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与偶动漫

作品:《东离剑游记》作者:@云玖弋
前言
《东离剑游记》是由虚渊玄和台湾霹雳多媒体合作的一部动画。当年虚渊玄在漫展见到布袋戏戏偶就萌生了引进日本的念头。几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
《东离剑游记》的剧本由虚渊玄操刀,很日式的冒险故事。戏偶、布景都由霹雳多媒体制作,一方是知名编剧、一方是布袋戏领头人,强强联手下,该剧似乎并没有表现得那样抢眼,本文会以此为切入点,从布袋戏的表现形式,展现布袋戏的历史轨迹。
这是我第三次撰写关于布袋戏的文章,第一稿被某公号编辑枪毙了,理由很简单:太学术了,不够新媒体。(去它的新媒体ㅍ_ㅍ)第二稿,我写了一半……现在直接跳到了第三版……由于布袋戏资料并不丰富,难免会有一些疏漏,请读者包涵。
剧情介绍
《东离剑游记》背景是魔界与人界大战后,人类锻造出诸多足以发挥无匹力量的兵器——“神诲魔械”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
第一季中,守护神诲魔械中最强兵器“天刑剑“的护印师丹家被灭,幸存的丹翡为了夺回天刑剑,通过凛雪鸦(掠风窃尘,怪盗)的牵线,聚集了一群伙伴,向着七罪塔进发。殇不患、凛雪鸦在此季中相遇成为”伙伴“。当他们夺回天刑剑时,却发现魔神被召唤降世……
第二季,揭晓了殇不患为何离开故乡西幽来到东离——他身上带着魔剑目录,希望能找到一个安全之所存放。然而西幽的黑暗势力”祸世螟蝗“派出刺客一路追杀夺取目录。同时,西幽朝廷亦派人追踪他。惟恐天下不乱的凛雪鸦替殇不患与西幽朝廷周旋,但没人知道凛雪鸦的目的。
魔剑”七杀天凌“从魔剑目录中被解放,它蛊惑人心喜爱鲜血,自以为控制了娄震戒(莫得感情的问题人物),让他大开杀戒。实则娄震戒未被蛊惑,行动皆出自本心。最终战,七杀天凌在被殇不患回收进魔剑目录的那刻,娄震戒用一条胳膊替换了它,七杀天凌深为所感,自愿与他坠下悬崖。由于夺取目录失败,祸世螟蝗决定再派人去东离,此时刑亥(第一季的魔族伙伴,最后却召唤魔神降世,被凛雪鸦封印)表示愿意帮助祸世螟蝗,向凛雪鸦复仇。
惊艳了日本剧作家
据闻,虚渊玄在某次漫展上看到布袋戏的第一眼,就想着要一定要让它出现在日本的荧幕上。能让一位大咖”一见钟情“的原因,在我看来非常简单:演员怎么看都是个大型的球形关节人偶,比如SD娃娃。
BJD娃娃是精巧,但用来拍动画,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费时费力地摆动作,无法直接人手控制。而木制的布袋戏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能转能弯能摔能打,简直是完美的演职人员。所以虚渊玄见到它时,立刻察觉这是一个契机,并寻求合作。


对于霹雳多媒体而言,虚渊玄的橄榄枝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来意味着布袋戏的转型(偶动漫)是成功的,二来这样的成功让布袋戏能够进入日本市场。
成品效果
《东离剑游记》是强强联手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总令人觉得差那么口气。究竟差在哪里,可能剧情是硬伤,配音是轻伤。

剧情上就是一部结构简单的冒险剧,阴谋不够、智斗不够,与一贯的长篇布袋戏剧相差较大——勇者斗恶龙不够烧脑,不够过瘾。
配音是轻伤,这个伤其身本来可以更轻一点……在第一集中,反派大Boss出场时,一段闽南语的人物诗号随之而来,转眼大Boss又是一口流利的日语。强烈的违和感直接把期望值从80%砍到了70%,太不习惯了。再一路听日语看戏偶动作,仍然有种脱戏感,看到第二季的时候,终于摆脱了这种不适应。所以这是个轻伤。
如果把《东离剑游记》看做布袋戏,那会令人失望,但如果看做一个用戏偶来演绎的动画的话,还算可以接受,或者可以视为一场手办演出。
布袋戏的渊源
布袋戏属于木偶戏家族,和提线木偶是兄弟。比起提线木偶的直观来,布袋戏则要含蓄许多——你看不见木偶为什么会动,因为它的机关都藏在了作为身躯的衣服下。这些衣服最早就是一个兜起来的布,布袋戏也因此得名。

