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到和尚在庙里卖咖啡,我蚌埠住了

2023-03-08 13:49 作者:减肥中的小肥良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寺庙,在不少小伙伴的眼中,是佛门重地,也是戒律森严的地方。




然而最近在各个社交平台,一股“寺庙咖啡”的风潮却悄然蔓延了开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紧跟潮流”,在佛门圣地开起了咖啡厅


比如上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龙华寺,就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和咖啡杯:



龙华寺的咖啡设置很简单,分为拿铁美式,要喝什么和服务员说就好。


统一价格25元一杯,在龙华寺吃素面的地方可以购买。



除了上海的龙华寺,福建的南普陀寺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


比起龙华寺,南普陀寺的咖啡明显要更有噱头一些。


从名字上看,冰美式被称作“一念心”,热美式被称为“无挂碍”,冰拿铁被称为“平实处”等等。



虽然咱也不知道这些名字跟咖啡有什么关系,但年轻人可能就爱吃这套吧。



不过说起最出名最牛叉的寺庙咖啡,当属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


这家拥有1600年历史的寺庙,凭借着咖啡,一跃成为了杭州当地的“网红寺庙”



作为最早搞“寺庙咖啡”的寺庙,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早在21年就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这个慈杯咖啡的名字就很带劲,谐音“慈悲”,完美贴合寺庙咖啡的主题。



店里给咖啡取的名字也和一般寺庙咖啡一样,走的是文艺风。


比如,拿铁取名为“停雪”,拿铁有奶的那一层就挺像雪的。


此外,拿铁取名叫“富贵”花生拿铁取名叫“拈花”,起码两个名字之间有字读音相同,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好吧我已经尽量找补了。


这都是些啥玩意,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起这种文艺范的名字?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慈杯咖啡和别的咖啡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在我看来,慈杯咖啡之所以能这么火,和它们大搞“随机性”密不可分。



首先,每位购买了咖啡的顾客,都能撕开包装,收到寺庙的随机祝福语。


从一夜暴富,到日进斗金,这些祝福语总是能戳中年轻人的心。



可能在别的地方这些祝福语没啥。


这里是寺庙,一个求神拜佛的地方,这里的祝福语就别有一番深意了。


另外,除了包装的随机祝福语,你也能在点餐时和服务员说点杯随缘——它是个盲盒,抽到啥就喝啥,果真很随缘。



可以说,这些“不确定性”为慈杯咖啡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成为了不少人拍照打卡的动力之一。


后来,慈杯咖啡更是和寺庙的“原住民”小猫咪联动,成为了一座“猫咖”,更是让这家寺庙咖啡彻底出圈,成为了杭州著名的打卡点。




不难看出,“寺庙咖啡”之所以能越来越受欢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反差”


古色古香的寺庙和咖啡店,怎么都没法把二者联系到一起。


再配合良好的运营,火起来就不难理解了。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为什么寺庙要开始卖咖啡呢?


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即使是寺庙,它都要求生存。


如果游客不多的话,仅靠香火钱也无法存续下去。


搞个网红咖啡店,既能给寺庙带来收入,也能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增加客流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而在其他国家,早就有在寺庙开咖啡的先例。


比如在日本川崎市的信形寺,就有一群日本和尚开的咖啡厅「寺カフェ代官山」:



咖啡厅里处处体现出寺庙的元素。


不仅供奉着佛像:



吧台上方也画有一幅佛像,只见佛祖眼睛微微向下看,仿佛在注视着前来喝咖啡的顾客:



为了广招客源,咖啡厅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官网,还设计了一个logo,整个网页都充满了佛系的光辉:



咖啡厅里除了能喝咖啡,还提供以前仅僧侣享用的“精进料理”。


只选用当季的蔬菜和肉类,单品价位在894-1300日元不等。




营业时间从上午11点到晚上6点,由9个和尚轮流值班,这个团队阵容莫名强大是怎么回事:



说回寺庙咖啡。


虽然有不少人赞成寺庙通过卖咖啡来创收。


然而随着“寺庙咖啡”的兴起,反对的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大。



有的小伙伴认为,寺庙内开设咖啡店是不尊重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他们认为,寺庙是一个安静、神圣的场所,而咖啡店却带来了喧嚣商业气息,这是不应该存在于寺庙内的。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寺庙,为了经济效益,都开始大搞文创,推出各种周边,也确实让寺庙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重。


不仅是卖咖啡,卖手串、御守、帆布包等更是家常便饭:



甚至近些年很火爆的盲盒福袋。


这些也能在部分寺庙看到,让人不知道是在庙里还是漫展里:




如果有人想去寺庙祈福,看到庙里有的人在喝咖啡,有的人在庙里拆盲盒,那确实观感不是很好。


如何平衡好寺庙的精神属性经济效益,也许是每一位方丈都要思考的问题了。



看到和尚在庙里卖咖啡,我蚌埠住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