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
1.帝国主义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民族主义 列宁认为,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
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推翻国际资本,并在必要时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
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我们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不能完全摆脱同帝国主义的某种联系,并且很明显,不推翻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就不能完全摆脱这种联系。” 因此,“现在我们策略的基础,不应当是这样的原则,即现在帮助两个帝国主义中的哪一个较为有利, 而应当是这样的原则,即如何才能更加稳妥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能够巩固起来,或者至少可以支持到其他国家也起来响应。”
布尔什维克的策略“是唯一国际主义的策略,因为它不是建筑在害怕世界革命的怯懦心理上面,不是建筑在‘不相信’世界革命的市侩心理上面,不是建筑在只顾保卫‘自己’祖国(自己的资产阶级的祖国)而其余一切都‘无所谓’的狭隘民族主义愿望上面,而是建筑在对欧洲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上面。
这个策略是唯一国际主义的策略,因为它尽力做到在一个国家内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便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
基于这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列宁提出“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口号,强调只有以“推翻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这一目标并得到社会主义军队完全赞同的那种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产阶级国家的战争,才是真正的革命战争。”
因此,在非正义战争中的保卫祖国的口号,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种反映“民族利己主义”、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的错误思潮,是国际资产阶级欺骗、涣散和瓦解国际无产阶级队伍的惯用手段,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 2.帝国主义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决裂的战斗檄文《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对考茨基、谢德曼等国际共运领袖无视国际主义原则,在战争问题上向社会沙文主义者妥协投降态度和立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考茨基和孟什维克的国际主义就是:要求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政府实行改良,但在所有交战国没有接受没有兼并和赔款这个口号以前,继续支持这个政府,继续支持它所进行的战争。无论屠拉梯派也好,考茨基派也好,龙格之流也好,都屡次表示过这种观点,声称他们是主张‘保卫祖国’的。” 针对考茨基等人的妥协主义立场,列宁指出
:“从理论上说,这完全是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划不清界限,这完全是在保卫祖国问题上的混乱观点。从政治上说,这是用市侩民族主义偷换国际主义,这是转到改良主义方面去,背弃革命。”“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保卫祖国’就是为现在的战争辩护,承认它是合理的。而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不论是在君主国或在共和国,也不管此刻敌军是在我国境内或在他国境内),所以承认保卫祖国实际上就是支持帝国主义的掠夺成性的资产阶级,就是完全叛变社会主义。”
在《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问题的提纲》中,列宁也明确指出:“谁把同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的战争称作防御的正义的战争,而实际上却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并且对人民隐瞒同这些帝国主义者签订的秘密条约,谁才是背叛社会主义”。 3.帝国主义战争中的爱国主义,也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 针对考茨基、龙格派、屠拉梯之流为爱国主义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社会主义是以各民族的平等、自由、自决为前提的,所以当我们国家遭到进攻或者敌军侵入我国领土时,社会主义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保卫祖国。” 列宁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推论,不是国际主义者的推论,不是革命无产者的推论,而是市侩民族主义者的推论。 因为在这种推论中,工人反对资本的革命的阶级斗争不见了,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的角度对整个战争的估价不见了,就是说,国际主义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偏狭的顽固的民族主义。” 列宁进一步指出:
“敌人在我的国家,其余我一概不管。”
这种推论本身是对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背叛。
“因为这种人只看见自己的‘国家’,把‘本国的’……资产阶级看得高于一切,而不考虑使战争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使他的资产阶级成为帝国主义掠夺链条的一环的国际联系。”
在列宁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革命的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推论是与考茨基、龙格派、屠拉梯派之流截然不同的:“
战争的性质(是反动战争还是革命战争)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场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如果这场战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说,是由帝国主义的、强暴的、掠夺成性的反动资产阶级的两个世界集团进行的战争,那么任何一国的资产阶级(甚至小国的资产阶级)都成了掠夺的参加者,而我的任务,革命无产阶级的代表的任务,就是准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这是摆脱世界大厮杀惨祸的唯一出路。我不应该从‘自己’国家的角度来推论(因为这是民族主义市侩这类可怜的笨蛋的推论,他不知道他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手中的玩物),而应该从我参加准备、宣传和促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推论。”“这才是国际主义,这才是国际主义者、革命工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任务。”
1918年3月3日,在战争形势十分危机的情况下,列宁不惜以牺牲俄罗斯民族的最大利益为代价,不惜陷布尔什维克党于彻底分裂的境地,以辞职相威胁与德国侵略者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一个更加可耻、更加苛刻的骇人听闻的掠夺性条约。根据和约,苏维埃俄国共丧失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各种形式向德国交付60亿马克的赔款。《布列斯特和约》是新生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保存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实行的一种革命妥协。它为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赢得了喘息时机,使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国家经济得到了整顿,建立正规的苏联红军,为后来击溃国内、国际的反革命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政权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签订这一屈辱性和约,根源于其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立场,并坚信俄国只有为即将到来的欧洲,乃至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才能真正使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得到巩固。列宁指出:“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愿违背马克思主义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那就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11]面对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时期,持狭隘爱国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痛苦、怨恨和愤怒,列宁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特别巨大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困难,就是它不得不经过一个同爱国主义断然决裂的时期,即布列斯特和约时期。”列宁认为,“这个和约引起的痛苦、怨恨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12]但是,当时的布哈林和社会民主党左派却不能理解列宁的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的情怀,他们强调俄罗斯的荣誉、利益是不容侵犯的,这种巨大牺牲是不值得付出的。对此,列宁严厉批判斥责他们已经成为“爱国主义”、“市侩民族主义”的俘虏。事实上,列宁始终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最终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的胜利的伟大设想上,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就应当为了国际革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国主义情感,这个革命一定会到来。”[13]对此,斯大林在列宁葬礼的悼词中曾作过明确的阐明,他说:“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列宁知道,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才能鼓舞全世界劳动者去进行争取解放的坚决战斗。”