对于旧戏的历史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在福建泉州一带颇为流行,算是当时热门的地方戏曲。走江湖的布袋戏,不是大戏团,自然就是一人一担到处跑。随地把担子一放,支起一块幕布,掏出小人偶,两只手一套,人往幕布后一躲,就可以开戏了。幕前的人偶动作,幕后的人说唱,引得孩童围看,村里老人驻足。
慢慢地一人一担的模式发展成了戏团,专人负责操纵木偶,专人负责说唱,专人负责配乐,慢慢也就登上戏台演出了。与此同时催生出另一条产业:专人做戏偶。
有了戏团,那“演员”也要有相当的等级规范,旦生老末净的设置完全承接传统戏曲角色的设置,剧本也不再是散乱的传说,章回小说成了戏本。
那是布袋戏的诞生,之后的布袋戏困苦于战乱,颠沛流离,从福建去到台湾。遵循着戏团模式的布袋戏到了台湾,依旧游走在村落间,出现在庙会婚庆——在跑江湖的奔波中谋生存。
其后,布袋戏历经了露天演出(外台戏)、剧场演出(内台戏)、电视剧、录像带,最后又回归到电视剧集,几经波折险象环生(历史政治因素),差点断送布袋戏的性命。随着它在电视剧集上日渐稳固,才勉强延续。其中的转变是从台湾云林黄家开始。这是一个台湾布袋戏世家。
一百年前,创始人黄海岱执掌台湾最大的剧团五洲园。他毫不犹豫地扔掉了寻常的历史章回小说,换上了剑侠小说作剧本。虽然他也曾担忧过观众是否能接受,可《隋唐演义》、《封神演义》早已审美疲劳,舞台需要新鲜血液。《三侠五义》、《小五义》一入戏台,立刻获得好评。身怀绝技的江湖好汉,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成就新风格:剑侠布袋戏。
第二代掌门人黄俊雄,做了两件大事,直接把布袋戏拉进了另一条发展轨迹。
其一,他在剑侠布袋戏中加入了更多天马行空的元素,比如利用道具机关变景创造奇观,又如一个角色多个分身,让人大开眼界,还可以这么安排角色?!剧情在这些新添内容的映衬下更扑朔迷离。融合奇幻武侠元素的金光布袋戏诞生。
其二,他把布袋戏从戏台搬到荧幕上。1970年《云州大侠史艳文》的播出轰动一时,一口气连演583集。至此,黄俊雄一手奠定了黄氏布袋戏的霸主地位,其他入驻电视的剧团无一能撼动。
第三代黄强华、黄文择兄弟,叛出金光布袋戏,创立霹雳布袋戏。老父亲对儿子们放弃金光剧本颇为不满,但不能否认兄弟两人确实将布袋戏推向更大的舞台。兄弟俩虽跳出金光剧本,却不脱离文化根本,从而塑造出一群为人熟知的经典角色,诸如:清香白莲素还真、刀狂剑痴叶小钗、百世经纶一页书。
2005年,霹雳布袋戏融入动漫、游戏设计,以“偶动漫”作为布袋戏的新航标。这即是对市场敏锐的直觉,也是布袋戏走入国际市场的尝试。
同为黄氏第三代的黄立纲,传承了金光戏,推出新金光布袋戏。在沿用父亲剧本设定的基础上,将内容聚焦于史家人第二代子弟的侠义故事,拓宽了金光戏。
基本上,现在被大家熟知的布袋戏都是通过电视剧集知道的。
布袋戏魅力元素
布袋戏的魅力元素有三点:一是融合传统文化的剧本,二是方言口白的韵味,三是戏偶造型的视觉享受。
从霹雳布袋戏、金光布袋戏的剧本看,无论是仙侠、奇幻,都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根基。霹雳剧的释儒道,金光剧的诸子百家,皆是剧情背景的蓝图。无论怎么加工演绎剧情,这些内容的本义是不会被篡改的,甚至会加以诠释。这种传统的来源,得益于“排戏先生“。
当布袋戏转入剧场做内台戏时,为上座率愁苦不得不常推新戏,此后衍生出了“排戏先生”这个职业,算是布袋戏的专门编剧。这些编剧精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侠义,他们对典故信手拈来,善于处理一波三折、一叹往复的剧情。在新老编剧交替时,这些要求同时被传承。另外编剧懂得如何在关键时刻来一手”且听下回“的套路,所以现在的新戏也延续了关键时刻就卡剧情的”坏习惯“。剧本的另一个看点就是智斗,正义邪恶相互套路,看谁的布局更胜一筹。观看的同时不断猜测,如同破案,这就是看智斗戏的精彩之处。
方言口白的韵味,很难用言语表达。但最直观的感受是人物登场时的诗号,口白师念得抑扬顿挫,听得令人如痴如醉。这也得益于闽南语这一支古老的方言基因——古越语、河洛语。
布袋戏的口白即人物对话,遵循旧例,由男性一人分饰多角——即一个人(口白师)来演绎的。戏精附体的口白师,全凭嗓音控场:女子娇啼、老人沧桑、少年天真、男子粗狂,张口即出,毫无负担;压抑的啜泣、高昂的咆哮、凌然的责问、猥琐的献媚,切换自如,统统不在话下;情绪节奏拿捏得当,一份不多一份不少。文戏就在口白师的掌控下步步推进。所以有时候看布袋戏,是去感受这种张力的变化,就如同看戏骨飙戏一样令人振奋。
谈到戏偶就不得不说到它的演变。其实无论新布袋戏是不是走偶动漫的路子,剧集里的人物形象变化都早于这个口号的提出。如果现在国内还能看到霹雳布袋戏早期老剧的话(录像带版、电视剧版),就会发现其中的戏偶曾有一次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戏偶与九十年代的戏偶就已经有了这些区别——最早一掌就能操控的戏偶慢慢向真人的形态过渡。



