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197年春的琐事
青州的士兵在袁绍和陈登的边境接壤处开始种了大量的树,淳于琼不明白敌人为什么先挖战壕隔绝交通,再种树。淳于琼按照自己的经验猜测:陈登这么做事为了防御河北的骑兵,因为骑兵不能在密集的树林行动,其他的原因淳于琼猜不到。种树阻拦冀州骑兵确实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青州士兵的训练度高,在树林中战斗比在平原战斗更能发挥单兵作战和小队作战优势。在树林中作战的话,大军团施展不开,而且视野不好,通常难以支援友军,所以多数情况会是小规模遭遇战,那么小团战更强的青州士兵的优势很大。可以说树林能削弱袁绍的骑兵和士兵数量的两大优势。除了战斗方面,种树还有很多用处,作为木材工业的原材料,还能防止黄河水土流失。淳于琼看着乐进带人种树,试探性进攻了两次,都被乐进利用地形和士兵的能力击败。此时,淳于琼也明白了在树林里,冀州士兵的数量优势很难发挥,在树林里视野有限,而且队列站不下,人多没用,青州士兵优势很大,于是向袁绍上报,并且提议开始砍树和加强士兵训练,加强训练意味着粮食消耗增加。袁绍批准了淳于琼的计划,于是上将潘凤开始训练步兵,尤其是砍树技巧,他是用斧头的,砍树比较熟练,他负责带兵砍树。淳于琼还有一些麹义的老兵,淳于琼安排他们训练能在树林作战的弓弩技术。在青州和冀州的交界处,双方开始了种树和砍树的拉锯战。
袁谭从马腾和韩遂那里要来一些羌人首领来长安,这些人不只是作为人质,还能用来汉化,袁谭打算利用孙策的战略,通过论语节选和农业对羌人进行汉化,成年人学种田的同时继续保持一定的放牧水平,小孩学论语,过几年放回凉州,这样多几轮西北地区就能稳定了。
袁术知道江陵被汉军拿下,于是派遣文聘去襄阳当太守抗压收缩防线,然后安排张超当南阳太守,他们在雍丘的家被抄了,最近经济情况太差了。加上张邈本来就是陈留太守,这下张家应该能再次发展起来。
陆议和秦罗敷按照陈亮的思路,在江东见了陆家人,获得了表字伯言,纳了秦罗敷,虽然有孙策写的招募信,但是陆康嫌弃孙策给陆议的官职太低了,不想让陆议去孙策那里。不排除事陆康对孙策还有意见的原因,不让陆议去跟孙策混。于是陆议再次写信给陈亮寻求帮助,陈亮收到信觉得有些难办,陆康都一把年纪了,怎么不怕孙策啊?实际上历史上陆康也不怕孙策,陈亮觉得难办,不过想到了身边在学音乐的人突然有了思路。陈亮觉得陆康不怕孙策,难道还不怕刘协?虽然现在理论上荀攸是第一决策人,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事,依旧认为刘协的才是这个国家的管理者。因此,陈亮先向荀攸要一个立法,新法规定,皇帝在20岁前有权力聘请一个书童,这个可以由国家出钱,陈亮在刘协练习完音乐之后和他商量这件事,刘协同意了,正好他需要一个人帮忙整理笔记。三个人走流程,搞了一个投票仪式,然后三人投票,结果三人同意,荀攸动用之前宪法中的战时独裁法,按照这条宪法,当战争紧急的时候,丞相拥有一定程度的独裁权,那么新法和新政策的发布只需要丞相、皇帝(地方的话刺史和太守也可以)和一名议员一致通过就可以实施临时法令。现在算不算战争紧急状态,当然算了,丞相荀攸、皇帝刘协和小议员陈亮都同意这条法律,走完流程,刘协暂时合法拥有了一个国家财政补贴的书童。
刘协写好了征辟信,盖好皇帝的章,然后荀攸再盖丞相的章,接着这封信就寄到陆家。陆康可以拒绝孙策,但是很难不给小皇帝面子,陆议就这样当上了皇帝的书童,反正只是为了到北方工作,当官还是当书童对陆议而言区别不大。陆议特地带了一个家乡特产火腿作为对陈亮和皇帝的感谢,然后和秦罗敷来到了徐州。刘协有了陆议来当书童,离开一下蔡邕去跟着华佗学习一个月医术也不落下课程,陆议会帮他做笔记。陈亮虽然跟着刘协来回跑有些辛苦,但是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的,起码这个时代的5音符以及一些简单的歌曲和简单的人体结构之类的知识学懂了,刘协在赶路的过程中也学会了骑自行车。
