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持人的语言规范
主持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可是在生活中,出于各种原因,我们主持时总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小错误。不过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自己的错误。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看看那些错误是我们必须要重视,进而要避免的吧!

(一)语言使用常见的错误
1、用词不当
不知道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过,电视节目中常常会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发生,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最容易被混淆使用,比如“热烈”和“强烈”就经常被用错。同学们想一想:“强烈抗议”“强烈响应”,这样的表达对吗?还是应该说“热烈抗议”“强烈响应”呢?虽然这两个词都表示比较强烈的情绪,但是“热烈”常用来表示“兴奋激动”,而“强烈”除了“极强的,力量很大的”以外,还有“强硬激烈”这个义项,所以应该是“热烈响应”“强烈抗议”。
除了词义相近的词语容易被混淆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成语、古语使用不当了。在电视台举办的“×××”×××球迷辩论赛复赛(第三场)中,主持人说:“×××在最近的比赛中途有虚名
······篮板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很显然,主持人错误地把“差强人意”理解成“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了。
不过小主持人们,你们知道“差强人意”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吗?它出自哪个典故呢?
下面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恰当吗?
(1)张林同学提的建议很正确,大家都附和他。
(2)小玲办事很武断,从不犹犹豫豫。
(3)战士们在前沿地上隐藏起来。
2、方言味太重
普通话是主持人语言规范最基本的一个衡量依据,一般情况下,主持节目和活动时都尽量避免使用方言,因为方言太重,会出现读音上的错误误导观众,这是很不专业的。
此外,还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带有特别含义的方言词语,对于北方的方言南方人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任何方言词带到了别的地方用,听者都会一头雾水。
3、语音错误
这里说的语音错误,主要是“读错字”“说错字”的问题,一般是因为不知道或拿不准正确读音。
常见的字形相近的字词读错,比如将“武陟(zhì)县”的“陟”读成“涉”。
多音字读错如:“人才济济”和“济南”的“济”都应该读三声;“悄然”的“悄”读音是三声;“载重”的“载”应该读四声;“请帖”“庚帖”“换帖”“贴子”中的“贴”都读tiě,而不能将“字帖(tiè)”也读错成“tiě”。
变调读错,这里常读错的就是“一”的变调。“一”在非去声前应变去声,在去声前变读为阳平(第二声),如“一样”“一致”“一贯”“一下”。“一”夹在重叠时的动词之间轻读,如“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一学”关于变调我们后面还会具体讲解。
儿化读错。儿化是北方方言中的语音现象,一般来说,儿化词语能表示对小巧事物的喜爱,有些还具有区别词意词性的作用。不过儿化可不能乱用,有些词在特定环境下读成儿化反而不恰当,比如“饮用不干净的水(儿)”,这里就不需要把“水”读成儿化。
(二)小主持人语言的基本要求
1、语音标准
普通话语言的标准程度是考验播音员主持人上高能力的第一块试金石,发音贯穿了主持的全过程,是主持人创作必备的“硬件”能力。
主持人的语音标准不仅是发音要合乎规范,还包括容易读错字词的正确读音的把握。
下面的字词你都能读对吗?先试着自己读一遍,再对照拼音读一遍。
女红nǚ gōng 蓓蕾bèi lěi 徜徉cháng yáng 叱咤chì chà 戛然jiá rán 骷髅kū lóu
精髓jīng suǐ 间断jiàn duàn
2、用语准确
在主持中,语音标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能否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并且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恰当的语气表情达意,同时避免“字化”情况的出现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儿子的一番对话,小朋友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你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采访,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小贴士:在这里,“家父” 是谦语,只能用来称自己的父亲,称对方的父亲要用“您父亲” 或“令尊”;“犬子”也是谦语,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儿子,不能用来称呼对方的儿子;“小有名气”是说“稍有一些名望”,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有幸”是跟别人说到自己时的一种礼貌说法,只能说自己。
3、出色的口语表达
有声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表示完全不同的含义。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掌握这些表情达意的方式尤为重要。
这里重点讲一下停连。停连,顾名思义,就是指停顿和连接。在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需要而做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文字稿上有标点符号而在播音中却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
试着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正确的停连。
(4)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5)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有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滴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三)主持的语言艺术
1、语言通顺流畅
语言是线性的,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或者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按照顺序来表达语意。
主持作为一种口头的表现形式,它的语言表达是面向听众的,这就要求主持人的思维能够同步,将音节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到听众的耳朵里,如行云流水一般。如果思维跟口头表达不合拍,很容易出现无意义的重复,这样很难调动观众的情绪,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
