验所塑造的性格与认知,不同的学生在面对教育时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在[学生]这个整体的群体中,覆盖主要群体的仅有俩种群体   其一:自然是占据绝大多数的——没有足够的思想基础用于抗衡教育体系观念的学生,其通常是尚未[摆烂]的中间学生与所谓学霸   实际上,所谓[摆烂]这样的词语本身便裹挟着同化的欲望——此处引用的是教育框架之下的[摆烂],其本身就是深陷于教育泥潭中的[容器]学生试图同化其余学生所会使用的词句   简单解释下:摆烂的标签即意味着[背弃正确]   对于没有足够的思想用于支撑其自主思考的学生而言(此处包括但不只限于学生),其本质上相当的依赖于外界的社会与环境所定义的[正确]   ——假设存在将[死亡]列为神圣与正确的社会,那么身处于这样的社会下,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活着本身便被其赋予了罪恶   其二:自然就是反之的、具备一定量思想基础,足以抗衡教育体系观念的学生,其拥有独属于自身的目标与计划,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便有了自己的思想   这部分学生并非只会存在于所谓[差学生]的群体中,而是存于各个领域——因为绝大部分差学生虽说具备一定量的抗争性(拒绝学习),但这并不能证明其就脱离了教育体系观念,而或许是纯粹的叛逆思维   ======利用与内耗   在畸形的教育框架之下,学生的努力既然服务于分数制的升学率,那么则必然会有群体被利用,用于抗衡上述所论述的脱离了教育焦虑的学生   由于字数有限,这里不过多赘述,只随便讲讲   其一:被教育系统所认可的“正面”群体——通常为分数较好,或是有着特殊关系的学生,毋庸置疑,他们有着压力,但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却远高于普通学生   其通常体现为:   在其为了发泄压力而参与霸凌、偷窃、作弊等恶劣行为时,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会被[赦免],相反的,若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与这类学生发生冲突,被批判的通常也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实际上不过是教育系统对这类学生的放权   利用其放权的行为,吸引普通学生争夺赦免的机会   其二:被教育系统所批评的“反面”群体——恰好相反,这部分学生通常表现成绩较差,或是作为某种“刺头”的个性鲜明的学生   (这里的描述仅用于辅助理解)   而畸形的教育中不能容许这类[变量]的存在   因而这部分学生通常会被学校无端的辱骂、批评,或是作为反面教材,用以震慑与告诫普通学生,令学生最终被动的选择远离这类学生   (因为如果接近这类学生,则必然被教育系统批评)   而远离,则达成了阴谋得逞者的目标   =======结语·慰问   文章到此结束了   非常感谢你能够看到这里,并且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实际上,我这篇文章的理论部分和细节部分仍有许多欠缺,并且碍于字数,我也还有些内容没有放上来,但是我累了,未来要是有机会我再补吧…   还记得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吗?   [询问自身,你的理想/目标/计划,究竟是什么]   或许你已经有了全新的答案 那么,假设再也碰不到你,那么就祝你早安,午安,以及晚安——《楚门的世界》   

[简单聊聊]如今的学生为什么怎么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