曹操在考城进行春耕之后,没有放弃继续进攻陈留,联合虎牢关高顺和陈国刘勋攻打陈留,陈留的守军因为张家的力量下降并且张超带人去南阳赴任,张邈觉得守住陈留全境太难,打算战略放弃一些地盘,但是袁绍和袁术对于陈留的战略发生分歧,袁绍肯定是要陈留北部作为黄河的登陆点,但是袁术要陈留南部,保护自己的老家豫州。袁绍的代表高干和和袁术的代表陈宫对此发生争执,张邈的决定权很重要,张邈自然不会亲袁绍,而且他的弟弟被袁术提拔为南阳太守,而且袁绍在河北管不到他,所以县官不如现管,更何况袁术还是皇帝,职权更大。于是张邈打算以陈留县为北方的最后防御,其他北边的防御放弃。袁绍很不满意但是没办法,他不可能飞过黄河。张邈的部队向南截断刘勋后路,加上陈国四面环敌,刘勋的部队来到考城之后不敢回去了,再次加盟曹操。袁术收复了陈国保证了汝南附近的安全。高顺收复了一些司隶地区,把防线推向荥阳。
孙策等了一会儿,收到了陆康的来信,虽然是委婉的拒绝,但是孙策还是有些恼火,陈亮推荐自己三国杀最喜欢的英雄的时候可没有吝啬称赞,陈亮说他军事指挥天赋堪比齐国田单,政治水平还没有体现出来,不过为人谦逊,善于和别人交往,孙策和周瑜还打算考验一下这个年轻人,结果他不来了。后来还收到了陈亮的信,大概就是只能去给皇帝当书童了。孙策不会认为刘协会故意截胡自己的人,尤其是这个陆议除了陈亮的推荐还没有什么人知道,那么这应该是陆康先拒绝自己,再把陆议送到皇帝那边当书童,所以孙策有理由认为陆康宁愿让后代去当书童也看不上自己给陆议提供的职位。于是孙策安排孙权和程普去抽查陆家的产业作为报复,比如度田和检查人口和交税情况,不管陆家这些方面有没有问题,去查陆家一次也会很影响他们的生意和心情。程普和孙权分别检查一部分,孙权想要索要贿赂,于是暗示了陆家,陆家也很上道给了孙权一些钱,孙权在检查的过程中适当放了水,程普在他负责那一块拒绝受贿,但是也很难查到什么,就这样,孙权获得了陆家的一些好感。
自从吴懿带着刘璋最强的东州兵回归之后,张鲁和刘璋基本谁也奈何不了对面,于是张鲁按照袁谭的方案,派遣忠臣的五斗米教徒,去南中地区传教,顺便一路保护一下袁谭的使者,如果不是为了传教的话,这些教徒不一定会愿意去南中地区。袁谭安排使者去勾结当地蛮人从背后偷袭刘璋,袁谭知道没有足够的利益打动当地人,南蛮不会帮他,但是袁谭的权限不足,很多条件比如免税,割地,封王之类的是无法许诺的。如果他寄信询问条件到收到回信,接着提出条件并且给袁术参考让袁术作出决断,然后再发给蛮王耗时很久,如果讨价还价那就更浪费时间了,而且信使来回旅行也容易传染疾病或者被敌人拦下。于是袁谭先向袁术申请授权,然后定下条件底线,接下来就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南蛮之地,那么危险的地方还需要经过刘璋统治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袁谭突然想到一个人,宋建。袁谭已经获得了授权郡王的权限,不保留他之前的王爵,袁谭觉得宋建配不上平汉王这个王爵,如果宋建都能平汉了,那还要袁谭袁绍袁术这些人干什么?所以袁谭给了宋建一个新的爵位——枹罕王。枹罕王暂时只是一个县王,但是如果宋建说服了南蛮的当地人从后方偷袭刘璋,那么袁谭可以把宋建的王爵提升为郡王。袁谭让宋建利用自己的爵位作为例子去诱惑南蛮的首领去获得王爵。就这样,宋建安排了一队人马和勇敢的五斗米教的传教士,绕开刘璋的统治区,经过高原去益州南部劝说当地蛮族偷袭刘璋,获得称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