小朋友平时可以多看一些体育节目。体育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语流的难度极高,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看看那些主持人是如何做到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的。
2、学会让日常语言艺术化
语言无处不在,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最终目的都是达成沟通。主持属于口头语言,它与书面语不同,书面语是可以借助视觉反应来帮助理解的,而口头语言则主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所以如果完全照着书面语来主持的话,就很容易误导观众,无法达成真正的沟通。
比如在书面语中“如果明天天气好,那么我们就去春游”,这是很正常的表达,但是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这样说话,一般口语中都会省略掉类似“如果,那么”这样的关联词,而只会说“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春游”。
主持人在主持活动时,一定注意别太书面化,语言最好通俗易懂,从生活中来,但是又能高于生活,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仔细推敲主持词,这样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说时方缺憾”。
将下列书面语改成口语化的表达。
(6)“老人家告高寿啊?”
(7)部队出发了,副指导员检查纪律,楼上的东西丝毫未动,那只钢壳表依然放在桌上。
3、幽默让你的主持更精彩
幽默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跟一个幽默的人交流,我们会收获极大的快乐。不夸张地说,幽默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运用自如的。
如何培养幽默感呢?首先要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乐观的信念。一个心胸狭窄、思想消极的人是不会有幽默感的,幽默属于那些心胸宽广、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其次提高观察和想象力,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比喻,多参加社会交往、多接触不同性格的人,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自己的幽默感增强。
如果想让自己的主持更幽默的话,推荐小朋友可以看看相声。平时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下自己的表达有没有吸引朋友的注意力,是否足够有趣。
请看下面的文段。
母亲:“小虎,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着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小虎:“嗯。”
来了一小偷,问孩子:“几岁啦?”
小虎:“5岁。”
小偷:“你认识我吗?”
小虎:“不认识。”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小虎:“好,太好玩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虎大声地叫:“妈妈,他拿走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小虎:“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着。”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虎大声地叫:“妈妈,他拿走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小虎:“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儿我揍你,好好看着别叫了啦!”
小偷拿走了被单,小虎大声地叫:“妈妈,他拿走咱家被单啦!”
母亲:“谁啊?”
小虎:“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小虎:“拿走了。”
母亲:“谁啊?”
小虎:“逗你玩。”
本书的最后也有专门的相声素材,供各位小主持人学习参考。
4、巧用比喻、夸张
听众最容易接受的是具象化的语言,不过如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难免会遇到抽象的事物,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加以解释,从而降低观众理解的难度。
而比喻和夸张则是主持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当需要解释一个抽象的事物时,打比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表达母亲的伟大,“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你慈爱光辉下的一颗小草”;比如说春天,“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夸张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度,也能加深观众的理解,如“干劲冲天”“呼天抢地”“热血沸腾”“汗牛充栋”这类词语,不仅有很强的画面感,还能牵动我们的情绪。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夸张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小朋友们熟悉的诗人李白尤其擅长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忧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使了夸张手法。
(8)“一个西瓜装满车,压得地球直哆嗦”使用了什么修辞?如果你来形容西瓜大,你会怎么表达?
(9)你知道哪些巧用比喻的古诗词?
5、提高你的语言修养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主持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扩宽自己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做到任何场合都能游刃有余。
除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也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多向身边的小主持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加以创新形成我们自己的语言风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活才是我们语言最直接的来源。小朋友平时放假都喜欢做什么呢?有没有遇到特别有趣的事情和人呢?曾经听到过那些让你感到惊讶的口头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