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脑机接口论文分享】一种引发触觉感觉的脑机接口改善了机器臂的控制能力

2023-07-18 10:29 作者:Brainbase-Future  | 我要投稿


本篇论文由美国匹兹堡大学产出,于2021年发表在权威期刊Neuroscience上。

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因脊髓损伤(SCI)导致四肢瘫痪的人,他们亟需通过技术手段替代实现手臂和手部功能。

对该群体的身体特征进行分析,他们虽然缺少感知、缺少对躯体的控制能力,但大脑皮层仍能产生控制手部运动的神经活动,所以通过植入电极,测量与运动相关的神经活动可以恢复部分丧失的功能

但随之我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意念抓住一个你感觉不到的东西,有多难。这也是这篇论文提出的初衷

该团队先前在另一篇论文中开发了一种脑机接口控制的机器人臂,可以成功进行伸手和抓握动作,并采用了行动研究臂测试(ARAT)针对上肢功能进行临床评估。

然而,这种脑机接口控制仅依赖于视觉,缺乏一个关键的感觉维度。

当健全人与环境进行互动时,皮肤的触觉反馈对于拿取和操作物体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触觉反馈,即使是简单的操作也会变得笨拙和缓慢。

当你伸手去拿一杯热咖啡时,你可以感觉到它的重量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握力。对手臂和手有充分感觉和运动控制的人,在触摸或抓住物体的瞬间就能感觉到他们已经接触到物体,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开始移动或提起物体。但是,当一个人操作假肢时,这些任务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更不用说用意念控制的假肢了。

该团队在发现机械臂性能提升遇到瓶颈时,考虑到这一点,便致力于研究一种具有触觉反馈的机械臂。令人惊喜的是,在新方案下,被试对机械臂的控制表现出非常大的提升

本实验的男性被试在植入装置时年龄为28岁,因10年前脊髓损伤导致四肢瘫痪。

根据术前成像指导阵列的放置,实验团队在他的运动皮层和体感皮层植入了两套微电极阵列:

1、左图中蓝色部分所示,在运动皮层的手部和手臂区域,植入了两套微电极阵列,用来解码运动意图。

2、左图中红色部分所示,在体感皮层的1区域中,植入了两套微电极阵列,通过颅内微电刺激(ICMS)在右手的手指中引发感觉。

这里提到的体感皮层的区域1,临床上已有相关研究表面,它主要处理来自皮肤周围机械感受器的皮肤触觉神经输入。在区域1进行ICMS会产生触觉性质的意识感知,包括压力、触感、温热和电感觉。

通过这两套电极阵列,蓝色部分读取被试的运动意图,控制机械臂,红色部分为被试提供机械臂的触觉反馈,这样便形成了完整的仿生的逻辑回路

在植入设备完成之后,首先是设计神经记录流程、如何处理神经记录信号

通过在运动皮层中的每个电极上进行电压记录,使用信号处理器进行带通滤波,并对信号进行数字化。

为了排除干扰因素,通过数字信号消除和滤波的组合来消除由微刺激引起的电器伪迹:在每个刺激脉冲期间,使用一个采样保持电路来消除记录的信号。然后使用一阶Butterworth滤波器对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从而最小化信号中附加瞬态不连续性的影响,使宽带信号快速稳定到基线。

使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在刺激脉冲结束后的740微秒内记录被试的神经活动。

利用处理之后的运动皮层细胞信号,训练一个五自由度的解码器。五个自由度如图所示分别为xyz轴上的平移、腕部旋转及抓取,自由度的数目5可以在快速训练时间和灵活度之间取得平衡。

建立逆向运动学模型,控制手在三维空间中的末端速度、腕部旋前和旋后、手张开度。

为了训练解码器,参与者被要求1、观察假肢在三维环境中移动的虚拟版本,2、在听觉的提示下想象自己执行假肢的运动,包括手的平移,然后是定向,最后是命令手臂去抓取虚拟目标。

观察完成27次试验后,利用将神经元信号与手臂运动学关系建立的编码模型,得到一个最优的线性估计解码器。

在这个线性估计解码器中,f表示记录平方根转换后的信号射频,v表示运动速度,分别对应五个维度平移维度x、y和z + 腕部旋转θ + 抓取g,b表示给定速度维度的回归系数,通过使用线性回归计算得到。

然后,使用间接最优线性估计计算解码器权重。

通过观察训练得到第一组数据之后,参与者使用从观察数据中训练的解码器重复训练任务,得到第二组数据。但需要注明,计算机限制解码后的运动速度为理想路径上的速度。接下来,使用第二组训练数据训练一个新的解码器。实验周期中,每天都会训练一个新的解码器,而且所有的解码器训练都是在没有ICMS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对所有射频进行缩放,这是由于之前的实验经验表明,在假肢手接近物体时相关射频会增加。通过这种缩放,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将手稳定在物体附近。

最终,这个速度解码器将被用于没有计算机辅助的任务表现评估。

(介绍未完待续,请见下篇文章)

【脑机接口论文分享】一种引发触觉感觉的脑机接口改善了机器臂的控制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