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厚直击本质(二)~~

2021-02-15 12:59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昨天读完了上部,早上又做了一轮总结,今天就来读下部

在下部开篇讲到了接下来的内容:“迁移思考、升维思考和逆向思考,迁移思考运用到更多的领域,升维思考能帮我们解决“无解之题”,逆向思考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创造力”

这里的思维不是本质了,而是思维模型,是归类不到为什么和归因里去的,思维模型讲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策略,所以,跟之前感觉的一样,应该归类到决策里去

基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经过学习力梳理的信息,我们用正确归因法来理解,让我们能够选择出更好的策略,即逻辑框架,来作为制定策略的参考依据,使得结果确定性更高

那接下来,先学习各个思维模型逻辑框架,其适用场景,其动力强度和克服阻力强度,其认知基础,目标感和经验案例

迁移思维的前一步,是本质相似。思维模型,原文说是对繁杂事务的简单化抽象化,可是这个我觉得不够本质,思维模型其实应该是从认知到决策的一个经典案例

那就来过一下文章,用垄断和竞争的对比,来解释谷歌和航空公司的利润对比,我觉得,有欠妥当吧,本质上营收=单价*销量,但是利润=营收-生产成本-费用。谷歌决定产量和价格吗?它的价值创造较少吗?这个结论明显就是个要被推翻否定的结论吧,互联网公司对传统公司的降维打击在于,一,其边际成本是几乎为0的,到后来用户增加几乎不会带来成本增加,反而由于大数据,成本还降低,二,其管理费用也几乎是很少的,不随着营收增加而增加的。。。所以说,跨专业真的是有能力边界的,不要瞎说~~瞎压缩就是这个了。。。

来看看SWOT模型,其背景是分析一个企业策略选择,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拿个人策略来类比吧,要不要继续选择销售岗,认知理解是我个人优势在于能量内生结果导向,劣势是需要大量长期社交的、照顾他人感觉的我做不来,外部的威胁是不选销售其他方向又是从0开始,外部的机会是销售岗做的专业的不多、社会需要

选择优势机会,就是销售岗但不用长期浅交的,放弃劣势威胁就是换方向,劣势机会这个修炼自己要好久,而且是成就下限,优势威胁的不确定性很高

所以,SWOT分析模型,决策的是做不做,背后认知是个人优劣势和做的机会不做的威胁,这个认知是基于对优劣势的性格底层逻辑,和目标达成的条件的深刻理解,能预测做不做的结果

来看看SMART模型,其出处是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的SMART原则,是为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然后我梳理着梳理着,发现我要去另外开个SMART原则的文了。。。。捂脸无奈。。。。2021-2-15 01:33:59

2021-2-15 11:09:33,我写完文回来了~~总结如下

目标SMART模型,决策是量化的目标在期限中拆分,能力成长阶段在期限拆分,角色关系所需资源规划拆分,背后认知是人生是为了体验幸福,而目标是方向、是量化幸福,目标就是我们期待的新的幸福体验,目标达成的正确归因是目标清晰、可量化、可达成、角色相关、有期限,量化的方式是在时间、数量、成本、质量、满意度上可衡量,能力上可达

迁移是把打磨好的策略,应用在更广泛的场景,那么就是要对场景的本质进行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本质类似的,就可以迁移了

不均衡发展模型提炼,目标是快速发展,进入正反馈,那上面的SMART用一下,明确时间,现在就开始启动,5年计划GDP数据,可量化的,需要的资源有哪些,GDP往前拆个产业GDP销量需要的生产资源支撑,可达成的,眼下的资源,和明年的资源,分阶段准备,有期限的,半年一年两年,角色目标的,国富民安ok

所以,先做能做的,有了人才和外汇啥的,再投入做中等难度的,最后再挑战高难度的,让能力有机会发育。所以,目标是快速发展让自己进入正反馈,那就是先做现有资源能支持的会带来更多资源的,比如读书提分,先做自己现在能力可以挑战的,擅长又有兴趣的,然后有了进步自信,挑战中等难度的,最后挑战高难度的。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有限资源,就先做容易的,再中等,再难度。比如工作,先做职责内擅长的应该的容易的销售,然后培养专业能力调整中等可推动成交的客户,最后是培养管理能力升职,而不是死磕那些不是自己客户的人

竞争模型: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在细分领域成本领先or差异化,企业目标唯一时资源最集中一般效果最好,对应分别是低成本低价格销售、生产能力优化,在特定而普遍用户需求做到最优供应,细分领域的成本or差异供应

目标是在竞争中获胜,认知是只选择一种目标战略获胜概率最大,理解是可以集中资源

而企业目标衡量五点是,成本,数量,时间,质量,满意度,那么在增量市场上拼时间数量,在存量市场上拼成本、质量满意度,很可~

所以归根结底,所谓竞争模型,就是选择一个目标去定战略,集中资源获胜

战争策略?李牧偏好以重兵绝对兵力数量优势,而李信喜欢以奇兵时间取胜,兵法上兵伐谋,就不是将军的事情了,骑兵就是质量,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不能用满意度了,这不是输赢无所谓还能再起的事情

个人竞争?低价格高数量,短时间高质量领导满意度,这是两种选择?

能力圈思维,想要成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棒球手只接自己最佳接球范围内的球,巴菲特只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这个决策背后的认知是,一万小时定律?

想要做到顶尖,就是在优势上发挥一万小时定律,在劣势上努力是事倍功半,在不熟悉领域开始是从0累积,但这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岗位性质,专业岗和职场岗是不一样的

专业岗的竞争其实非常残酷,但水平的量化也很明显,比如投资回报率,巴菲特的年复合回报率是20%这就是业内顶级水平了,棒球手就是0.4击打率,这就够了

但是职场岗就会复杂的多,能力要求非常综合,优势劣势再明显也要看跟对合适的老板,就跟找对象一样,跟对人很ok,错了那就。。。而且作为基层其实把学习力提升上来,换也没什么,不换优势也不大,就是工作一年重复10年类似这样,要想升职,必须要去做应该的事情——见众生必须搞定,不管擅不擅长,这就不能只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了,如果在行业岗位上没有洞见的话,换不换都一样,有洞见的话,就刷到成功,然后体验人生也要,挑战业内top也行,看个人想要什么样的活法了吧

所以能力圈思维,也就是策略中的一句话: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一万小时定律

下面的熵增定律我之前研究过,但是实在比较复杂,重新开一篇写吧,这篇也该完结下了

这篇学习了几个思维模型,也就是最佳决策模板,那在以后学习其他成功案例或者自己要做决策的时候,可以直接套用

首先是SWOT模型,在个人选择要不要做的时候,蛮好用的;个人决策行业岗位选择时,考虑下能力圈的个人优势和天赋,专业能力上选天赋,协作能力上用优势搞定;SMART模型,个人设定目标的时候,好用,理解成功案例目标的时候,也好用;达成目标的策略,由易到难;获胜的战略,选择一个量化目标去集中资源打磨,要么成本数量,要么时间质量满意度

感觉还是蛮清晰的,搞定啦~~

读厚直击本质(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