[14]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的这句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言,被众多研究爱国主义精神的学者们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权威阐述。 事实上,早在1985年10月25日,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一文中就已经将1977年版《列宁选集》第3卷中《皮梯利姆·索罗金》一文中“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的译文修订为: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 被声明纠正的译文之所以强调“彼此隔绝”,是因为,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所说的爱国主义,是同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情感。”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它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大活跃,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范围的商业周转……我们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曾经不得不反对爱国主义”。 显然,在列宁看来,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是一种旧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正是这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小资产阶级在1918年初,不顾当时旧的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的军队尚未建立的客观现实,坚决反对刚诞生不久的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缔结布列斯特和约。 在他们看来,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和约,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不能接受的,也是对其爱国主义情感的“亵渎”。因此,小资产阶爱国主义不仅是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隔绝、封闭的产物,而且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是小资产阶级狭隘、封闭的意识观念的反应。 由此可见,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一文中所说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旧的、狭隘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这句名言,是列宁对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概念界定,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一些学者缺乏对经典原著的深刻研读,因而长期以来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列宁爱国主义思想的错误理解。 2.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早在1848年,马克思就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明确宣布:“有人还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在世界范围的实现,各国人民的民族隔绝将不复存在,民族隔绝消失了,爱国主义当然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不承认工人阶级有所谓的祖国,自然不会仰慕或歌颂爱国主义情感或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在他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又一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国际主义立场,他说:“工人阶级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那么当存在着那种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时,他们又怎么能完成这个伟大任务呢?” 马克思呼吁工人阶级“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 因此,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庄严宣布,工人阶级“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显然,马克思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战士从来就不是所谓的爱国主义者,而是摆脱各种“爱国主义”偏见束缚,团结起来敢于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的,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意识的“国际主义者”或“世界公民”。 在马克思看来,打破地方界限、民族界限,实现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联合,是实现无产阶级劳动解放的根本途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责“拉萨尔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不惜以牺牲工人运动为代价,来迎合俾斯麦政府的国际阴谋,而对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竟一个不提!”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世界革命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列宁之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批判和否定爱国主义,一方面与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的立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 在帝国主义战争即将爆发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成熟的特殊历史时期,列宁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同当时严重危害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前途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以及欧洲各国的帝国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的“爱国”思潮进行坚决斗争的目的在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防止各国无产阶级沦为帝国主义各垄断组织之间相互残杀的手段和工具,避免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自身的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3.不能无原则地批判爱国主义 列宁在当时之所以无情地批判爱国主义,是因为这种爱国主义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狭隘民族主义,它背离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最大障碍。
其实列宁并不是无原则地批判和否定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
比如,他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判“左派共产主义者”时说:“你们惯于把‘护国主义’看作卑鄙龌龊的东西……以致你们中间有些人竟然荒谬到以为在帝国主义时代保卫祖国是不能容忍的
(实际上,只是在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帝国主义的、反动的战争中,保卫祖国才是不能容忍的)
。” 列宁指出:“
如果是剥削者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而进行战争,这就是罪恶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采取‘护国主义’就是卑鄙行为,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如果是已经战胜本国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进行战争,那么这种战争就是合理的和‘神圣的’。
” “为了同国际社会主义‘加强联系’,就必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谁要是对无产阶级已经获得胜利的国家的国防采取轻率的态度,他就是在破坏同国际社会主义的联系。当我们是被压迫阶级的代表时,我们不曾轻率地对待过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的问题,我们从原则上否认了这种保卫。当我们已成为开始组织社会主义的统治阶级的代表时,我们就要求一切人严肃地对待国防。” “过去,我们从原则上反对护国主义,所以我们时有理由讥笑那些好像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而想‘保护’自己祖国的人。现在,我们已经获得做无产阶级护国派的权利,问题的整个提法就根本改变了。” 由此可见,在列宁那里,是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国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积极支持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的越南、印度、伊朗,非洲的喀麦隆、尼日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欧的爱尔兰等国家在大战中先后爆发了反帝武装起义。尽管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加深了欧洲的革命危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反帝的重要同盟军。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波兰、芬兰等弱小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运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所有这些都表明: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列宁不仅完全理解,而且是积极支持的。 在列宁看来,对爱国主义战争的批判和否定是有条件的。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护国战争是正当的、神圣的,被压迫民族、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和殖民压迫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斗争也是正义的斗争;巩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和根本途径。