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思维(技巧):抽象与具象相互转换
答题思维(技巧):抽象与具象相互转换
语文试题题干中,抽象词语要具象化,具象的词语要抽象化。
下面我们通过三道试题加以具体阐述。

8. 文中第⑥段多处运用引用,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4分)
原文:⑥然而,卑贱者又何尝没有高贵的一面。草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所有的生命一样应该得到尊重。怀有一颗大自然之心的诗人爱称其为“香草”“芳草”“幽草”,在他们笔下,这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著有《杂草的故事》,对杂草予以辩护,他写道:“有时候,一种植物成为杂草,继而成为纵横多国的凶猛杂草,是因为人类把其他野生植物全部铲除,使这种植物失去了可以互相制约、保持平衡的物种。另有一些可怕的杂草则纯粹是人类的短视所致。如果我们想要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处理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杂草,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也无法忽视它们的美、它们的丰茂,更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它们正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大部分植物的原型。被人类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杂草也许正努力维护着这个星球上饱受创伤的地方,不让它们分崩离析。”在这本书里,他将杂草比作我们的亲戚。其实,虽然杂草有时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但草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构成,如果没有草的存在,大地失去了植被,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山体垮塌,岂不最终和月球一样荒凉?(——节选自《草》)
参考答案:8.(4分)引用古诗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塑造草的艺术性形象(增加文采);又引用国外名人话语,突显草对人类、地球的鲜为人知的作用/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构成【以上两类引用分角度论述,各得2分,给满3分为止】,两者共同证明了作为低贱者的草有高贵的一面(1分)。
1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分)
原文: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 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译文: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参考答案:17.(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句式整齐,先用四句排比句描写张氏园亭的花草屋舍,表现其幽美景致,紧接着两句凸显其可隐可养的实用价值,最后两句(在整齐中夹杂变化,)表现其丰富物产。画线句节奏明快,语势充沛,寄寓作者对张氏园亭的无限喜爱(和对张氏家族的羡慕之情)。
评分说明:句式特征1分,内容分析(幽美景致、实用价值、丰富物产,写出两个点2分),情感表达1分。角度: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多用对偶排比句皆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意近即可。
18.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原文: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省略:吾)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于此),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节选自苏 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参考答案:18.(4分)文末作者表明自己在徐州任职二年,深爱此处民风(经历1分),欲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大致想法1分)。再次表示对张氏园亭的羡慕、依恋的心情(1分),含蓄流露作者趋归隐逸的心志(或厌倦仕途)(1分)。以此结尾,回应上文对张氏园亭美景、选址以及筑园深远用心的赞美(与前文内容关系,写到任意一点,1分),是第③段“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的具体表达(人生观1分)。
评分说明:设置6个得分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