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肾内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
病因:
以G-杆菌感染多见,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致病菌常一种,混合感染少见;
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细菌进入膀胱,经过输尿管逆行导致肾盂肾炎;血行感染指细菌从体内感染灶侵入血流,达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多由金葡引起,较少见;
易感因素-梗阻、返流、泌尿系统畸形(复杂性尿感)、留置尿管、膀胱镜检查、妇科炎症、细菌性前列腺炎、机体抵抗力差;
急性非复杂性尿感由少数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80%大肠杆菌、其次为金葡、克雷伯,很少部分是变形杆菌),急性复杂性尿感不一定由致病力很强的细菌引起(大肠仍然最多,但其他多种G-杆菌也可);
临床表现:
膀胱炎:
多为大肠杆菌引起,无全身不适,尿频、尿急、尿痛、耻骨弓上方不适感、尿白细胞、血尿,血白细胞正常;
急性肾盂肾炎:多为大肠杆菌引起;
全身表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血象高;
泌尿系表现-腰痛、肾区叩痛、尿频、尿急、尿痛;
不少肾盂肾炎表现与膀胱炎相同;
慢性肾盂肾炎:
感染表现-间歇低热、尿频、尿急或间歇性无症状菌尿
小管功能异常-多尿、夜尿多、酸中毒、脱水;
无症状菌尿:
多为大肠杆菌引起,常间歇性出现;
尿道综合征:
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次检查无真性菌尿,由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导致(尿有WBC)或由于精神因素(尿无WBC);
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
脓尿(白细胞尿),清洁尿沉渣镜检WBC>5/HPF,不能据此诊断为尿感,可能为白带污染、间质性肾炎、结核都可表现为白细胞尿;
细菌学检查:
膀胱穿刺细菌定性培养可靠;中段尿和导尿都不可避免污染,需要定量培养;
2次培养>105/ml且为同一细菌就可以诊断为尿感,<104/ml可能是污染,104/ml-105/ml需要复查;清洁中段尿一滴油镜下>1个细菌/视野(相当于>105/ml);
清洁中段尿留取要求-停用抗生素2d、晨尿(在膀胱内停留6h)、避免白带污染(先行会阴冲洗);
静脉肾盂造影:
目的是发现有没有可以通过外科手段纠正的易感因素,结石、梗阻、返流、畸形;
诊断标准:
膀胱穿刺液细菌定性培养阳性;
清洁中段尿细菌>105/ml+症状,无症状+2次>105/ml,同一细菌;
鉴别诊断:
全身性发热疾病-有些尿感局部症状不明显,需要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只有影像学发现局灶粗糙肾皮质,肾盏变形才能诊断本病;一般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结石时才能发生;
肾结核-膀胱刺激征明显,一般抗生素无效,晨尿培养结核菌(+)、尿沉渣抗酸染色(+)、普通细菌培养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结核征象;
尿道综合征-有尿路刺激征但多次检查无真性菌尿,可能由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导致;或精神因素导致
治疗:
初发尿感:
急性膀胱炎-单剂疗法,追踪6w;对于妊娠、免疫力低下、DM、孕妇、复杂尿感、上尿路感染、男性不用单剂疗法;
急性肾盂肾炎-疗程2w,中度可给口服抗生素,重度先静脉给药,体温正常后3d改为口服;每月复查、持续1年;
再发尿感:
复发-治疗后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阴性,但6w内再次出现尿中细菌,与上次相同;多见于肾盂肾炎,尤其是有复杂因素的,大剂量抗生素至少6w,反复发作的可给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重新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阴性,但6w后再次出现尿中细菌,与上次不同;治疗与初发相同,反复发作的可给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无症状性菌尿:
只有孕妇和儿童的需要治疗;
药物选择:
经验用药针对G-杆菌的(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头孢拉啶、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3d无效根据药敏调整;膀胱炎要求尿中药物浓度高,肾盂肾炎还要求血中药物浓度高;使用肾毒性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