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言形式差异
语言的许多形式问题实则都是基于其内在的机制(intrinsic mechanism)而发之于
外在的表现现象(刘宓庆,1994)。内在机制即民族思维过程,由民族思维过程
导致的英汉语言形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体与主体的顺序
比较现代汉语文章和现代英语文章,就会发现英语动词使用的频率远比汉语动词低。
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西方人早早地选择了一种“天
人相分”的认知态度,认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不是有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而
是分离与对立的。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一定要有宾语,表明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同时由于当时认识能力及手段的局限,部分客观世界对
人们来说是不可知的,因此英语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比较明显。中国哲
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的无处不在,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汉语的动词几乎都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而且宾语可以省略。英汉主
体与客体的位置差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被动与主动
付鸿军在《英汉被动句及其民族性》一文中把劳伦斯的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情人》和钱钟书的《围城》两书的前 70 页作比较。发现《情人》和《围城》
的主动形式之比是 50句和 170 句(而被动句之比则是 160 句和 10 句)。可见,
英语中客体是第一位的,主体次
之。 (1)It was proposed to build a hotel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本句中的客体
是“建一个宾馆的提 议”,而主体是“大家”给省略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思想”相对
于人来说也是客体,它是 主体认识的结果。(2)She was conducted out of the
gardens, andpassed along the pavement till she disappeared from view. 本句中
“she”是客体,而认识主体则省略了。而汉语中,主体是第一 位的,客体次之,
只有主体面对客体遭遇失败
时,才使用被动句。汉语的被动句绝大多数局限 在表示不好的、不幸的、不如意
的意思上。如用“被”“让”“受”“给”“遭”“挨”“叫” “教”的句子。如(1)旅馆被大火烧
了。(2)发电厂遭到敌人的破坏。而英语中被动句一方 面是为了行文需要,更多
的是为了凸显客体。
2. 非人称主语句(Impersonal Subject Sentence)
由于英语强调主客体的对立,人可以认识改造世界,反过来客观世界也会影响人,
因此人称及非人称的一切事物,无论具体的、抽象的、意念的、心理的,都可用来
作主语。外界事物包括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你发现了这个事物,或想到了这个主意,
别人也会发现或想到,因为那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或消失并不取
决于哪个人,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英语会多用非人称主语,或认识客体在前。
(1)A splash of bright orange caught myeye. 我看 到一片鲜艳的橘色。
(2)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听到任何声音。
下面两句英语的主语都是客观事物,而对应的汉语,如果不加上人称主语则不符合
汉语表达习惯。
(1)The first question went to him.(有人向他提了第一个问题。)
(2)Her question received no answer.(没有人回答她的问题。)在汉语中,
“人是万物之主体”,天经地义,不可动摇。 因此无论作文,无论言语,均不能违
反此金科玉律,皆得以人(或人称)作主语。国人对人称 主语句的使用和接受发展
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步,“人称主语”的有无,已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