而九十年代的戏偶一路向着逼真的方向走,加上后续BJD技术的融入,现在的戏偶已经完全走美型二次元风格。这也是为什么虚渊玄一眼相中布袋戏的原因。
然而光有戏偶还不行,戏偶的形不止是外形,更具神形,否则只是没有灵魂的死物。为戏偶注入生气的是操偶师。戏偶特有的动作摆幅停顿,如同戏曲一样,摆手顿足、甩袖转身有着固定的表达意义,成为布袋戏的一种范式。此外,女性摇曳生姿的步态,枭雄霸气威慑的登场,高手的巅峰对决,炫目高超的武戏,都在操偶师的寸指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剧本,方言口白的文戏,新偶的精彩武戏,组成了现在看到的布袋戏。
偶动漫的前景
从上文两大部分的信息可以看出,布袋戏在面临生存窘境时,往往从某个方面进行创新,改变一些布袋戏固有的模式,但又保留其核心特色。大致改新的方式多集中在剧本内容、表演场地。当这些方面已然成熟,完全契合当代的审美眼光后,创新就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布袋戏的核心——戏偶,所以才渐渐有了偶动漫的概念。
霹雳多媒体用偶动漫的概念,不断继续打造霹雳布袋戏。而以《东离剑游记》作为出海的试探,并不算是一个成功案例——将之视为布袋戏会失望,主要败在剧情和配音上。如果没有看过布袋戏的人兴许不觉得,但是如果阅读了上两段对布袋戏魅力的简单解读,就会明白它究竟缺了什么。布袋戏两大灵魂都缺失了,自然就失了布袋戏的主要特色,仅仅留下一个颜值而已。说难听点、过分点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那么是不是布袋戏不能走向世界呢?如果视为传统戏剧,那么它确实扎根在中国的语境环境下会有更好的共鸣。如果不作为传统戏剧,仅仅作为工具来看,那么戏偶就是一种新的表演方式,确实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名副其实的偶动漫。
问题在于美型的、似真人的动漫演员真就没了?并不见得。3D动画不就是很好的替代品吗?《哪吒》、《姜子牙》都是典型的范例。电脑3D完全能做出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用木偶来做?仅仅满足偶动漫的口号?似乎完全没必要。这么看,戏偶一旦脱离布袋戏,作为纯粹偶动漫就一定需要强力的剧本支撑才能长久,一如我们小时候看的木偶剧。
如果再假设完全用3D人物来表现布袋戏剧情,用闽南语口白来展现人物对白,也不会有任何不妥,但这还算不算布袋戏?直觉上不算,没有戏偶。
《江湖救援团》是另一部新的布袋戏番,剧本内容围绕江湖朝堂恩怨,武戏动作流畅,可它用的是国语配音,那算不算布袋戏呢?直觉上,仍然归于布袋戏范围。似乎也可以说明配音的重要程度远低于其他两项。

这样一想,不得不列出上表,理出一个清晰的概念:布袋戏的重中之重是戏偶,偶动漫是布袋戏的一个分化。能让布袋戏叫好叫座,要依靠剧本支撑;要让更多人迷上布袋戏,口白演技、操偶技术都是关键。如果仅仅是戏偶,就有些难了,《东离剑游记》就是个例子。
最后,布袋戏或者偶动漫的前景其实都不太好。仅仅偶动漫就需要面对3D动画这个劲敌。而布袋戏则要面临内部行业的问题:布袋戏青黄不接是事实,操偶师大都步入中老年,会闽南语的年轻人同样不多;一个戏偶的制作费时费钱。可以说布袋戏在工业量产上有一定的劣势。
……幸好布袋戏剧集够长,因疫情不当言论被大陆封杀的霹雳布袋戏至少有2500集,一集90分钟到100分钟不等,一天看一集也要看个几年了……所以至少现在还有得看。
参考资料
【1】台灣多樣性知識網焦點特展 - 掌中弄巧 布袋戲古今漫談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落地的机会
去吧大师球是以各类影视作品为素材进行活动的社群,社群主要活动为开脑洞形式,为个人知识落地进行服务。我们的建立初衷是完美衔接知识落地前的落差,用开脑洞的方式,从影视作品入手,链接现有的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想了解以前的活动内容or想加入我们:

我们的相关账号:
● b 站:-去吧大师球-,不定期放出高排名脑洞文章的可视化视频及训练场精剪视频
● 豆 瓣:去吧大师球,定期放出优秀脑洞文章,及需要投票的成员脑洞文章
● 微 博:去吧大师球官方微博,定期推送各类通知
● 公众号:这里是去吧大师球,每三个月会放出成员的脑洞文章,他们的排名由你来决定!每周末放出优秀脑洞文稿和可视化视频
排版&编辑/ 楽ちゃん
(本文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原始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